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5歲成名,45歲早逝,他才是萬人敬仰的搖滾傳奇!

出生於非洲,成長於印度,成名於英國

他從沒接受過專業聲樂訓練

卻擁有被上帝親吻過的嗓音

他是第一位公開患艾滋病的搖滾巨星

他的作品影響世界至今

在今年的電影頒獎季,音樂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

前幾天剛公布的奧斯卡提名名單中,除了Lady Gaga獲得影后提名,另一部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也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在內的5項提名。

《波西米亞狂想曲》

而在早些時候的金球獎上,《波西米亞狂想曲》已經收獲了最佳劇情片影帝的獎杯。

“影帝”拉米·馬雷克(中)與兩名皇后樂隊成員

對於很多人(包括我)來說,這部講述著名搖滾樂隊——皇后樂隊(Queen)及其主唱弗雷迪·默丘裡(Freddie Mercury)故事的傳記電影,從公布開拍消息開始,就已經加入年度最期待list。

影片北美公映之後果然大火,不僅拿下首周末票房冠軍,更憑借8億多美元全球票房,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音樂傳記類電影

男主角拉米·馬雷克對皇后主唱的“神還原”,使他成為各大獎項影帝的有力競爭者。

豆瓣評分高達8.8

然而,雖然票房和獎項雙豐收,還是有專業人士批評電影水準其實很一般,高評分主要是因為皇后樂隊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他們的歌實在太好聽了

上:電影中的皇后樂隊

下:現實中的皇后樂隊

二流的電影,一流的音樂

皇后樂隊是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活躍於上世紀70、80年代,可以說與披頭士在英國齊名。

他們的名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等至今仍然經常在各大體育比賽上被傳唱。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最大的吸引力,無疑就是皇后樂隊本身。

片名《波西米亞狂想曲》來自皇后樂隊的經典名曲。這首時長將近6分鐘的歌,融合了歌劇、金屬、抒情等多種元素,以其獨一無二的“搖滾歌劇”風格,在西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比起整個樂隊,電影更像是主唱弗雷迪·默丘裡的個人傳記。講述他從1970年加入皇后樂隊,一路走上巔峰,又經歷人生谷底,到最後在1985年倫敦溫布利體育場的Live aid演唱會上,貢獻了“史上最偉大搖滾現場演出”。

《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說實話,以傳記片的標準來看,《波西米亞狂想曲》並不算太好看。皇后樂隊本身的故事曲折傳奇,電影卻相當平鋪直敘。 略過了成名前的苦難,直奔成功後弗雷迪私生活的糜爛,試圖挖掘他內心的孤獨脆弱,卻因為劇情單薄而使不上力。

但影片最成功、也是最聰明的地方,在於大量使用了皇后的音樂。說得直白一點,無論電影拍成什麽樣,只要把皇后的金曲全部放一遍,觀眾也願意掏錢進電影院。

上:電影劇照

下:現實照片

特別是影片最後,對皇后樂隊1985年在Live aid演唱會上20分鐘的經典表演做了幾乎原封不動的還原,連鋼琴上可樂擺放的位置、舞台側面坐著的工作人員數量都一模一樣,足以讓粉絲熱淚盈眶。

上:電影

下:現實

1985年皇后樂隊Live aid表演影片(24:36)

儘管對電影的評價很有爭議,但男主角拉米·馬雷克還是收獲了一致好評。雖然他本人長得一點也不像弗雷迪,卻在大銀幕上讓皇后主唱“復活”了過來。

左:現實

右:電影

拉米·馬雷克是一名埃及裔美國演員,此前最出名的作品是美劇《黑客軍團》,他憑借該劇獲得了第68屆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黑客軍團》

為了扮演弗雷迪,馬雷克不僅帶上了假牙(模仿弗雷迪標誌性的齙牙),花了50多個小時定妝,還請了動作教練,大量觀看弗雷迪的影片,學習他走路的姿態、唱歌的口型、說話的習慣,甚至一個眼神,一個轉身,都學得惟妙惟肖。

不過,就算形態模仿得再像,馬雷克也無法模仿弗雷迪的歌聲。弗雷迪擁有跨四個八度的極廣音域,音準更是驚人,幾乎從不跑調,被稱為搖滾界唱功最強的主唱之一,模仿他唱歌對普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電影中,Freddie對女友說自己唱嗨了的時候想跑調都不可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電影團隊把皇后樂隊的原聲音軌,與加拿大歌手Marc Martel(模仿弗雷迪的聲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模仿弗雷迪唱歌的聲音混合,聽上去就像弗雷迪本人在唱歌一樣。

Marc Martel模仿Freddie唱《Somebody To Love》影片(02:30)

不過,如果你購買或者下載電影原聲,聽到的會是完完全全原版皇后樂隊的演繹。

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的男人

他的人生就是傳奇的代名詞

電影中,弗雷迪向隊友坦白自己被診斷出艾滋病之後,鼓手羅傑·泰勒鼓勵他說:“你是一個傳奇。”

這句話基本可以作為弗雷迪人生的總結。

弗雷迪·默丘裡(Freddie Mucury)原名Farrokh Bulsara,1946年出生於東非殖民地國家桑給巴爾,父母都是帕西人(印度波斯人)。因為父親的工作關係,他的青少年時期在非洲和印度度過,後來又跟著家人來到倫敦。

因為膚色與齙牙的關係,弗雷迪在學校裡並不是受歡迎的學生。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弗雷迪提供了創作的靈感來源,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他人生悲劇的起源,讓他很難相信別人。

“沒人願意和我共度一生,和我在一起可不輕鬆。越是敞開心扉,越是容易受傷,我總是遍體凌傷,所以我不想再受傷了。”

他甚至拿自己的不幸開玩笑,在一個採訪中說:“一旦我找到了另一半,如果有一段長期關係的話,那我寫歌的靈感一下子就化為泡影了。目前我還靠著過去的不幸苦苦支撐。”

在學校的時候,弗雷迪加入過合唱團,也組過樂隊,但都不怎麽成功。直到1970年4月,他加入了由吉他手布賴恩·梅和鼓手羅傑·泰勒組成“Smile”樂隊,當時Smile正遇上主唱離開的危機。

弗雷迪加入後,把樂隊名字改為“Queen”,皇后樂隊由此誕生。幾個月後,貝斯手約翰·迪肯也加入了樂隊。

《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1973年,皇后樂隊發了第一張錄音室專輯《Queen》,風格以硬搖滾和重金屬為主,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過多的注意。

直到上了英國BBC的音樂節目《Top Of The Pops》,他們才漸漸受到公眾關注,雖然之後隊員們都說那個錄播假唱的節目“爛透了”。

發行了第二張專輯《Queen II》後,皇后漸漸在英國積累起了人氣,並作為搖滾樂隊Mott The Hoople的暖場嘉賓,參加了他們的美國巡演。但好景不長,因為吉他手布賴恩·梅生病,皇后不得不退出巡演回國。

直到1974年第三張專輯《Sheer Heart Attack》發行之後,單曲《Killer Queen》大火,皇后樂隊才真正躋身英國搖滾樂團一線的位置。

這個時期,他們的專輯大賣,到處開演唱會,甚至去了日本和美國。但因為錯誤的商業決策,樂隊成員賺不到一分錢。甚至出現了“經紀人開勞斯萊斯,鼓手卻沒錢買新鼓槌”的魔幻現實。

更換經紀人之後,1975年,皇后發行了第四張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就是在這張與眾不同、大膽採用歌劇元素的專輯中,誕生了神曲《波西米亞狂想曲》。

錄這首歌的時候,皇后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他們欠了一大筆債,欠著調音、燈光各種工作人員的薪水,用了6個錄音棚,花3個月才錄完。用他們自己發明的多軌錄音法,三個人的和聲唱出了一個合唱團的感覺。

電影中也著重展示了這首歌的錄製過程

《波西米亞狂想曲》時長5:55秒,在當時搖滾樂平均只有2-3分鐘的情況下,差點找不到電台播放它。幸好有一個皇后樂隊的迷弟,偷偷在自己的電台循環播放這首歌,才讓公眾得以聽到這首神曲。

與其他搖滾歌手不同,弗雷迪一直對古典樂頗有興趣,特別是喜歡歌劇。這不僅體驗在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中,後來他還與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蒙塞拉·卡巴耶(世界十大女高音之一)合作了歌曲《巴塞隆納》。這首歌在弗雷迪死後,成為了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的會歌。

弗雷迪討厭重複,愛做別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除了歌劇、音樂劇,他還愛看芭蕾,聽黑人音樂,甚至一度迷上夜店迪斯科。皇后到貝斯手約翰·迪肯創作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曾因曲風太過迪斯科受到團隊中吉他手和鼓手的反對,卻得到弗雷迪的支持。現在這首歌也是皇后樂隊的經典曲目之一。

在後台放飛自我的Freddie

Freddie和皇家芭蕾舞團一起表演

弗雷迪給音樂界帶來的另一個革新,是觀眾互動。在皇后的演唱會之前,並沒有太多觀眾會在搖滾演唱會上跟著樂隊一起唱歌。皇后的觀眾不僅跟著一起唱,主唱弗雷迪還會教歌迷唱歌,引來後世大量音樂人模仿。在《We will rock you》這首歌中,為了方便觀眾互動,專門加入了跺腳和拍手的節拍。

弗雷迪像是天生為舞台而生,據說私下裡他的性格很有些靦腆,但一站上舞台就變了個人。他的台風高度戲劇化,能讓體育場最後一排的最後一個人,感到和他聯繫在一起。

與皇后樂隊合作過歌曲《Under Pressure》、並參加了弗雷迪致敬演唱會的歌手大衛·鮑伊稱讚他說:“在所有戲劇搖滾歌手中,弗雷迪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人……他超越了極限。我隻親眼見過演唱中的他一次,結果,確實就像傳說中的,他是一個能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的男人。”

他最有名的演出,就是皇后樂隊在1985年的Live aid 演唱會上的表演。據說弗雷迪當時嗓子不太好,卻不顧醫生勸告強行上場,並貢獻了史上最精彩的電視演出之一。整個體育場的7萬多名觀眾一起拍手、搖擺和齊唱。這場演出也在日後不斷被票選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

吉他手布萊恩·梅認為這體現了皇后樂隊對現場演出的態度,“我們覺得要獻上真正的演出,而不是專輯的簡單再現。不然還不如貼幾個紙人,然後播放專輯就好。”

第一位公開因艾滋病去世的搖滾巨星

在音樂方面,弗雷迪是不可否認的天才。而在私生活方面他卻因為性向和濫交飽受爭議。當年的媒體對皇后樂隊可一點都不客氣,除了批評他們在音樂上的大膽,對主唱的私生活也一直窮追不捨。

有些人說弗雷迪是公開的雙性戀,有些人則說他一直對自己的性向諱莫如深。事實上,80年代早期住在紐約的時候,他的確相當沉迷同性戀圈子裡的聲色犬馬,每晚都出去泡吧,和不同的人做愛,宣稱要“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私人助理Paul Prenter給弗雷迪帶來了很壞的影響,實際上情況也差不多。雖然現實中Paul Prenter沒有上電視罵弗雷迪,卻把他的私生活資訊出賣給了《太陽報》(英國著名八卦小報),給弗雷德精神上造成沉重的打擊。

不過,電影中弗雷迪在Live aid之前開除了Paul Prenter,現實中這件事發生在Live aid兩年之後。並且弗雷迪是在1987年才被診斷出感染艾滋病的,並不是電影中的1985年。電影為了以Live aid的巔峰演出作為結尾,又不想錯過艾滋病這件導致弗雷迪死亡的大事,刻意改變了時間線。

得病後的Freddie瘦到脫形

1991年11月24日,在公開自己的病情僅一天后,弗雷迪·默丘裡因艾滋病引發的支氣管肺炎去世。

在此之前,他對外嚴格封鎖得病的消息,仍拚命唱歌至最後一刻。最後幾周,他讓隊友們趕快寫歌,寫一句他唱一句,留下了皇后最後一張由他演唱的專輯《Made in Heaven》的素材。

他的隊友梅說:“病得越厲害,他越要去工作,似乎是想找些下床的理由。那段時間大家很團結,工作也很滿。”

在《Let me live 》裡,弗雷迪用溫柔但堅定的聲音唱著:

“Please let me live/ Oh yeah baby, let me live / And make a brand new start."

在遺囑裡,弗雷迪把倫敦的房子和大部分遺產,都留給了曾經保持過穩定戀愛關係的前女友瑪麗·奧斯汀。當弗雷迪意識到自己的性向後,兩人分手,但仍然維持著長期的友誼。佛萊迪曾經說過,誰都不可能替代瑪麗,如果沒有瑪麗,在這個世界上他就是孤身一人。

Mary & Freddie

對於公眾來說,弗雷迪長期以來都是很神秘的人。他不喜歡接受採訪,音樂也經常讓人難捉摸不透,但大眾又總是輕易被他俘獲。

在被問到死後想被怎樣記住時,弗雷迪回答:“我不知道。我死了之後誰在乎呢?反正我不在乎。”

弗雷迪有一句名言:“我的歌是一次性的。”他說自己寫歌就像買衣服,穿過幾次就扔掉了。他不愛回顧,只會向前看。

但事實上,他的歌卻是永恆的,也許直到我們死後,這些歌仍將流傳下去。

另外,雖然公眾對弗雷迪的私生活知之甚少,但很明確的一點是——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貓奴,一度家裡養了10隻貓,這一點在電影開頭就有所展現。

在外開演唱會的時候,他甚至會打電話回家,叫家裡人讓他的貓寶貝們聽電話,這一段不是電影編的,是真的!!

今日話題

文/編_ 阿作

資料參考:紀錄片《皇后樂隊:演出歲月》《Freddie Mercury: The Great Pretender》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