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是所有葯都要用水送服!這可能是你喝葯沒效果的原因……

q小醬導讀:生病了自然要吃藥,加上一些膠囊類補品同樣需要口服,因此用水服藥成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服用藥物的方式。那用水送服真的像我們平時做到的那麼簡單嗎?當然不,喝水服藥,也是有不少注意事項的。

怎麼喝?喝多少?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不需要喝水

有些藥物服用不建議喝水,因為會影響藥效。

1.硝酸甘油片

硝酸甘油片等預防心絞痛發作藥物要在舌下含服,無需用水服用,喝水易影響藥物吸收。

2.止咳糖漿

止咳類糖漿製劑通過附著咽部,作用於病變部位,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若喝完止咳糖漿後馬上喝水,保護膜就被沖掉了,止咳作用大大減低。服用後5-10分鐘喝1-2口水即可,半個小時左右可喝水。

3.含漱劑

濃替硝唑含漱劑等含漱劑用於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輔助治療,含漱後不宜馬上飲水和進食。

需要少量喝水

有些藥物需要少量喝水,大量會影響到藥效。

1.胃黏膜保護藥物

一些抗酸、保護胃黏膜藥物及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如達喜、麥滋林顆粒、氫氧化鋁混懸凝膠等,服藥時只需50ml水送服即可,且服藥後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喝水過多會稀釋藥物,使覆蓋在受損胃黏膜上的藥物顆粒減少,藥效降低。

2.消化道黏膜保護劑

消化道黏膜保護劑思密達,每次服藥只需50ml水沖服。這類藥物的主要成分為蒙脫石,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藥物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喝水太過會影響藥物的吸附性。

需要大量飲水

有些藥物送服後需大量飲水,以減輕藥物副作用或減弱特殊藥物毒性,避免腎臟器官損傷。不過,對於心臟病、腎病患者,因為比較特殊,此時的飲水量要顧問醫生,不要自行決定。

1.解熱鎮痛類藥物

如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感冒藥,會使人大量出汗,多喝水可防止體內水、鹽代謝紊亂。

2.治療痛風、結石類葯

服用痛風葯時每天應喝水2000-2500ml,降低結石及腎內尿酸沉積風險;

服用排尿結石葯後應大量飲水,保證每日尿量2500-3000ml。

3.抗菌藥物

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類藥物如復方磺胺甲噁唑,其代謝產物易在尿中析出結晶,可引起結晶尿、血尿、尿痛等。因此要大量喝水,減少結晶概率。

4.退熱糖漿

退熱類的糖漿喝完後,要大量飲水來促使機體發汗退熱。

用涼開水或溫水

有些藥物送服可別喝熱水,涼開水或溫水送服是最好的。

1.維生素類藥物

如維生素B1、B2,維生素C等維生素類藥物,它們的性質不穩,受熱後易破壞失效。

2.活性菌類藥物

乳酶生、整腸生等含活性菌類藥物遇熱會引起活性菌被破壞,藥效降低。

3.膠囊類藥物

準備100-200ml溫度適中的水,先喝一口潤潤食道,然後再喝水服藥,並把剩餘的水喝完,確保將膠囊衝進胃內。

若用熱水送服,膠囊外殼易被破壞,裡面的藥物會提前釋放出來,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若不用水直接吞服,膠囊容易附著在食管上,局部藥物釋放後會造成黏膜損傷甚至潰瘍。

小編有話說:

可能喝了這麼多年葯,現在才發現一直都喝錯了,這一定不是小編一個人……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來,這些正確的喝葯打開方式一定要get!

— 【THE END】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