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所謂“禪是一種功能”,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淺解“禪是一種功能”

鄒相

2017年年底,時值中國嵩山少林寺丁酉年精進禪七“解七”之際,該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諸位老參、新參慈悲開示,他講到這麽一段:“二十年前,我曾提過,禪就是別胡思亂想,這是我個人對參禪的感悟。但在禪七開示時,我再強調禪是一種功能,它可以幫助我們去除貪、嗔、癡、慢、疑,獲得究竟的解脫;它可以使我們的心更加慈悲清純,不住相,明心見性;通過參禪,消除我們的妄想和執著,就能開啟般若智慧,幫助我們了脫生死,達到人生的終極目標。”在“禪就是別胡思亂想”這一思想提出之後,時隔二十年,永信大和尚又進一步提出“禪是一種功能”的新思想,這是大智大慧、大徹大悟之境界!

實際上,當我們捋順“何謂禪”、“禪的功用是什麽”等問題後,再靜下心來仔細認真地思考,就會發現“禪是一種功能”,是對禪修、禪悟、禪心、禪行的高度概括!

禪,即思維修、靜慮,能讓人觀照自心、回歸本原。印光大師雲:“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即是說,禪是覺悟之人的根本。通過禪修、坐禪,能收攝身心、活在當下,讓當下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面對任何外境時,不起任何攀緣沾染之心,時刻內照而不昏沉。禪之境,即人心最為自在、最為隨和、最為淡定之境。讓我們來看一則名為《榮枯一如》的禪宗公案——

一天,藥山禪師在庭院裡打坐,身旁坐了一位叫雲岩、一位叫道吾的兩位弟子。禪師忽然指著院子裡一枯一榮的兩棵樹,先對道吾問道:“那兩棵樹是枯的好呢,還是榮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榮的好。”

藥山再問雲岩:“枯的好呢,榮的好呢?”

雲岩答道:“枯的好!”

這時,正好有一位侍者經過。藥山禪師又以同樣的問題問他:“枯的好呢,榮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

同一個問題,竟然有三種不同的答案:“榮的好”,這表明一個人的性格熱忱進取;“枯的好”這表明一個人甘於清淨淡泊;“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這則是順應自然、服從因緣的隨緣思想使然。故而有詩曰:“雲岩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深信高禪知此意,閑行閑坐任榮枯。”禪,就是讓我們時刻去觀照自心,不為俗事所擾,保持一份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隨緣心態。

禪堂起七

禪,是智者解決問題的路途,參禪能讓人心淨如蓮。《六祖壇經》雲:“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禪”,是見外相而不著相,處外境而不沾染;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之心而專注一境,即為“定”;攝心系念某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功德叢林”。古往今來,以參禪悟道為修行法門的大德高僧,無不在參禪的路線上獲益無窮、見地無窮,只因為禪是活潑的、生動的,能囊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能接地氣、傳遞正能量的。虛雲大師曾開示:“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禪,是打破疑情、走向明理的橋梁,是斷除妄想執著、獲得清淨智慧的門楣。禪者們參禪悟道的方式有很多,但他們都不能被人模仿,因為依葫蘆畫瓢,終究不是原樣。比如,黃檗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趙州禪師的“茶”、雲門禪師的“餅”,禪師們接待學人都有各自的家風,很難依樣來學,但卻能夠借鑒和參考。“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禪宗修行之人,若能找到各自參禪的法門,會更好地契入禪理、悟入禪智。禪,是智者破迷轉悟的路徑,是“不胡思亂想”後的沉穩與淡然,其在破除妄念、開啟智慧上的作用尤為顯著。

告生死假

禪,在生活中,行住坐臥皆是禪的示現。“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禪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們修行的點滴之中。禪師說:搬柴運水是禪,行住坐臥是禪,揚眉瞬目是禪,澄心靜慮是禪。虛雲大師在《參禪有什麽先決條件》一文中寫道:“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這即是說,當我們時刻保持一份禪心,把平時的生活看作是禪意的生活,在每天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之中,能夠把心安住在當下,不為外境所動,就能活得瀟灑自在。禪是一種功能,它能讓我們意識到生活要隨順因緣、按部就班,就如同古代禪師所講的“饑來則食,困來即眠,無需百種須索,千般計較”。該吃飯時就吃飯,不用想還有很多事要辦;該休息時就休息,不用想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用一顆隨緣任運的心來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這就是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禪本來就在生活之中,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並接受這個道理,我們生活的意義就不一樣,會有無盡的禪悅與法喜。

和尚考功

禪,是放下,是無住,是了生脫死的殊勝法門。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不是順境就是逆境。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如果都能以一顆平常心待之,就不會因順境而沾沾自喜、因逆境而惴惴不安。這顆平常心,就是禪的彰顯。而在我們的人生中,最大的兩個因緣無非是“生”與“死”,如果能看透生死,就能了生脫死。而禪,正是讓我們放下,無所掛礙,正如《金剛經》所雲:“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門裡有這麽一宗公案——

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說:“我在修禪這條路上這麽多年,已經拋棄了一切,那我下一步應該怎麽辦?”

趙州禪師告訴他:“放下。”

嚴陽尊者問:“我已經兩手空空、身無長物了,你還要我放下什麽!”

趙州禪師說:“既然放不下,何不挑起來!”

嚴陽尊者若有所思。

禪,是放下後的灑脫,是無住後的喜悅,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我們若能通過參悟禪的放下和無住這一真諦,時刻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在現實生活中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就是達到了真正的禪境。

作家鄒相書法之“雲水禪心

禪,是覺悟,是般若,能助力於圓滿人生、莊嚴人生。佛教禪宗裡講到,參禪要起疑情,只有不斷地產生疑情、不斷地打破疑情,才能不斷地悟明本心,接近佛法真諦。昔日靈山海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禪”在“一花一笑”間誕生,這本身就見證著禪具有促進自我覺醒的功能。“如來禪”、“祖師禪”、“文字禪”、“默照禪”、“看話禪”,等等,禪的種類有很多,就如台灣星雲法師在《禪的種類》一文中所講:“世間上的一切無一不是禪。花開了,是禪,花謝了,也是禪;世間上的生滅是禪,不生不滅也是禪。”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禪就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執著於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功用。禪門中有一則“磨磚作鏡”的公案——

馬祖道一禪師當年在南嶽傳法,常獨處一室坐禪,不接待來訪者。一天,南嶽懷讓禪師弄了塊磚到他庵外磨了起來。磨了半天,馬祖才問道:“你磨磚作什麽?”懷讓禪師說:“磨作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懷讓便道:“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懷讓又說:“你若是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禪,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公案中,懷讓禪師以“磨磚作鏡”的行為來告訴馬祖禪師,禪宗的修行在於自悟自心,在於自我的思悟與覺醒,並不拘泥於單純的坐禪形式。同時,他也想以此來破除弟子們對坐禪的執著,希望他們能從觀照自心中覓得真如自性,能從日常的生活中體悟到禪的示現。這則公案也告訴我們,禪是自我覺悟,是自性般若,能讓我們邁向圓滿、莊嚴的人生。

少林寺鼓樓

結語

禪在百草頭,禪在呼吸間,禪在生活中,禪就在我們每天的行住坐臥之中,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接納它。一旦我們願意正視它、接納它,就能盡情享受這禪意時光,時刻沐浴禪悅法喜。正如釋永信大和尚所言:“禪是一種功能!”禪,能方便我們學佛修行,能促進我們步入正道,能幫助我們解疑釋惑,能助力於我們克服人生中的種種障礙、邁向光明的前方,能讓我們破迷轉悟,成為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大智者、大解脫者……

禪,確實為一種功能!

(原載於《禪露》2018年第5期)

鄒相,祖籍河南光山,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河南青少年作協副秘書長,鄭州市作協理事,黨的生活書畫院副院長,河南少林書畫院副秘書長。先後出版《禪心鄉韻》《拈花微笑》《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負責人,《禪露》雜誌執行主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