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741期)

王某,男,46歲,10年多來胃脘痛疼,近來加重,在當地中西醫治療無效,中藥多是溫中埋氣、活血祛瘀之品。

近症:胃脘刺痛,飢餓時明顯,背脊發熱,午後手心發熱.有時燒心。心悸,頭暈,身冷畏寒,汗出惡風,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紅,脈細弦。X線鋇劑造影檢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面積0.4x0.4cm。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甘草瀉心東加生石膏、生阿膠(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患者36歲,患口舌糜爛已兩月不愈,多處投醫無效。視其方皆為山梔、黃芩、黃連、知母等苦寒清熱瀉火之品。近口舌糜爛痛劇,難以進食,甚則飲水都難。因飲食不足,奶水已無。難以哺乳雙胞胎。時感頭暈,心下痞滿,腹脹,便溏,咽乾不思飲,舌紅絳,口腔、舌嚴重糜爛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脈沉細。

與甘草瀉心東加生石膏、生阿膠:

炙甘草五錢,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乾薑二錢,黃連二錢,大棗三枚,生石膏一兩半,生阿膠三錢。

結果:上藥服一劑即能進食,舌痛減,服三劑痊癒。

胡老講道:本患者來診時已處危急關頭,如投藥再錯,胃氣大敗,則危及三條人命,若投藥正確,則使患者出現生機。因此辨證用藥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癥狀特點:上火是明顯的,但為什麼不用三黃瀉心湯,而用寸草瀉心湯?

一是前醫已數用苦寒不效;二是有頭暈、心下痞滿等症,為飲留邪聚,已示胃氣不振.故是上熱下寒之證,且示中氣顯虛而急迫舌,恰為甘草瀉心湯方證。方中以半夏、乾薑驅飲和胃,以黨參、大棗補中健胃除痞滿,用黃芩、黃連清上熱,井用大量甘草緩急安中。因其標熱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熱,因其陰傷而虐,故加入阿膠養陰生津。因方葯對證,故見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瀉心東加減治療口糜、口腔潰瘍,跟其實習和進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實習生開了甘草瀉心湯,胡老卻改為三物黃芩湯。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結,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乾薑、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乾薑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3.《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於蟲交亂於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臥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蔘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薑、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