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現在大多數的疑難病,都是「心病」

導讀

目前很多疑難雜症,其實說到底都是「心」病。中華「心學」,為哲學心範疇,其義概及宇宙之大,深及性命之奧;清代醫家柯韻伯曾感嘆說:「傷寒最多心病。」(《傷寒來蘇集》)中醫「心病」各科常見,是臨床上重大疾病之一,也是中醫辨治的優勢病種。

全國名老中醫王輝武教授近日出版一部《心病條辨》,內容創新,體裁新穎,讀後令人耳目一新,以下是本書前言,有刪減修改。

十幾年前,我接診一患者,而且不是一般的病人。她,西醫專家,醫科大學畢業,留學海歸,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據述,兩年多來,食慾特別旺盛,看到什麼食物都想吃,以致胃腹脹滿,大便一日多次,但排不盡,夜間還吃零食,驚醒難眠,且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經各地醫院求治,收效甚微,也用過中藥,但因不相信,未能堅持。

「凌晨 1 點過還睡不著,困得很,剛入睡,又突然驚醒。床頭櫃擺著多種西藥,不敢吃呀!明天還有一個全國性學術會,我要上台報告……真的要崩潰了。」


她斷續地訴說。切其脈滑數有力,望舌苔薄黃而膩。


「有熱!」我說,她點頭贊同。


「熱在心。」我又說。


「心?絕對正常!」她激動地反駁。並立即展示帶來的心電圖、 CT、磁共振等一大堆檢查單。片刻我們相視無語。我想,她隻知西醫所謂的「心」,暫時無法溝通。


「好吧!不討論這些學術問題。建議你停用過去所服的葯,讓我治四周,行嗎?」我試探著問道。


也許她半信半疑:「這病折騰了我幾年,一個月行嗎?」


「可以試試嘛!」她勉強回答。


我用了《傷寒論》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稍事加減。初服,腹瀉多次,她間有疑慮,但全身輕鬆;連用四周,病情緩解三分之二;再繼用水泛為丸兩個月,好多了!偶有失眠多夢。後來她見到我,感慨地說:「心病,首選中醫!」

這一則案例,對我觸動很大,隱約感到,中醫事業任重道遠。你想想,一位醫學專家,道地的中國人,病痛折磨,身心煎熬,竟不知中醫能治此等疾病!

「有知識,沒文化」到了如此地步!再加上我在臨床上經治大量與之相類的心病患者,常有力不從心之時,幾多尷尬,不時汗顏。

無奈,我下定決心,帶著這「心」字去讀書。 3 年間,從《周易》到儒、道、釋,從王陽明到孫中山,再到《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這些書我曾多次讀過,弄懂的不多,這幾年算是搞懂了一點點關於心病的論述。今天你翻開的《心病條辨》便是其中的點滴記錄。

這本小冊子不夠系統全面,更少理論探討,不是創造了什麼,而是換個嶄新的角度去辨治心病。它跨越傳統的證型模式,從神、氣、形層面,以「通使道」為法,讓君令暢通無阻,實現神形俱安的目的。

我僅是一個草根中醫,每天乾的,主要是切脈、望舌、看病、治療……而哲學、國學、歷史都不是我的專長;

稍稍多一點的是,吃過當農民的苦,見過患者的痛,並借用這個窗口,曾感受過大社會的冷暖炎涼;

以個人的心靈去琢磨疾病的微妙之處,發現人家還沒來得及說的,或者語焉不詳甚至言之有誤的地方,小心地說出個人的想法與見識。能給你帶去多少有益感受呢?還不敢說,但至少表白了我行醫中的諸多困惑,能窺見我在患者面前焦頭爛額時迸出的思想火花。

明知心學之博大,心病之深奧,療法之不足,但仍躍躍欲試,知難而進,總想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貴經驗與智慧留下來,還原中醫治療心病的真實地位,並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老子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經·二十一章》)「醫學遠比科學複雜」(樊代明語),關於生命過程,弄懂的遠比未懂的少得多,西醫如此,中醫尤其如此。心、肝、脾、肺、腎,神、魂、魄、意、志,生、老、病、死……概念清楚了嗎?內涵和外延又如何?然而,作為中醫學的從業者,雖然還說不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理論難題,但應該先把雞蛋吃起來,因為它營養、可口、實惠。

通過這些年的學習,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對於心病的辨與治,中華岐黃醫學獨具特色,內容與經驗豐富,我等應有百倍的信心與理由在臨床上用起來,拓展服務,提高療效。把親眼見到的現象與療效記錄下來,供大家應用、討論與批判,並期望在你我他的爭鳴之中解讀生命,探求未知,關注心病,讓天下眾生安頓好自己的心神,靜下來,過好每一天的時光。苟能如願,阿彌陀佛!

本書目錄

(掃碼下單)

中醫出版 好書從不會埋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