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復指導】痙攣 | 肌張力過高的訓練方法

痙攣我們常見的定義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後出現的肌肉張力異常增高的症候群是一種由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賴的緊張性牽張反射亢進為特徵的運動功能障礙。這定義裡我們的理解多數會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肌張力增高」、運動功能障礙。

肌張力高的訓練原則

·緩解肌肉張力,增強肌力是訓練的根本。具體辦法主要有牽伸肌腱,鬆弛肌肉,活動關節,用生物力學的方法矯正出現問題的肢體,使其逐漸恢復正常,然後協調運動功能綜合康復,使寶寶得以全面康復。

1

仰臥拉起訓練

1.仰臥拉起訓練,通過拉坐活動的過程來增加頭控能力;

2.讓寶寶取仰臥位,用各種玩具誘導患兒左右轉頭,增加寶寶頭部自由轉動時的控制能力;

2

俯臥位訓練

1.讓寶寶俯臥楔形墊上,提高頭、頸部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以及肩部和雙上肢的支持能力。

2.俯臥Babath球、滾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斷的變換,誘發患兒保護性伸展反應,來提高頭頸部上抬的能力。

3.爬行訓練,通過寶寶主動運動來增加頭部的控制能力。

3

剪刀步態訓練

1.孩子仰臥位,採用牽拉手法被動屈曲孩子雙腿,做髖關節屈伸動作:採用搖髖法、分髖法對內收肌群進行牽伸,降低張力,保持片刻(這一點很重要),反覆操作。

2.採用直腿加壓坐位訓練,固定雙下肢外展位約60°(如果內收肌張力高還可以擴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數不可過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齡兒童更小),以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此為靜態訓練。

3.重鎚式髖關節訓練椅,將孩子雙下肢做外展—內收—外展的訓練,在運動的同時達到牽拉肌肉,活動髖關節的目的,此為動態訓練。

4.「騎馬」訓練,(用滾桶、木馬、木椅等均可)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張力,恢復功能。

5.「爬高」及「爬行」訓練,(採用蛙式即雙腿盡量外邁)。

6.孩子扶杠側行,以其主動運動逐漸緩解痙攣,擴大關節活動範圍,達到下肢分合動作的熟練和矯正剪刀步態的目的。

7.孩子休息時雙腿間放一枕頭或其它柔軟的物體,雙腳尖盡量朝向外側,鼓勵患兒雙腿分開。

播放GIF

4緩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訓練

1.採用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牽拉攣縮的肌腱,緩解痙攣的肌肉。

2.站立彎腰拾物訓練,牽拉痙攣的國繩肌群,緩解張力,同時增強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壓,膝關節伸展,股四頭肌訓練椅的應用,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拮抗痙攣的膕繩肌群,提高膝關節自主控制能力。

4.雙杠一階梯及站立挺膝訓練,提高膝關節自主屈伸的能力,協調四肢運動功能的作用。

5.功率車,學步車訓練,提高下肢主動運動的功能,增大關節運動範圍。

5膝反張的訓練

「膝反張」原因有三:

? 膝關節本身骨性變化,致膝關節位置不正常;

? 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股四頭肌及膕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

? 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時也可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腦癱患兒膝反張的主因是肌張力不全。

1.壓膝整足法,牽踝法,搖踝法,底屈肌牽拉訓練。

2.膝關節屈伸,足背屈的訓練,提高伸肌力量,協調拮抗肌張力。

3.爬行訓練,膝關節屈曲位,有利於糾正反張,同時增加膝關節運動的控制能力,協調其運動功能。

4.提高國繩肌肌力降低伸肌張力,協調關節屈伸功能。

5.上、下階梯訓練,對於糾正膝反張及協調步態有較大的作用。矯正「膝反張」,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運動,一般輕症以運動訓練矯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撐在床墊上,患側膝關節做屈伸訓練,為配合協調運動,兩膝交替屈伸進行訓練,隨著癥狀的好轉,變為仰臥位或站立位進行,嚴重者下肢矯正或手術矯正。

6尖足,足內、外翻的訓練

1.自我牽拉法—患兒面對牆壁站立,然後緩慢前趴,直到跟腱處感覺牽拉為止,還可把雙腳尖轉向外側(似卓別林)做相同的動作。

2.足背屈肌肌力訓練和坐式踝關節訓練椅,拮抗痙攣的小腿肌,增大踝關節活動範圍,糾正畸形。

3.仰臥,俯臥位壓膝整足法,牽踝,搖踝法,達到糾正畸形的目的。內、外翻扳的應用。

播放GIF

4.上、下台階和跑步車訓練,在運動中牽伸痙攣的肌肉,加大活動範圍,恢復功能,協調步態。

7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

1.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訓練

① 屈曲位,患兒仰臥,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覆操作。

② 內收位,仰臥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準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覆操作。

③ 內旋位,坐或仰臥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後,做外旋下壓動作,反覆操作。

④ 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範圍,恢復運動功能。

⑤ 舉臂摸肩(彎肱撥刀),叉腰挺胸(雛鳥習飛)訓練。

2.肘關節屈曲的訓練

① 主動、被動肘關節的屈伸運動。

② 上肢負重,伸肘抓物訓練。

③ 屈伸時關節(采荷挎籃),展肩屈肘(力撥千鈞),肩肘屈伸(白猿獻果),雙手上舉(舉火燒天)。

3.腕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訓練

① 被動腕手操:術者雙手並列於腕關節下端,兩拇指並列於腕背側,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於手掌,將患兒手腕做屈、伸、抖、牽等手法,然後從指根到指端,用撚法和牽指法交替操作,最後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覆操作。

② 手掌抓握,雙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龍探爪)

③ 撓側抓握(握筆)訓練,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黃豆,綠豆,拿湯杓,拿鑰匙開門等)。

④ 腕關節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內收的訓練(五指分開,合攏動作)。

4.拇指內收的訓練

拇指內收、外展、伸直訓練,拇指屈曲,對掌,對指訓練,雙手交叉訓練。手功能訓練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粗大到精細的過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