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入產品元年,新造車企業的大考只有一次

文 | 韓梅梅

來自新智駕(AI-Drive)的報導

戰爭還未打響,淘汰已經開始。

在這一輪新興造車熱持續了四年多之後,洗牌開始。一方面伴隨著時間軸的推移,行業環境已經相比幾年之前發生了巨大改變;另一方面伴隨著發展腳步的衍生,企業面孔被一件件具體的事情更完整的折射出來。

在同一條跑道上,有人加速、有人掉隊。每一個人都知道,在這波投入浪潮的新造車公司中,最終能夠衝出重圍的不過兩三家。

於是,誰能走出來,就成為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1、產品化元年?

毫無疑問,2018年對於各家新造車公司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特殊性在於,多家新造車公司都計劃在這個時間節點正式量產產品並對外銷售。

去年12月,蔚來ES8量產版正式上市並開啟預訂,基準版補貼前售價人民幣44.8萬元,限量1萬輛創始版補貼前售價人民幣54.8萬元。根據蔚來的計劃,這款中大型純電動SUV將會在其合肥工廠投產,預計2018年4-5月產能將爬坡至2000輛/月,並正式開始產品交付。

2017年12月,威馬首款量產車型EX5在上海完成首秀。2018年3月,首輛EX5試裝車在溫州工廠下線。威馬正式邁過從0到1的積累階段,其EX5量產車也將於2018年下半年上市。

今年初的美國CES,小鵬汽車2.0量產版正式發布,新車命名為“G3”。 相比1.0版本而言,小鵬汽車G3最大的特點是整車質感的提升,最突出的體現涉及整車工藝的車身接縫、內飾品質和車身噴漆上。小鵬汽車G3由鄭州海馬代工,預計2018年中下旬正式上市。

除了蔚來、小鵬之外,車和家、奇點汽車、前途汽車、零跑汽車、愛馳汽車等等,均在此前透露過產品發布計劃,2018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什麽2018年對於新造車公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一方面從外部環境來看,壓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包括傳統汽車巨頭的電動化轉型、國內合資股比的開放態度、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力度滑坡、特斯拉入華等事件,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並影響著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蛋糕份額劃分。

另一方面從內部競逐來說,在孵化了三至四年後,新造車公司理應到了交答卷的時候,是時候將概念產品化,讓等待的潛在用戶不至於失去耐心。

包括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等均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觀點,2018年新造車企業推向市場的第一款產品,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成敗和整體的行業格局。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此前也非常肯定的表示,“任何新造車團隊,如果未來兩年沒有達到十萬輛的銷量,我認為都活不下去的。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2、應該看好誰?

如果要做出選擇,為什麽威馬是首先被看好的對象呢?

第一,是對產品的理解。

從產品上看,EX5是一款定位20萬元區間的大眾化高效智能電動SUV,綜合續航裡程可達450公里。據悉,EX5將會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上市,並將於北京車展正式接受預定。

此外,威馬還制定了關於產品規劃的“128戰略”,即基於德國技術,調動全球資源,圍繞一個核心架構,延伸出“STD”、“PL”兩個整車平台,並打造至少八款主流智能汽車。

更重要的是,除了對於傳統整車的理解外,威馬的核心優勢在於智能化。威馬將首款量產車定義為“大眾化智能電動車”,就是希望覆蓋更多用戶。威馬產品強調“連接”,主要包含人和車的連接、車和雲端的連接、車和車的連接。

沈暉此前詳細闡述了威馬的智能化戰略及發展路徑,希望通過“AI+硬體+軟體+服務”的結合方式,打造“更聰明的汽車”。

目前EX5產品上的兩個例子就很典型。

第一是威馬 ID系統,該系統將有效串聯並大幅提升用戶的產品體驗。依托於威馬 ID系統,威馬的用戶無論在哪裡使用威馬的產品,它的車外互動資訊、燈光、音樂、座椅位置等都會根據用戶雲端身份資訊自動設定,車內語音識別也會提供個性化服務。

第二是車窗互動,車輛主駕駛車窗可以顯示問候資訊、續航裡程、行程安排及路線推薦等資訊,並將實時識別駕駛者身份,為車主、家庭成員、授權用戶或訪客開啟相應權限。

從整體智能化發展來看,威馬“AI+硬體+軟體+服務”的路徑分為四步:

一、車輛100%聯網,不斷迭代,提供實時在線的智能化服務;

二、車輛具備感知能力:感受環境、用戶的意圖,提供場景化互動體驗及個性化服務;

三、車輛具備協作能力:融入更大智慧場景,與其他智能生態連接、協作,圍繞出行,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務;

四、車輛具備決策能力:替代用戶進行出行決策,解放人的時間,提高出行效率。

未來的新造車公司想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理解市場,知道市場需求什麽。從目前的發展看,由於純電動車市場的產品矩陣不夠豐富,用戶往往進入市場後會面臨無車可選的窘境。

恰恰在這個時候,一款介於售價高高在上的特斯拉和產品力略弱的“北汽新能源們”之間的純電動中型智能汽車是最被市場急需的。這一塊的市場份額最大,威馬定位足夠準確,機會自然更大。

其次,是量產化的能力。

眾所周知,目前雖然很多新造車公司拋出或展示了不少產品,但其大多停留在概念化層面,不具備量產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公司也推出了所謂的功能樣車,但在真正進行大批量量產的過程中,品質問題往往會比想象的嚴重。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蔚來ES8,其量產版樣車在車身接縫,內部塑料接口等產品細節上均被曝出存在問題。

這些問題,大多出在製造層面。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工廠建設及相關的生產流程和標準,對於新造車公司來說格外重要。沈暉自己的話說,“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我們始終相信一流的工廠生產一流的產品”。

3月底,威馬溫州工廠生產線正式貫通。威馬將溫州工廠定義為一座“有生命的工廠”,依托於C2M模式,該工廠從訂單生成到排產製造,都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客製化生產。

這是一種更重視用戶差異化需求的製造模式,在一套完整的智能製造體系支撐下,威馬EX5上市後會有多達上百種配置選擇,遠遠高於傳統車型4-6個配置。同時,這套體系並非靜止的,它可以不斷迭代進化,在未來發揮出更大潛力,它是沒有邊界的。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產品的大批量量產時的品質,威馬溫州工廠依據全球領先的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建造,數字化投入達到行業平均水準的3倍以上,與包括博世、西門子、SAP、杜爾、發那科、庫卡等世界領先的供應商合作,引入大量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控制系統,並構築了先進的數據系統,對整體工廠運行進行實時調配,更前瞻性地預留出了軟、硬體更新太空。數據顯示,該工廠車身生產主線自動化率100%,白車身尺寸和品質控制上遵循“兩毫米工程”標準。

針對車輛零組件錯漏裝的檢查,威馬開發了一套具有自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品質檢測系統“AI質檢員”。該系統還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不斷迭代,提高質檢準確度。這是AI技術在汽車工業製造的率先應用,大大降低了工人在線的勞動強度,有效提高質檢標準、避免客製化生產下,人工有可能存在的工作疏漏。此外,威馬工程師還在加速推進RFID無線射頻等技術在生產製造中的應用,更好地在數字化生產中,保障產品的品質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溫州工廠從2016年11月奠基到生產線貫通,隻用了16個月時間。沈暉曾表示,威馬的初心是一定要把安全可靠、品質穩定、體驗好的產品交付用戶。這句話聽起來很樸實,但要做到並不容易。目前來看,威馬在這方面的腳步邁的很踏實。

最後,是產業各方加持。

這其中的加持主要包括兩個層面:資本方+合作方。

關於資本方加持:目前來看,威馬的整體融資額是新造成公司中數一數二的。去年12月,繼完成百度資本領投,百度集團等機構跟投的一輪融資後,隨後威馬再一次宣布了新的融資消息,投資方分別是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五礦資本(香港)、騰訊集團、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同一時間,威馬汽車還宣布了與誠通基金已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協定,同時開啟與五礦集團在戰略與資本層面的合作。在該筆融資到位後,威馬總融資額累計近200億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資金的背後,資金背景起到的資源鏈接作用也會對威馬後續的發展起到幫助。

關於合作方加持:上文也已經提到,威馬工廠的合作夥伴均為國際一流供應商,包括西門子、杜爾、發那科、庫卡等等。由於沈暉本人在供應鏈領域的強資源能力,威馬整車的供應商陣容也非常豪華。

此外,在與一些新興供應商合作的態度上,威馬也非常開放,例如牽手Mobileye等,後者是提供基於視覺系統分析和數據處理研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全球先行者。

自2017年12月11日亮相以來,截止今年2月底,威馬旗下EX5的付費訂單已經突破10000台。

新造車公司能否突圍成功?

每一家新興造車公司都想成為“鯊魚”而非“鯰魚”,不想成為僅僅為沙丁魚保駕護航的棋子。為此,唯有突圍。

相比20世紀末的那場全民造車熱來說,這一輪的造車熱潮來的更猛,掀的更高。創業者們所處的大環境也截然不同,中國汽車產業整體的健全性、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高度、巨大的消費規模紅利、電動車鼓勵政策紅利,為更多元的玩法和更豐富的想象太空提供了基本要素。

對於正在跑道上賽跑的蔚來、威馬、車和家、小鵬等等,最終能不能有企業像吉利那樣衝出重圍,雖還是未知數,但在2018年,答案已越來越近。【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