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傷寒論》這堵牆很厚,怎樣才能進入?

導讀: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對於怎樣學好《傷寒論》,古今醫學家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儘管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學習《傷寒論》的深度、廣度與要求不同,倡導的學習方法也不盡一致,但在一些基本方面還是差不多的,下面作簡要介紹。

1

首先要熟讀原文

學習《傷寒論》,主要是學習它的辨證論治規律與方法,而這些規律與方法,均貫穿於原文之中。雖然後人為了學習與研究的方便,將原文劃分為若乾單元,並從各個不同角度加以注釋。

但我們的學習不能強客弱主,一定要立足於原著。

對《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說條文)要熟讀,重點條文要能夠背誦,這不僅對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傷寒論》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也有極大的方便。「熟能生巧」,書讀熟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最好選用原著加白話對照版本,即不加註釋的《傷寒論》。

▌推薦理由

上白下文,逐句對應,流暢閱讀理解白話直譯,原汁原味,忠於原著中醫入門必讀。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條注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每篇後附有理論闡釋和臨床應用,並對相關知識進行鏈接,以期讓讀者能儘快地讀懂經典,並將其中的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達到防治疾病和養生調理的目的。

2

要學好《傷寒論》,還必須有較好的古漢語基礎

《傷寒論》成書於17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它的寫作無論在語言文字及語法習慣方面,均有其時代特點。比如《傷寒論》與其他許多古醫書一樣,均用繁體字,這與現在之簡體字就有很大不同;再如漢代的一些詞句,如「圊」、「更衣」、「噦」等證候概念與使用方法同現在用語也不大一樣,或者已經擱置不用了。

在寫作方面,對《傷寒論》的幾種重要筆法,如倒裝句、省筆、插筆、互文見義、假賓定主等亦均應有所了解和熟悉。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特點,不懂得漢代語言文字及語法結構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要學好弄通《傷寒論》是難以辦到的。

為了掌握古漢語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傷寒論》及其他古醫籍創造條件,應該學好醫古文這門課程。而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為了掌握它的醫理,也一定要注意研究它的文理,最好能閱讀並研究古籍原版著作

▌推薦理由

16開大字本,減輕閱讀障礙;

繁體豎排版,返璞歸真;全文拚音;

掃除閱讀障礙,老少皆宜

熱愛傷寒、忠於原著、研習古文的你,可能正需要它。

3

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是學習《傷寒論》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學好《傷寒論》的關鍵所在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傷寒論》來自於實踐,是我國漢代醫療實踐的總結,不僅有很高的科學性,而且有很強的實踐性。

它自東漢問世以來,至今仍延續不衰,被人們譽為中醫藥科學寶庫中的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吸引著千百萬醫家去學習、探討,其原因就在於此。

我們今天學習《傷寒論》,探討它的辨證論治規律,絕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理論上的充實,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它指導臨床實踐,為人類解除疾病痛苦。多臨床,早臨床,是學習中醫的一條好經驗,是毋庸置疑的一條正確途徑,學習《傷寒論》更需如此。

《傷寒論》中包含的許多深奧理論和辨證論治的規律與方法,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去驗證,在驗證中加深理解;對諸多傷寒注家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需要通過臨床實踐,學以致用,才能把《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學到手,使這些寶貴遺產得到繼承與發揚。

從古到今,學習或研究《傷寒論》的學者甚多,而真正有所發明、有所作為者,是那些在臨床上探索的人們。作為間接經驗,他們的心得體會、醫案醫話等,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推薦理由

眾多名老中醫臨床實踐相結合著作,吾輩學習借鑒之佳品。

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藥專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一次評選出的實力超群的中醫藥專家、泰鬥級人物。這些人都分別有自己擅長或自創的經驗方,本書即精選此類方劑並配精解。資料彌足珍貴,經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是中醫藥臨床工作者和愛好者的必備參考書。

▌推薦理由

李可老生前唯一-批註的醫書。

《傷寒論類方匯參》是民國左季雲先生對《傷寒論》類方深度解釋剖析的一部經典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其深度超越了以往所有對傷寒方的理解,本書對後世影響極大,著名老中醫李可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李可高度評價本書,稱此書是他學習中醫的啟蒙之書,是他平日診治疾病的手邊書。

4

最後要指出的是,學習《傷寒論》一定要注意上下、前後條文之間的聯繫

善於前後互參,對比分析,則是學習《傷寒論》的一個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綱,貫穿著臟腑、經絡以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辨證內容。

在它的編寫體例上,雖然以六經病分篇,但每一篇的內容,卻又不限於討論一經之內的病證。各個條文雖有相對獨立性,但也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關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

在學習的時候,只有把前後條文有機地聯繫起來,才能學得深透,領會得全面,從而把握住六經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

比如太陽病篇,第1條舉出太陽病辨證綱要,接著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及太陽溫病的辨證要點,然後分別論證太陽病的傳變,太陽經證及腑證的辨證治療與禁忌,太陽病誤治或失治所引發的各種變證、壞證以及太陽病類證的辨證與救治。

這一篇在六經病各篇中所佔條文最多,所涉及的病證亦最廣,六經病證幾乎無所不包,而且還多有雜病內容。但該篇結構非常嚴謹,上下條文聯繫也非常緊密。六經病的其他各篇也均是如此。

因此,我們學習《傷寒論》,一定要在一條一條學習的基礎上,特別注意上下、前後條文之間的聯繫,著重各類病證之間的反覆辨證與相互鑒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