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學會忘記,是一種福氣莊子智慧

關於“忘”

莊子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舒服合適的鞋子和腰帶,不是讓你感覺好,而是讓你沒感覺。

穿上好鞋感覺不到腳,系上好皮帶感覺不到腰,這才是真正的舒適。衣著如此,人心亦然。

心靈的自由舒適絕不是一項關起門來灌雞湯的事業,而是自然而然“忘”的境界。

關於莊子的“忘”

在莊子之前和之後,“忘”的精神狀態亦常見,《論語•述而》中孔子自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在這裡,“不知老之將至”是忘,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忘;蘇東坡赤壁泛舟淡然忘歸是忘;古人在城門口的鬧市能專心讀書也是忘。

人們常說的忘主要是不自覺的,被動的,也是無意為之,很少像《莊子》中那樣,“忘”被看做是一種主動的、自為的手段,一種思維和生存方式,一種精神境界。

莊子的“忘”在於把握心靈的淨化、思維空間的廓清,追尋無差別的精神境界。

“忘什麽”: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忘”字在《莊子》全書出現了86次,“忘”在《莊子》的第一次出現是在《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年”為人生的歲月,指生命的壽夭。“義”是眾所認可的道德規範,指導社會生活行為的準則;而“竟”則與“境”同,“無竟”就是虛無境界,是“忘”的目的。“忘年忘義”包括對“年”、“義”兩方面的超越。

莊子認為只有擺脫了對生命短暫的憂懼和倫常是非的束縛才能在虛無的境界中獲得旺盛的生機和充分的精神自由。莊子《大宗師》中說真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做到“心忘”,有內在的“心忘”為依據,則有外在的清寂、淡漠、靜穆,得融通於自然。

該篇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魚自然生成於水,智慧的人自然生成於“道”。魚遊於江湖就能有忘記一切的自如,人遊於“道”則有忘乎一切的逍遙自在,故雲:“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這個寓言表述的是莊子的人生態度和對惡劣環境中生存方式的思考。

對魚而言,“泉涸”而處於陸,比喻已經違背自然,喪失了生存的條件而身處絕境,此時“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相惜互助是杯水車薪的徒勞,於事無補,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在精神上回歸於初始、素樸,回歸於自然。莊子欲以精神領域的超越應對現實中不能擺脫的困境。

“怎樣忘”:心齋,自在豁達

心齋是心要守齋,要把各種複雜的意念、憂慮、恐懼、成見、欲望通通去掉。就好比打掃一般,掃淨屋子裡的雜物,才能容得了更多的東西,放下只為更好的拿起。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工匠很會雕刻,他刻的人與真人完全一樣。君王看了嚇一跳,問他:怎麽能刻得那麽像呢?

工匠回答說:我開始刻的時候,一定要先守齋,三天之後,心裡就不會想“慶賞爵祿”,守齋五天之後就不敢想“非譽巧拙”,七天之後,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最後達到氣定神閑的雕刻境界。

故事聽起來有些誇張玄妙,但其中道述的哲思卻十分可行。依莊子看來,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應像魚活在水裡一樣,讓自己盡量做到不受物質及欲望心魔的羈絆,學會隨遇而安,去感受自在豁達的心境。

有些時候,愈是渴求什麽,愈得不到什麽,正如那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因此,遇事從不強求,拋開無用的欲求焦急,對事不糾結,專注於當下,這也是“忘”的境界。

“如何忘”:坐忘,與“道”冥合

莊子借顏回口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眼中“坐忘”的“忘”不是忘掉一切的回歸山野和消極避世,更多的應是片刻的思考與審問,暫且忘了浮華的虛名,回到本真的澄澈,去想想於自己、於社會而言,一直孜孜不倦追尋的價值是什麽。

現在,人們所有的心思常常都被外界光怪陸離的物質所吸引,卻獨獨忽略了人本身應有的內心世界構建,這種情況造成了內與外、精神與物質、心靈與外在發展上呈現出的不平衡。

《莊子•秋水》中有段故事:莊子垂釣,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出山,莊子持竿不顧,問他們烏龜是願意被絲綢覆蓋著,珍藏在廟堂裡,還是願意在泥水中。使者答,願在泥水中。莊子便說,你們去吧,我要在泥水中自在。

人們常說失意時要讀莊子。人們眼中的失意得意,往往都是局限於世俗框架裡的,而莊子,他永遠可以把你帶到更高遠的視界裡,超然物外,遊於逍遙。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