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科技投入佔比最高的銀行竟然是它

「科技力」決定戰鬥力。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之前,我們曾統計過10家上市銀行的財報,「金融科技」、「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詞,「金融科技」等詞在10家銀行財報中被累計提及近200次,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化的決心。

當然,在表態和理念的轉變之外,商業銀行的實際行動與真實投入又是一個更直接的維度。比如,在研發和科技方面「真金白銀」的投入力度,或者技術相關人員在員工中的佔比等等。

事實上,在科創領域,企業研發佔營收(或利潤)的比例一直是判斷企業研發投入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在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化轉型提速的當下,這同樣也是衡量一家銀行「科技力」的重要指標。

來自彭博社的一則新聞提到,去年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5家科技公司分別是亞馬遜、谷歌、三星、華為和微軟;而從研發投入佔比上上來看,谷歌、華為、微軟分別高達16%、14%、13%,位列前三。

那麽,中國銀行業裡,哪家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最大?哪家科技滲透度更高?我們或許可以從財報裡的研發和科技投入一窺究竟。

1

今年初,中國銀行業協會曾發布過一份行業調研報告,披露了多家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從數據來看,上榜銀行2018年的金融科技投入從此前普遍佔總營收的1%升至2%。

注:該數據是銀行業協會“陀螺”評價體系評價結果,而非銀行財報口徑

對比2018年上市銀行財報,儘管僅有少數幾家銀行披露了研發和科技投入的規模,但都在上述調研結果的區間內。

例如,中國銀行提出金融科技投入不低於當年總營收的1%,光大銀行2018年則將每年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比例從之前淨利潤的1%上調至淨利潤的2%,招商銀行去年的信息科技投入65.02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則達到2.78%。

而展望2019年,不少銀行則將這一比例提升到了3%以上。

例如,招行就在公告中明確表示,2019年研發和科技投入將提升到集團營收的3.5%。郵儲銀行董事長張金良也在近日表示,每年將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

相比國有大行、股份行等,新興的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由於從基礎架構(建立在「雲」上)、到展業渠道(以線上為主),再到運營流程(以機器為主)等差異,對於研發和科技的投入和維護花費普遍更高。

微眾銀行就在其財報中表示,去年微眾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優化。截至年末,共建成229個關鍵系統、1202個子系統,有效支持了年內的億級客戶量、億級日交易量,達到國有大型銀行同等規模水準。

從剛剛發布2018年財報的新網、微眾這兩家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未單獨披露該項數據)來看,去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48萬元、9.83億元,在各自營收中的佔比為1.3%和9.8%,約為淨利潤的4.7%和35%。

從這個維度來看,微眾銀行應該是國內銀行業裡,研發與科技方面投入力度最高的一家,而這個比例也與世界領先的商業銀行相當。

典型如美國銀行業巨頭摩根大通,其在2018年的技術投入資金額度為108億美元,也就是超過75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在其總營收中佔比為10%(約為淨利潤的40%)。如果往前看三年,這個數據比例也基本持平。

根據麥肯錫在一份全球銀行業調研報告中統計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領先的商業銀行平均投入稅前利潤的17%-20%用戶數字化銀行、金融科技銀行的轉型和創新。

2

儘管,各家銀行在投資力度上仍然有差異,但是中國,乃至全球銀行業都在加大數字和科技投入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也不難理解,衝擊和挑戰近在咫尺,而轉型帶來的效果也擺在眼前。

前述摩根大通銀行就是通過數字化驅動業績增長的典型代表。

數據顯示,在采取了內部技術投入、外部加強金融科技合作等數字化戰略之後,摩根大通銀行的收入規模從2008年的471億美金增長至2017年的937億美金,增幅超過99%;同期,淨利潤由56億美金增長至244億美金,增幅超過336%,股價漲幅超過170%。

回到中國市場,近兩年來,一些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之後的業績表現,以及互聯網銀行的高速發展都證明了它的可行性。金融科技可以有效地幫助銀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業績並且增加投資人的信心。

以國內研發和科技投入佔比最高的微眾銀行為例,得益於開源技術與分布式架構的充分運用,去年微眾銀行账戶運維成本持續下降45%,2018年結算下來每個账戶的IT運維成本只需 3.6元/年。

這是什麽概念呢?從公開資料來看,國有大行每個账戶的IT運維戶均成本大多是20-60元,大型股份製銀行則多在20-100元之間,大部分銀行幾乎是微眾的十倍。

此外,從資金的效率和成本上也可以看到互聯網銀行的優勢。以微粒貸為例,個人筆均貸款僅8000元,72%的用戶借款成本在100元內,54%的借款發生在非工作時間。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只有成本結構降下來,才有機會真正走向「開放銀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金融科技發展最更根本的意義所在。

根據微眾銀行年報,截至2018年末,微眾銀行當年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下降近1個百分點、其中小微企業下降超過2個百分點。這個數據的前提是它還在過去一年進一步下沉了用戶群體,加大了小微貸款的投入力度。

例如,微粒貸主動向傳統金融機構未能覆蓋的中低收入人群發起授信,客戶遍布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80%客戶為大專及以下學歷,76%客戶從事藍領服務業或製造業。

而面向小微企業的微業貸,截至2018年末,共服務小微企業34萬戶。其中,66%客戶為首次獲得銀行貸款,77%客戶年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戶均授信金額為傳統銀行小微貸款的10%。

在此基礎上,微眾銀行的營收利潤和不良指標等還保持了優於同業的水準。

2018年,其全年營收超過百億,淨利潤比上年增長71%,ROE超過20%(這還在其淨息差有所下降的基礎上)。與此同時,截止去年末,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51%,撥備覆蓋率為848.01%。

麥肯錫曾經做過一個測算,如果數字化衝擊如預期般強烈,且銀行不采取任何應對措施,到2025年,全球銀行業淨資產收益率將跌至5.2%。事實上,一些歐洲的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已經降到5%左右了。

而從中國的銀行業2018年的數據來看,儘管大多數A股上市銀行的ROE仍保持在10%以上,但除了招商銀行、上海銀行等少數幾家銀行之外,其余均較前一年有所下降。

眼下,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已勢在必行,科技力成為了決勝未來的關鍵。

轉載請注明來源、微信號及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