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複旦教授的“不必讀”書單,說出了什麽真相?

嚴鋒(1964-),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科學雜誌《新發現》主編。此外,他還是隨筆專欄作家、資深電腦遊戲玩家與IT產品評論家。

冷峻之眼看“閱讀”

提起書單,大家一點兒都不會陌生。

不知道自己該看什麽書的時候,書單總是最直接便捷的選擇。

從各大報紙雜誌的權威書單,再到類似比爾蓋茨、祖克柏冬夏季書單,再到“2018年你必讀的20本書”,“是女人就該讀的15本書”,各種title層出不窮,想要高效找到一份讀書列表,不是難事兒。

當然,也有一些作者,對書單本身就持有一種懷疑。如作家阿來就表示過,讀書講的是緣分,講的是私人化閱讀體驗,書單沒有必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書單似乎與生俱來一種“必讀性”,它在我們平常的認知裡,是選擇困難的出口,是讀者書荒的解藥。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複旦中文系教授嚴鋒,卻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給讀者開具了一份“不必讀”的書單。

之所以稱之為“不必讀”,是因為他以其冷峻之眼,犀利地指出那些多餘而浪費時間的無用之書。

不走尋常路,爭議在所難免。這個無視常理的生猛舉動,不僅招致眾多冷眼非議,還被媒體斷章取義,以致各種刪節版本流傳網絡,反倒忽略了作者的初心和本意。

《見字如面》重新將嚴鋒教授寫給讀者的這份“不必讀”書單的原版還原,為的就是能夠在庸碌浮躁之間,能夠重新激發起讀者對於擇書的那份獨立思考,不會迷失在茫茫無邊的書單泡沫之間。

對人生產生影響的書是有限的

我們常言“學海無涯”,似乎多即是好,無涯便得投入無止境的時間。嚴鋒教授卻道,人生有涯,與其浪費在不值得的書上,不如多讀些經典來得更好。

這就像微信朋友圈,通訊錄再是上千人,僵屍粉居多,其次點讚之交,根據鄧巴定律來看,真的稱得上朋友的人數上限也就那麽150個,死黨級個位數也算了不起。

這與書是同一個道理,像許子東老師所說,對你人生產生影響的作品,不會超過一百五十本。也許我們並沒有一個具體數量的標尺,但它一定是具有限度的。

資訊時代,大量內容的湧入,若喪失辨別之力,就如同在海上泛舟,無法泊岸,只能淹死。

嚴鋒教授在這封信裡一共提及八點“不必讀”,對應八種被他剔除的書籍類型。大致可以分為:

1.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以外,很多中國古典小說不必讀。

2. 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不必讀。

3. 很多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不必讀。

4. 絕大多數西方通俗小說不必讀。

5. 所有名著的續書不必讀。

6. 一些古老的哲學著作不必讀。

7. 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都不必讀。

8. 所有陰謀論的書不要讀。

從擇書看獨立思考

嚴鋒教授大膽的“不必讀”書單,引起了不少的爭議與討論度。除了7和8的共識性以外,其中大部分的觀點都被不少讀者反駁或修正。

許子東老師就在第二現場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古典小說的範疇,《海上花》也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經典。歷史小說裡,也有不少回溯歷史的經典,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勞》等。

嚴鋒接受對於“不必讀”書籍切中要害的“吐槽”,不僅是一種擇書方式,更有趣的是引發了不少讀者在公共語境的討論聲音。

而這愈發讓我們明晰,在這個時間成本昂貴、高度定製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閱讀亦不能報以“一刀切”的態度以待。

書單的泛濫與需求的猛增,反而代表著讀者對自我主動選擇的放棄,平時不怎麽讀書,想走捷徑的心態,反映著一種被動的“投喂”心理。對於自詡愛書之人的我們,或許也該進一步反思,我們對知識的汲取,是否已經從獨立吸收轉向被動攝入?

既然明確我們閱讀的有限性,那我們在主動擇書的時刻,是否可以以一種更加睿智的方式去選擇呢?或許嚴鋒教授的這封信背後,激起的是對閱讀本身這件事更深刻的思考。

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當道的時刻,以一份“不必讀”的書單入手,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維疆界,重拾閱讀的興趣與探索,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附:信件原文

這裡提供一份我心目中

不必讀的書的清單

嚴鋒寫給讀者

2017年8月5日

人生有涯,千萬不要不加選擇地讀書,這裡提供一份我心目中不必讀的書的清單。

首先我從來不認同開卷有益這種說法。讀書並非開卷有益,有些書無益,有些書無聊,有些書還有害。讀書要做減法,從前如此,現在更如此。現在讀書的時間本來就被微博微信擠掉那麽多,剩下的就更要小心使用了。資訊時代,如果什麽都看,人就被資訊淹死了。

專業閱讀與非專業閱讀的差別非常大。專業人士需要搞清楚與自己研究相關的一切文獻,有趣無趣都得看,也是沒有辦法。非專業人士就沒有必要受這個罪了。所以對於專業人士推薦的書,非專業人士也要長個心眼,別聽見風就是雨,也許他的蜜糖,就是你的毒藥。

我也不認同要多看經典的空泛說法。很多經典的意義,僅僅是一種歷史意義,它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照亮了人類的路線。但我們對之頂禮膜拜就可以了,今天就不用真的去讀了。比如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康德的《宇宙發展史概論》等等。

我是中文系的,所以主要談談文學方面不要讀的書。

第一,很多中國古典小說不必讀。我這麽說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小說真的不是我們的強項。具體原因這裡就不展開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三言二拍”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義》,人物刻板,情節單一,思想陳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輕時寫了一本《封神演義導讀》,那時候真是太缺錢了。

第二,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不必讀。這段時期的作品,非文學的因素佔比例太大,而這些非文學因素也已經時過境遷,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們小時候那樣餓急了什麽都吃,撿到碗裡都是菜了。

第三,很多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不必讀。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小說之一,需要經歷、學識、性情、沉浸,最吃細節、韻味、筆力、文字功夫,這些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尤其困難。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小說作家,描寫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動得兩眼閃動著淚花”,“兩雙滾燙的大手緊緊地握著”……我的天呀。

第四,絕大多數西方通俗小說不必讀。因為真正好看的也就那麽少數。請注意,我這裡說的還僅僅是好看,還不是好。絕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許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號稱頭號暢銷的作家,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戰鬥機。

第五,所有名著的續書不必讀。無論古今中外,名著的續書都很失敗,都完美解釋了一句成語的含義叫狗尾續貂。道理很簡單:此作者非彼作者。

第六,一些古老的哲學著作也不必再讀了。這條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但哲學著作往往很晦澀,有很多功能又正在逐漸被科學所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讀者的視野了。文學青年動不動就海德格爾如何,維特根斯坦如何,胡塞爾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嗎?我年輕的時候,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都用來啃哲學了,結果什麽也沒啃出來,隻啃出個晚婚。

第七,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都不必讀。騙人的,沒用。

第八,所有陰謀論的書不要讀。騙人的,有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