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醫視角:用事實說話,中藥和西藥不是對手,而是朋友!

前言:一位西醫心胸外科醫生在臨床中遇到了肺癌化療後副作用、麻醉藥物過敏等困惑,在其調到中醫院工作開始接觸中醫之後,豁然開朗,並真正的認識到了什麼是中醫。


我是一名長期接受西醫正規教育,並已行醫20年的心胸外科醫生。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裡駕輕就熟,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隨著社會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我所遇到的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也隨之增多,一是麻醉的耐受性和高額費用問題;二是心臟手術後所出現的併發症問題;三是肺癌術後化療的毒副反應問題。

雖然西醫有很好的診療規範、會診制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但卻無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為此我常常自責不已。

進入曙光醫院後,通過和中醫接觸,我認為完全可以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中醫之長補西醫之短,請中醫來幫助解決問題。

於是我開始接近中醫人,請他們會診,向他們請教,跟他們交流,同時也讓他們了解我和認同我。漸漸地,在我們心胸外科的醫療工作中,開始融入了一些中醫的成分。

與針灸、麻醉醫生合作,開展複合麻醉下的心臟手術

2006年8月15日,在針灸科李國安主任醫師實施的針刺麻醉輔助下,我們成功地進行了一例肺動脈瓣切開成形術。

患者是一名29歲的女性,她患了一種重度肺動脈瓣狹窄的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4個月前,曾因此病引發腦部膿腫並致左側肢體偏癱,在某醫院做了開顱清膿手術),這次手術是為了徹底解除病患,把通入心臟的肺動脈底部原本粘連的部分切開,讓血管通暢,再將肺動脈修補後縫合。

由於兩次手術間隔時間過短,如果再次全身麻醉,很有可能引發後遺症。因此我們採用了針刺與藥物複合麻醉手術。這是我進入曙光醫院做的第一例針刺麻醉輔助下的心內直視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實踐證明,針刺複合麻醉術中不使用氣管插管,麻醉藥的使用量僅為常規全麻使用量的1/5,患者在術中始終處於淺睡眠、自主呼吸的無痛狀態,全身應激反應較小,機體抵抗力較強,故患者的呼吸道無任何損傷,術後的監護室滯留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和患者康復時間縮短,抗生素的選用級別降低,術後初次進食時間和初次下床活動時間大大提前,術後引流量、輸血量及肺部併發症減少,因而與之相關的醫療費用亦明顯降低。

在上述病例成功的鼓舞下,我院成立了針刺麻醉教研室,在針刺理論和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淺睡眠、自主呼吸狀態下的針刺麻醉心臟手術」的理念取代了以往針刺麻醉心臟手術要「保持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的傳統理念,在術前準備、針刺穴位和刺激強度、麻醉管理、體外循環管理、手術操作的諸多環節均做了優化調整,在確保術中病人安全、無痛苦的前提下,提高了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手術種類也從單純的先天性心臟病擴大到各類心瓣膜手術。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肺癌術後的化療狀態

目前,肺癌病人越來越多,其病情也越來越複雜,以前單純靠手術切除的方式已不能達到讓病人長期生存並保持一種良好生活品質的目的,因此,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外科的綜合治療。

外科綜合治療包括對肺癌的分期診斷、手術條件的準備、手術方式的選擇、術後輔助化療方案、定期隨訪和生活指導等內容,它是一項系統醫學工程。尤其是中早期肺癌病人術後的輔助化療必不可少,但是化療藥物有很強的毒副反應,如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和明顯的骨髓抑製等,許多病人因無法耐受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而自行中止化療,以致他們不是倒在手術台上,而是倒在了化療途中。

我們在參加有關肺癌術後輔助化療的臨床研究中認識到,如何保證入組病人克服化療的毒副反應,順利完成化療計劃,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對肺癌術後患者進行輔助化療的過程中,常請中醫科協助治療,尚無一例病人因毒副反應而終止化療;而其他西醫院課題組的反饋資訊顯示,因化療的毒副反應導致出組或延期化療的病人,已佔全組的15%~20%。

實踐說明,中藥治療肺癌術後化療狀態,不但能夠減輕或消除化療的毒副反應,而且可以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提高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期。因此,我竭力主張,在西醫治療腫瘤期間應請中醫積極參與,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臨床方面,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即使醫學優勢最強的西醫外科乃至心胸外科,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西醫無法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疑難雜症。當我遇到這種問題時,常請中醫會診,取得了滿意效果。

有一位76歲的女性高齡患者,長期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近4個月來因心絞反覆發作,一直臥床,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多支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在我科成功地做了多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術後第二天,患者開始發熱,此後20餘天發熱不退,體溫波動在38.0℃左右,最高時達38.6℃,胸腹脅肋部皮膚表面泛發晶瑩樣小水泡,同時伴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汗出如洗、身膚濕冷、大便秘結、持續高血糖、傷口難以癒合等。我們用盡西醫辦法,均無顯效,遂請傳統中醫科醫生會診。中醫診斷為濕熱病和虛損病,主要病機為濕熱壅盛,兼夾氣陰兩虛、津虧腸燥、心脈虛瘀等。由於虛實夾雜、燥濕相兼,證情比較複雜,故而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進行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面色逐漸紅潤,已能自行飲食,能夠下床站立、挪步乃至緩步行走,最終痊癒出院。

此案例令我感受頗深。一般來說,祛邪是西醫之長,調理善後和扶正固本是中醫之長。此例卻相反,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祛邪為主,西醫扶正為輔,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看來中西醫之間並無涇渭之分,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認識,如何去應用,尤其是中西醫醫生之間若能精誠合作,為著同一個目的、同一個病人而發揮各自不同的專業優勢,必將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延伸閱讀:中藥和西藥不是對手,而是朋友!還是很好很好的那種~

導讀:中醫和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因此,正好可以互補的。在各自的理論指導下,正確地運用中藥和西藥,以及正確地聯合用藥,才是中國醫學的獨特之處呀!

當今醫學,疾病譜在不斷地改變,臨床處方用藥亦日益複雜,藥物製劑漸趨多樣化,多葯聯用已成為臨床實踐中的一大方向。隨著中西醫結合工作的迅速發展,中西藥聯用更加廣泛,就此對中西藥聯用的臨床優勢,提出個人看法。

1.理論互補


中西兩種醫學由於形成的基礎不同,探索疾病本質的方法各異,造成它們臨床實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色。

西醫對疾病的認識,在外表觀察的基礎上採用實驗研究的方式,藉助先進儀器完成實驗研究的各個環節;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全部採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除了觀察疾病的外在表現和詢問病史外,醫生的思維活動貫穿於整個辨證論治的始終。

就現狀而言,西醫偏重於微觀認識,中醫則偏重於巨集觀認識;西醫偏重於局部認識,中醫則偏重於整體認識;西醫注重病原的病性,中醫則注重機體的反應性。

因此,臨床治療中,凡以局部表現為主的或以病原致病改變為主的疾病,西醫較中醫優勢大,如某臟器局部病變、急性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等;

凡以全身表現為主的以機體反應性改變為焦點的疾病,中醫中藥往往比西醫西藥略勝一籌,如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膠原系統疾病等。

另外西醫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現,善於治標;中醫則注重疾病的局部現象與整體的聯繫,善於治本。

基於上述理論基礎,中西藥聯用使巨集觀與微觀、治標與治本充分相結合,充分體現治療優勢。

2.協同作用

中西藥聯合應用,起源於清末張錫純之石膏阿司匹林湯,隨著疾病複雜性不斷增加,而中西藥物各有局限性,故中西藥聯合應用越來越受到臨床各級醫生的重視。

臨床實踐已證明,聯用確實可使療效增加,並在許多疑難重症的治療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西藥聯合應用的協同作用所在。

即在臨床用藥中,中西藥配合應用,可使療效較單一用藥有顯著提高,這很可能是各中西藥的化學成分進入人體後相互作用所致。

如甘草與氫化可的松在抗炎抗變態反應方面有協同作用,因為甘草甜素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並可抑製氫化可的松在體內的代謝滅活,使其在血中濃度升高且持續時間延長。

故臨床常用大量甘草中藥合劑配合激素治療某些膠原系統疾病,取得比單用激素更好的療效。

當然,並不是所有中西藥聯用均能起到協同作用,相反如毫無顧忌的中西藥配伍,不僅起到拮抗作用降低療效,而且會產生毒副反應。

總之,中西藥必須合理聯用,才能起取得協同促進作用,這有賴於大量的臨床實踐及藥理學實驗研究。

3.降低毒副作用

臨床中西藥聯用,不是中西藥味簡單的重疊堆砌或藥物的機械相加,而應在中醫辨證論治及西醫辨病治療的基礎上,取兩種藥物學理論體系之長,對病人作出中醫的辨證診斷,與西醫的辨病診斷,然後進行詳細辨證論治,有目的地加以選擇中西藥,使其相互製約,以降低毒副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還應掌握配伍禁忌,充分發揮中醫的「君臣佐使」、「相反、相使、相殺」等配伍組方理論的作用;

同時,又要以西醫藥學的藥理及藥物理化性質為基礎,注意藥物的協同、拮抗、分解、沉澱、變性以及生物利用度等,特別是含有鞣質的中藥,易與很多藥物形成沉澱,影響藥物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最後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個體差異、地域等,適當調整中西藥比例,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癌症患者在接受聯合化療過程中,往往因白細胞下降或嚴重的噁心嘔吐、納差等消化道反應而終止化療,故我常用四君子東加黃芪、枸杞子、雞血藤、山楂、法半夏來消除副作用,從而使病人保持一定的身體素質來堅持化療。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藥理及臨床實踐報導,活血化瘀中藥與化療葯聯用能促進癌細胞擴散,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藥物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而使癌細胞得以擴散轉移。

因此各級醫生應高度重視藥物聯用後,出現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4.主次兼治作用

所謂主次兼治作用,即在使就診疾病得到有效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中藥或西藥兼顧治療患者所表現的其他次要疾病或癥候,從而達到更滿意的臨床療效。

由於疾病的錯綜複雜,臨床上往往出現一個患者表現多種疾病,或表現為就診疾病伴隨諸多併發症,或表現為複雜的症候群,此時由於中西藥各自的藥效局限,或個體差異,及耐葯情況的不同,單一應用中藥或西藥,是很難全面解決其錯綜複雜的疾病或癥候。

合理的中西藥聯用可以取得全面的治療作用,但機械堆砌用藥,往往取到拮抗作用,甚至會加重或誘發併發症。

故臨證時,本人認為應採取以下幾種聯用方法:

1. 西醫西藥治主病,配以中藥治兼症或併發症。

2. 中醫中藥治主病,西藥治兼病或兼症。

3. 中西藥各治其所長。


5.緩急同治作用

西醫注重病原的致病性,有關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導致了各種抗生素的產生,從而對大多數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有異常顯著的療效;

但到疾病的後期,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及代謝系統失調時,西藥則不能取得滿意療效。

中醫注重調節機體的反應性,善治慢性病,通過整體辨證,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調理氣血」等法,通常能對上述各系統的失調達到調節作用從而取得滿意療效。

目前臨床上有相當數量的患者為急性病與慢性病共存的複合病患者,此時可發揮中西藥各自的長處,採取中西藥聯用,使急性與慢性病同時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總之,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工作中,只有深入了解中西醫各自之理論特色,以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中西藥聯用的優勢,避免不合理的聯用,才能使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