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萬字解讀 | 雷軍這麽努力,融那麽多錢,為什麽還是乾不過OV

本文獨家首發騰訊新聞。

劃重點:

按照IDC的統計,2018年,小米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僅有13.1%,大幅度落後於OPPO的19.8%和VIVO的19.1%。

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據華爾街見聞報導,2019年前兩個月,小米手機國內出貨量同比下跌31%,僅有604萬部。和OV的距離被進一步拉大。

坦白說,小米打不過蘋果、三星和華為,大多數人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硬實力相差太遠,本來就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但如今連OV都打不過的局面,可能是出乎大部分米粉,甚至不少看熱鬧的群眾的意料的。

畢竟,從2010年創辦到2018年上市,小米累計融資數百億,以雷軍為首的8位創始人,各個都是業界大牛,而整個團隊的努力和敬業程度也令人歎為觀止,像雷軍為了推廣自家產品,甚至會親自下場懟競爭對手,其狼性可見一斑。

反觀OV兩家,除了早就不過問業務的“甩手股東”段永平,你能說出它們任何一位高管的名字嗎?除了產品本身的宣傳,你看過任何關於它們兩家公司的新聞爆料嗎?這麽沒有存在感的兩家公司,到底是怎麽把小米打得節節敗退的?

這個問題太大、太複雜,作為監視者,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不過,從兩年前寫作《OPPO的成功哲學,你真的看懂了嗎》一文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此,把一些思考和看法分享給大家, 與各位一起探討。

一、小米的初心,與發燒無關

小米官網最底下的小字。

小米,是一家有點人格分裂的公司。

很多人知道,小米有一個slogan,叫做:為發燒而生。之所以說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是因為這句話已經很久沒有拿出來了。打開小米官網,拖到最底下,會發現一行刻意淡化的文字:探索黑科技,小米為發燒而生!文字倒是還在,但這種藏著掖著的調調,讓人覺得,也許,它不太想被人看見。

其實也不難理解。不管在什麽領域,追求極致的發燒友,只能是少數中的少數,不但百裡挑一很勉強,一千個裡面都不見得能找到一兩隻。如果一家公司打算專門為他們服務,那隻怕永遠也上不了市的。頂多像是邁凱倫、藍寶堅尼這些奢侈品一樣,聽過的人很多,摸過的人很少——因為買不起。

自然,雷軍是不打算發這麽小眾的燒的。小米這家公司,從創建第一天起,就是掛著為發燒而生的slogan,卻把份額和出貨量看得比命還重要。老實說,這個吃相是不太具有桀驁不馴的極客風范的,但也沒辦法,創業公司,逼格說白了都是為業務服務的,如果打扮成黑科技的樣子,確實能促進出貨量的提升,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小米的品牌形象就變得有些搖擺不定。一方面,它特別希望別人把自己看成是酷酷的高科技公司,沒事發射個火箭、分分鐘改變世界那種,就像馬斯克的特斯拉和SpaceX;另一方面,它又反覆在強調自己要做“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好產品”,把性價比掛在嘴邊,以“實惠”為產品最高指導原則,以出貨量壓倒競爭對手為終極使命,這種思維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米系列。

終於有一天,雷軍發現這兩件事其實是自相矛盾的:想讓一個東西又酷又便宜,這事兒,總的來說違反了人性。因為酷的同義詞往往是“昂貴”、“稀有”,說白了就是別人都沒有,只有我有。當小米嘗試讓用戶同時接受“酷”和“便宜”這兩個概念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會在最初的迷茫之後,選擇一個簡化的理解方式:

“小米 = 便宜貨 ”

沒辦法,只能選擇分拆紅米。但這說法其實並不確切,與其說分拆出來的,是平價品牌“紅米”,倒不如說分拆的是追求黑科技的發燒品牌“小米”,因為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紅米才是真正代表了小米整體品牌形象的那個存在。

以財報為證:2018年,小米價格在2000元以上的手機所帶來的收入,只不過才佔三成而已。換句話說,七成以上的江山是紅米打下來的,對於整個集團,紅米才是真正的龍頭老大。

換句話說,小米想要的,是一個真正能承載得起更高的價格的、以“為發燒而生”作為品牌形象的、充滿科技感的全新品牌的小米。問題是,這樣的小米其實從未存在過,說是分拆,其實這根本就是二次創業。

在9012年的今天,真的還存在這樣的一個機會窗口嗎?

反正,雷軍覺得有。

二、所有的厚道,都是有代價的

節選自小米2018年財報。

所有人都同意,小米的產品很實惠,有性價比。

單純從硬體角度,小米可能是地球上最有良心的硬體公司。譬如,在2018年四季度,小米手機的硬體毛利率,從8.8%降到了6.1%,這還沒有扣除各種七七八八的成本。雷軍說的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絕不只是說說而已。

問題是,在硬幣的另一面,整個2018年,小米的互聯網增值收入有160億,其中101億,是廣告,還有27億,是需要通過廣告來導流的遊戲業務。

要知道,整個2018年,小米集團全部的利潤,也就是一百億出頭而已。換句話說,對於小米來說,沒有廣告,就沒有利潤,這公司其實是靠廣告活著的。

應該說,這個商業模型,很好的詮釋了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在硬體領域裡的應用。

然而仔細思考一下,小米一年一億多部的出貨量,100多億的廣告收入,考慮到一部手機的生命周期平均應當有2年左右,那也就是說,每賣出一部小米手機,公司可以賺到每年50塊錢的廣告費(大致估算),而小米每部手機的平均售價,在1000元左右。

也就是說,小米手機的用戶,為了得到大約10%的價格折扣,要忍受2年的廣告騷擾。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跟我一樣,忍不住問一句:我多付100塊錢給你,200也可以,別再讓我看廣告了,行嗎?

之所以說這件事有點詭異,是因為在人力成本越來越昂貴的今天,究竟是什麽樣的用戶,願意忍受被廣告消耗掉大量時間,只是為了得到區區一兩百塊錢的價格折扣呢?

顯而易見,這種商業模式,實際上是在反向篩選用戶,時間價值越高的用戶,在這個模型裡就越不合算。

無論是華為、三星、OPPO和VIVO,包括蘋果在內,這些廠商主要的利潤來源,是來自於硬體的毛利。也就是說,當手機賣出去的那一刻,利潤就已經產生了。而小米不同,它要賺錢,就得指望向正在用手機的人推銷點什麽東西,因為硬體是不賺錢的。

這種模式下,即使MIUI本身做得再出色,長期來說也不可能為小米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因為對用戶來說,我的時間成本越高,我在這個模型裡就越虧本。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用戶的收入水準越高,就越傾向於離開小米。

在羨慕華為、OPPO、VIVO們,把手機價格越賣越高的時候,不知道雷軍有沒有認真的反思過這個問題。

三、算得清的跑分,算不清的心思

我在兩年前那篇文章裡寫過,其實小米和OPPO(在這裡基本可以指代OV兩家)在產品方面的觀念很不一樣。小米對好產品的理解,基本上是數字化的,數字越高代表產品越好:安兔兔跑分高代表性能好,DxoMark得分高代表拍照好,所謂的好產品,本質上就是花最少的錢,刷最高的分。

你很難說小米這樣的想法有什麽不對,既然有客觀的評價標準,那麽基於這個標準得到的分數高低,自然就可以把任何產品分個三六九等,同樣兩千塊錢,我買到了20萬分,你VIVO只能買到8萬分,我當然可以diss你是智商鑒定機,有什麽問題?

問題在於,分數其實並不等同於用戶體驗。更深一層說,用戶體驗有時候也不等同於用戶滿意度。理論上說,消費者有偏向於理性的,也有偏向於感性的,但本質上,所有消費行為本身,都是衝動和感性的。感性的東西,往往是很難用量化的分數來評判的。

小米的邏輯是一切服從於量化的指標。而OV的邏輯是一切服從於用戶的滿意度。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在缺乏可量化指標衡量的地方,小米做得往往都不夠好。

舉個例子,外觀設計。如果小米和OV兩家授權店挨在一起,讓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去挑選,比來比去,大多會棄小米而選OV,這並不是因為OV 的店員更懂推銷之術,而是說OV的設計師更了解這類用戶會對什麽樣的色彩、手感和線條感興趣。

刻薄一點說,對於這些顧客,OV因為SoC性能低被“坑”的那部分錢,和小米因為外形平庸而被“坑”的那部分錢,其實是等價的。

問題是小米和米粉們往往只看到了自己在SoC上的優勢,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外觀設計上的扣分。

這就像買衣服,一件面料更優而款式稍差,另一件面料差些但款式新潮,你能簡單的認為,買後面這件衣服的人,是被坑了麽?

再舉個例子,自拍效果。OV明顯比小米更清楚愛自拍的女性用戶喜歡什麽樣的美顏效果,並且也願意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成本和資源的傾斜,譬如說,很少有人知道,OPPO是最早的把前置攝影頭的像素數做得比後置還高的廠商,R9的前置是1600萬像素,而後置只有1300萬像素。

在小米們還在用500/800萬像素攝影頭做前置的時候,OV就意識到,對女人來說,拍自己比拍別人更重要。

OV的自拍效果並不寫實,但就是更討女性喜歡。這種情況下,“把自己拍的更美”這樣一個優勢,究竟值多少錢?這又是一個很難被小米的工程師們所理解的問題。

在兩年前那篇文章裡,我舉過好幾個類似的例子,譬如OPPO比小米早一年多支持微信和支付寶的指紋支付;OPPO把VOOC閃充引入主力機型;VIVO最先在手機上引入光學防抖和HiFi芯片,等等。你會發現一個規律:相對來說,OV更願意在用戶能感知得到的地方花錢,而小米,則願意把成本和精力聚焦在可以量化評估的地方。

對於小米來說,好手機基本上等於跑分高。而對於OV來說,手機好不好,和跑分基本上沒什麽關係。

其實,對於主流價位的產品而言,產品的設計,基本上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預算就這麽多,你選擇A就必須犧牲B,非要AB兼得公司就會破產。那麽到底應該如何取捨,考驗的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能力。

當年OPPO的R9系列,因為使用聯發科P10的SoC招來了很多罵名。但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了享受更便利的微信指紋支付,用戶願意額外花多少錢。

同樣要花500塊錢,你是選擇:A 把SoC從P10換成驍龍652,還是B 讓指紋功能支持微信支付?

一個小小的微信指紋支付,並不能影響安兔兔的跑分,但卻可以實實在在的吸引更多人換OPPO的機器。跑分可以騙人,但銷量永不說謊。

一個選擇的背後,代表了兩種產品觀。一種是以技術指標為中心的,一種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

目前來看,還是後者更靠譜一點。

四、我有一個夢想,後來……黃了

回想起來,在小米的歷史上,真正能代表“為發燒而生”這個slogan的產品,有且只有一款,就是MIX一代,可惜幾經輾轉騰挪,最後MIX這個系列還是硬生生給做死了。

一個品牌想要高端化,必須要有一個開創性的產品。蘋果這種天生傲嬌的放一邊不談,華為的高端始於Mate7,VIVO自XPlay起,到NEX算是有所成,OPPO靠的則是Find系列,尤其是如夢似幻的Find X,而小米,本來是可以依賴MIX重新定義自己的,可惜這條路最後沒走通。為什麽會這樣?

嚴格說,第一代的MIX,有點像VIVO的APEX,屬於概念產品,並不是為量產而準備的。成本高只是一方面,關鍵在於,這玩意兒其實並不怎麽好用:無論手感、拍照、通話等各方面,MIX一代都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雖然不好用,但逼格還是滿滿的,法國設計師(雖然據說只是名義上的代言),陶瓷機身,首創的全面屏概念,無愧黑科技之稱。甚至連李彥宏這樣的業界大佬,都想要弄一台玩玩,足可見其產品設計的吸引力有多大。

其實,在這個時間點上,與其硬要拿出去開賣,還不如學APEX,先當概念產品放出來,吸引媒體和大眾的注意力,再用獲得的光環,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逐漸把產品賣點分批次下放到量產機型,這樣既做到了行銷效果,又不至於步子邁得太大。

退一步說,真的要賣,采取高價+限量的策略,隻面向少數特定用戶發售,一方面抬高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負面的評價。

可惜雷軍等不及了。其中緣由並不難猜,華為從MATE7開始走高端路線,MIX誕生的16年底,人家的MATE9都快出來了。

當然,就算非要平價開賣,問題也不大。Find X拍照很爛還容易積攢灰塵,不也被很多人奉為神物。真正把MIX系列毀了的,其實是MIX2s這款產品。

在這一代上,小米拋棄了前兩代的“背面中軸對稱+圓環”設計,把雙攝影頭放到了左側,有意無意的向iPhone X“致敬”,也和兩個月之後發布的旗艦產品小米8的背部設計如出一轍。

看到真機照片的那一瞬間,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一聲長歎。

不管是因為成本、技術還是別的任何原因,小米把MIX系列最具有視覺辨識度的特徵給拿掉了。

貴為千億富豪的雷軍,好像一直沒有想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高端產品之所以是高端產品,首先是因為,購買它的人,需要讓自己和其他人顯得不一樣。

對於高端產品來說,性價比不值錢,差異化才值錢。

所以當MIX2s把自己整容成iPhone X的模樣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再去討論什麽,就可以知道,這個系列的靈魂已經死掉了,而且還TM是自殺的。

就這樣,小米失去了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次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而世界失去了一款有個性的產品。到今天,除了米粉和科技媒體,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全面屏和小米之間的關係了。

五、花了那麽多錢,卻還是做不好一條廣告

買小米手機的人,80%都知道雷軍是誰;買OV手機的人,99.9%不認識這兩家公司裡任何一名高管。哦,最近那個沈義人除外。

在我印象裡,從來沒記得OV的高管攻擊過任何一個友商,當然攻擊了也沒用,因為壓根沒有人認識他們。

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小米和OV在行銷傳播方面的思路,差異是非常大的。

印象裡OV一直很捨得花錢做廣告,不然我們就不會記得“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還有最近的“逆光也清晰”、“這一刻,更清晰”這些廣告語;但另一方面,小米這兩年其實也挺喜歡花錢做廣告,譬如在過去的一年,小米的銷售及推廣開支高達80億元,撇掉物流相關的成本,也有60億出頭,這裡面廣告開銷具體是多少,財報裡沒有披露,但按常理推斷,三四十億至少還是有的。

要知道,小米一年的研發開支也不過是五十多億而已。

可是,你曾經記得小米任何一句廣告語嗎?

縱觀小米請代言人的歷史,會發現,這家公司從來都沒搞清楚,究竟要請什麽樣的人、對哪些目標閱聽人、說些什麽樣的話。他們對代言人的理解,停留在“這個人很有名——這個人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流量——我們會因此多賣很多產品”這樣一個簡單又樸素,但其實十分原始的推導上。

最經典的一幕,就是當年紅米同時請吳秀波、劉詩詩、劉昊然三個代言人,一起去推“十核雙莖頭”那次:完全不同風格的代言人、不同的閱聽人區間、晦澀不明的廣告語,最終沒有人搞得清楚,花那麽多錢請來的明星,究竟幫紅米“代言”了什麽?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麽,三年過去了,小米長進了嗎?好像沒有。

米9發布的時候,我盯著王源那個好看又能打的海報,想了很久。

所謂代言人,無非是幫你說話的人。之所以選擇代言人,無非是因為代言人嗓門更大、招子更亮、說話有更多人聽——大抵如此。那麽,既然花費重金請來明星當代言人,這些人到底應當替小米9“代言”點什麽呢?

好看又能打?

好看是廢話。難道地球上有任何一家廠商,會公開說自己的產品不好看麽?

能打又是什麽意思?

打遊戲?那不應該是黑鯊的定位麽?王源一看就不是個遊戲高手。打競爭對手?也許是這個意思,問題是,你跟競爭對手打不打,關我用戶什麽事?除了宣稱“萬物基於MIUI”的狂熱米粉,普通用戶真的關心你在跟誰打仗嗎?

反觀OPPO,這家公司花了那麽多錢、請了那麽多明星、讚助了那麽多節目、買了那麽多戶外廣告,反反覆複不厭其煩,一共就告訴你十個字: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不要小瞧這句話。OPPO讓所有人知道它充電速度最快,現在你告訴我,充電第二快的是誰?抱歉,沒有第二,只有第一。

這就是廣告,這就是行銷。

為什麽史玉柱是行銷大師?因為他花了幾十億廣告費,連續播放十幾年,只為了讓你記住十四個字,而這十四個字,不出意外的話,你會一直記到死為止。

做廣告做到這樣的境界,其實很少。腦白金算一個,恆源祥算一個,OPPO算一個。

至於小米,真的不忍心說了。有時候覺得,在行銷這個領域,如果史玉柱是博士生、OPPO是大學生,那麽小米的行銷部門,嗯,說的客氣點,幼兒園中班以上,大班未滿?

從十核雙莖頭一直到今天的小米九,好看又能打,還有那個戰鬥天使,雷軍能不能明確的告訴自己的行銷團隊,這一次,賣點是什麽?想要讓顧客記住什麽?

難道一年花出去幾十億,就只是讓大家記住了雷軍的ARE YOU OK ?

六、渠道不是萬能的,但你甩開渠道試試看

一直以來,渠道都是OV的原罪。討厭OV的人,最常提起的理由,除了SoC方面的低配高價之外,就是各種渠道終端為了獲得利潤,肆意誇大產品功能,收智商稅的問題。

台面上,小米是非常鄙視OV這種靠渠道賣東西的做法的,畢竟渠道的利潤最後也還是要加回到產品的售價裡,讓中間商靠動動嘴皮子就把錢賺走,確實不太符合小米的價值觀,應該是被消滅的對象。

不過,雖然嘴上說不要,但身體還是很誠實。整個2018年,小米的授權經銷商數量,從62家飛速擴張到1378家,差不多一個工作日5-6家的節奏在擴張,加上全國586家小米之家,小米的銷售終端超過2000家,從店鋪數量來看,正經八百屬於大型連鎖零售商了……

那麽,這些銷售渠道的收入又是從哪裡來呢?嗯,反正羊毛從來都不會出在狗身上,是吧。

起碼在中國,在快速消費品領域,真要繞開渠道去賣東西,還是很難的。一方面,對於三四線以下的市場,單靠小米之家這樣的直營體系去覆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對於手機這種存在大量信息不對稱的商品,渠道本身是比硬廣告更有效的產品信息傳播渠道,消費者需要通過渠道去體驗產品、了解信息,尤其是那些通過網絡上的文字和圖片無法體現的信息。

對於發燒友來說,845的性能比710要好,IMX363不如IMX586清晰,這些東西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對於廣大非專業人群來說,任何一個產品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都面臨著高昂的成本,而這些產品信息的保鮮期只有6-12個月。

沒辦法,渠道或許拿走了很多利潤,但除了渠道之外,其實並沒有一種特別好的解決產品行銷和體驗問題的方法。

對於小米來說,想要保持直銷的低成本,可以,一個選擇就是放棄那些信息傳遞效率不高的三四五六線市場,在大城市,甚至在技術類人群裡,小米要想把自己的模式做到極致,理論上是辦得到的。就像OPPO的關聯品牌一加,完全放棄線下渠道,只靠線上銷售,一年也可以做到幾百萬台的出貨量,而且全都是高性能的旗艦機。

問題是,如果把年出貨量過億作為一個及格線的話,這種純互聯網的打法是行不通的,這又回到了最初的動機問題:如果是為發燒而生的極客品牌,就應該大膽的放棄無法覆蓋的市場,專注於自己的領地深耕細作,建立小而強硬的品牌護城河。但小米很明顯沒有這麽浪漫主義的想法,我們說過,這是一家視出貨量大於一切的公司。

總之,如果想要把出貨量做上去,渠道就是繞不開的一道坎。

問題是,想要跟傳統銷售渠道搞好關係,是有條件的。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這只是第一步而已。

譬如說,不能隨便缺貨。作為你的專賣店,上遊一旦缺貨,下遊就只能喝西北風,一年四季,只要生意還在開,貨是不可以斷的。偏偏小米習慣於高配置、低價格、搶首發,這種打法和缺貨簡直是天生地設的一對兒。

再譬如說,終端的行銷支持要到位,海報展架POP都要突出產品賣點,要精煉、要能打動人心,要能在幾秒鐘之內吸引住顧客的興趣;SKU貴精不貴多,主打產品要少而集中,不能給店面帶來太多的存貨成本,外形設計要夠時尚,手感要好,等等。

線上有線上的打法,線下有線下的套路。在線下,小米還遠沒有到輕車熟路的地步,對上套路純熟的OV,打不過是正常的,打得過才有鬼。

實際上,OV的整個產品和行銷體系,天生是為了線下渠道而設計的。譬如它們在SoC的選擇上比較保守/黑心,但換來的是幾乎從不出現缺貨問題;它們的SKU十分克制,每一個價格段基本只有一款主打產品,整個市場上一段時間之內也只有一款旗艦產品,渠道不需要自己去選擇和判斷,更不用為擺放空間的不足而焦慮。

它們的產品介紹單通俗到low,但完全契合月薪兩三千塊錢的銷售人員向顧客推銷產品賣點的需要,不需要事先培訓學習;它們的產品在照片上看起來外觀平平,但真拿到手上一定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些思路本身無所謂對錯,但它和純粹的所謂互聯網手機的銷售打法並不兼容,更不是簡單的請幾個代言人做做廣告,發展幾家授權代理商就能夠顛覆的。

在別人的主場,想要贏球向來是比較難的。對於小米而言,真的殺到四五線市場,真刀真槍的乾下去,想要通殺四方固然不可能,哪怕跟地頭蛇們鬥個旗鼓相當,恐怕,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學習摸索的。

七、你沒有錯,只是我們的路不同

所謂的產品設計,本質上是個取捨的過程,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了。

打個比方,同樣3000塊錢的手機,小米和OV的取捨就大不相同。

小米的邏輯是,硬體成本佔到2700塊,其中SoC先佔個700塊,然後渠道利潤留200塊,廣告費用留100塊,經營利潤沒有沒關係,我靠廣告業務後期再賺回來。

而OV的邏輯則是,硬體成本佔到1500塊,其中SoC可能只有300塊,但外觀設計要花500塊,渠道利潤給500塊,廣告費用給300塊,其他都是我的利潤。

從小米的價值觀來看,OV的東西純粹是搶錢,這可能是對的。但其實,兩者都是在取捨,在做選擇題。只不過,大家的優先順序不同。

你選擇小米,你就選擇了高性價比,更好的SoC,更貴的CMOS,同時也選擇了MIUI的內置廣告、選擇了發布之後要搶購,選擇了第一時間看不到真機,選擇了相對平庸的外觀設計。

你選擇OV,你就必須接受自己手機跑分和打遊戲比別人慢一點,但你可以在哪怕一個鎮子上的一個很小的店鋪裡看到真機,店員說的話都聽得懂,不會滿口技術名詞,想買的話隨時可以買得到,後期沒有那麽多廣告,外形也夠新潮,而且還是某個明星曾經用過(?)的。

現在的問題在於,小米的長處,譬如價格低一點,跑分高一點,MIUI的人性化做得好一點,這些優勢,隨著智能手機整個行業的成熟,變得相對不是那麽重要了,人們不再以性能和價格作為主要的選擇標準。

相反,更多的開始看重外觀好不好看、購買方不方便、有沒有獨特的賣點,譬如充電更快、逆光拍照、超級夜景,或者哢嚓一聲彈出個小攝影頭什麽的,一句話,買東西,圖的就是自己開心。

而能夠讓人開心的賣點,往往都不是性能或者價格的範疇。

小米的迅速崛起,借的其實並不是智能手機本身的東風。而是——借用新能源車領域的一個名詞“裡程焦慮”,智能手機在過去幾年,有一個很大的焦慮叫做“性能焦慮”,既然性能很重要,那麽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性能,這就是一個很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購買理由,小米最大的優勢和賣點,其實就構建於此。

然而,大概從驍龍660這一代產品開始,性能就不再是主流用戶購買手機的核心選擇標準了。

舉個很現實的例子,目前大行其道的華為,其旗艦SoC麒麟980,從跑分角度來看,其實也就是驍龍845那一代的水準,可是今天所有人都把P30、Mate20看做是驍龍855手機的競爭對手,很少有人在意跑分上差了將近20%,大家更看重華為逆天的拍照水準,相比之下,差的那點跑分似乎也變得不是那麽重要了。

所以,小米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擅長壓榨性能,而用戶開始對性能不感興趣;用戶需要差異,而它卻找不到創造差異的來源在哪裡。當購買手機越來越變成是一個綜合性的體驗過程,而硬體本身只是這個體驗中的一部分的時候,小米絕望的發現,在新的遊戲規則下,無法被簡單量化的因素越來越多,它不知道應該往哪裡發力才好。

這是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可是,技術指標是很難用來體現個性的。

或許,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

結語:OV很成功,而小米需要更偉大

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本身也算是半個米粉。家裡屬於米家生態鏈的產品,不算多,二三十件總是有的,小到洗手機,大到吸頂燈、電飯煲之類。

每個月,我都至少會去小米之家逛一次,看看新出的小米產品,感受一下這家公司的發展脈搏。

雷軍是當代企業家中的翹楚,以九年時間,締造千億小米,這樣的業績,以任何標準衡量,都受得起最高等級的讚美。

但必須承認,我已經有好幾年沒有給自己或者家人購買小米手機了。其中緣由,無法細說,但我相信我並不是個例。

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優秀的產品,讓科技的力量服務於地球上每一個普通人。這樣的一種願景,很偉大,值得為之奮鬥一生,值得讓每一個聽過的人熱淚盈眶。

但是,但是……

以低廉的價格,打造優秀的產品。這裡的關鍵詞不是廉價,而是優秀。首先,必須有足夠出色的產品,然後才是盡可能厚道的售價。核心關鍵詞永遠應當是優秀,而不應當是便宜。

如果感動人心的理由,只是因為價格厚道。那麽,你恐怕永遠無法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OPPO有個奇怪的價值觀,叫做“本分”,本分的做事情,本分的出產品,本分的賺錢。不上市,不製造新聞,不宣傳個人形象。

在95後成為職場主力的時代,很少會有企業把這兩個字掛在嘴邊。

OV兩家有什麽願景?不知道,也許是人家沒宣傳。但你真的有興趣聽OV的人講如何改變世界、如何顛覆行業麽?是不是畫風完全不對?

很少有媒體喜歡OV這種公司,因為沒什麽可以寫的東西。但無論喜不喜歡,你就是沒辦法無視它們。

小米的問題很簡單,它需要打造出真正偉大的產品,拿出讓所有人為之震撼的黑科技的結晶,而不是活在我多麽厚道的可笑幻想裡,期望著靠價格便宜來改變世界。

而OV呢?不知道能說什麽,這倆公司有點像是阿甘,每一年,你看到它們在跑,姿勢不見得有多麽美好,缺乏高大上的美感,甚至偶爾有點猥瑣。

可忽然有一天,你發現,這倆貨竟然已經跑了這麽遠。

世界屬於聰明人,可是,世界也是屬於本分的人的。

小米和OV,還有華為、三星和蘋果,祝你們相愛相殺,鬥到你死我活。

我期待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