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嚇死人,在美國大學不說英文你是怎麽活下來的?

基友Soso問基友Momo,你在美國大學裡可以多長時間不說英語?

Momo說:“在美國,就一直說英文啊!”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不不,你在校園裡不說英語的最久記錄是多少?”Soso堅持問。

“也就一個晚上吧。我和幾個別的大學的朋友去China town唱歌了,一晚上沒說英語。”Momo想了很久,“在我的學校,真的覺得如果不說英文活不下去!”

在美國大學你能堅持多久不說英語?

是的,你沒聽錯——不講英文,活不下去。

基友Soso是很多年前去UCLA(加州洛杉磯分校)的。

慚愧地講,除了Soso超級活潑的性格外,身為好朋友的Momo連她的專業和年級都記錯了。

一直以來,Soso是傳媒專業美女,也是這樣存在於很多人的朋友圈裡。直到Soso開始了她在自己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

Soso的這個調查:不說英語,一個中國留學生可以最多在NYU的校園裡正常上課生活多少天?這個調查的結果讓很多人感到吃驚——7天。

整整一周,在美國可以隻說中文。

很多人會問,這麽大的學校每個人上的課都不一樣,社交圈子不同,大部分人每天都要說英語,為什麽會有人在學校裡堅持一周不說英語。

Momo很疑惑,前途君也是。上課難道不發言?助教不用找?去食堂買飯呢?身邊朋友難道都會說中文?

“有人不去上課啊。而且很多理科的課程大都不用發言,也有一些專業的助教大部分是中國人,在食堂打工的也有中國人,朋友的話那就跟中國人玩兒就好了。”Soso解釋地很淡然。

這樣聽起來是很不正向,也似乎把這些群體刻畫成了“出了個假國”的典型中國留學生。

有時候,還是要先把義憤填膺的情緒收起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選擇都沒有對與錯。

而且,在選擇一種特定生活規劃的背後也有人們最理性的決定和思考。

不說英語真是被文化環境所禁錮嗎?

但為什麽還是有人可以在這樣一個“小中國”裡生活和學習呢?

其實,如果說到中國人的社交環境,在美國校園裡一周不講英語,也不會感到意外。

因為課堂上,社交中的中文都被最大化的限制了。一所不到兩千人的學校,在校園裡能見到中國留學生也不過二三十人。

這樣小的幾乎沒有選擇的社交圈子,以為讓大家一直抱團,實際上卻好像把中國學生們都推向了更大的社交局限性。

就連中國學生會這個看似最能說中文的地方,都因為極大的語言包容性,讓大家都用著英文溝通。當然,中國學生會不全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

美國公立大學學生背景的競相爭豔,在印象裡應該是美國大學中國際生最能進行“跨文化社交”的地方了。

但現實沒有讓這個“跨文化社交”變得如此美好。

“大學只是從學生的種族和背景的數量上創造出人種多元化的表象,沒有真正保證了文化互相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曾經Soso這樣說過。

很多留學生在美國校園裡行色匆匆,也沒有真的會認識什麽人。因為不認識,中國人在上課前就有了中國人課友。然後因為相同的語言文化,很快就是朋友了。但也就更不會認識到別的國家的朋友了。

“跨文化恐懼症”害怕跟外國人交朋友

Soso的話讓前途君想起一篇社會學論文,內容這麽說:

每個來自不同家庭和社會背景的學生儘管各自都在校園裡是獨特的個體,但在學校裡很少有有效主動的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尷尬”一樣存在。

各種不同的人像是水果拚盤一樣放在一起,各有各獨有的味道。“多元化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果盤,怎麽吃取決於個人。

因為對外國文化的不了解,所以害怕跟外國人真正做朋友。

再次是害怕社交中的尷尬,所以社交太空被看做主動其實被動的限制了中國留學生的小圈子裡。

很多留學生並沒有所謂的“社交恐懼”,但是因為一直被這種舒適的社交圈子保護,慢慢不敢踏出去,才有了這種“跨文化社交恐懼”。

Soso說,以前她在中東的Mentor,之前對她們的文化一點都不了解,每次看到帶頭巾的人就會很有距離感。

但是認識她們後覺得她們的文化沒有那麽簡單,她們生活中都有各自的抗爭和無奈,可都是有趣善良的個體。

大學提供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既定的生活和社交方式,而是豐富多樣的對生活社交的選擇。

它的魅力不是迫使你更加social,而是讓你擁有一種選擇認識外面世界的可能。

而英語或許是橫隔在交流前的一個障礙,但是努力跨過障礙的經歷更能成為大學生活的財富。

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過程中,對方對自己的文化同樣感到好奇。通過不同的文化,感受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和閃光點,他人亦如此。

所以,這一切的開始都源自於我們向外邁出的第一步。請不要在留學的最開始就把自己束縛在“英語社交恐懼”的牢籠中,放棄了本該擁有的精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