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陽虛長斑,陰虛長痘,腎虛用什麼補?

陽虛長斑

陰虛長痘

腎虛眼圈黑

一、腎陽虛:主要表現為畏寒怕冷

中醫認為「陽虛生外寒」,因此腎陽虛多表現為怕冷,常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手腳冰涼、精神不振、容易疲勞、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

為什麼腎陽虛長斑呢?

1,腎陽虛怕冷,體寒,體內會瘀,因此長斑;

2,腎主水,腎具有藏精和調節水液的功能。陽虛後,水液在皮膚下的代謝能力減弱,黑色素代謝減慢,因此長斑。

解決方案:補陽益腎

(1)食療

建議多吃核桃,同時有針對性地運用可補陽的藥材來燉湯,例如巴戟天燉豬尾巴湯,再加上一些枸杞子、山萸肉、桂圓肉、大棗等,美味而滋補。

(2)艾灸

艾灸具有:溫散寒氣、活血行氣、溫通經絡、回陽固脫、溫補腎陽的功效。

補腎陽的艾灸穴位:關元、氣海、腎俞穴、次髎穴、太溪穴

二、腎陰虛:主要表現為上火

我們將腎陰虛的人群叫「燥熱一族」,他們在腎虛的同時還有熱的徵象。中醫理論有「陰虛生內熱」之說,腎陰虛容易出現五心煩熱 (即兩個手心、兩個腳心以及胸口感覺煩熱)、口乾舌燥、小便黃、大便乾、精神狀態差、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睡覺時容易出汗等癥狀。

解決方案:滋陰補腎

(1)食療

可以多吃黑木耳、蓮子、桂圓肉、桑椹子、枸杞子等滋養全身陰液的食物,也可以多喝豆漿。儘早調補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及時糾正腎虛正是預防耳聾、骨質疏鬆等老年疾病的關鍵所在。

(2)艾灸

以老一輩人的臨床經驗和老一輩的書籍所示,說陰虛的人是不適合艾灸的。他們沒有從艾灸的雙向調整入手分析,而是單純指責艾灸的熏灼和火氣會導致陰虛更加嚴重。

其實艾灸是可以雙向調整的,陰虛之人在艾灸的時候,有可能上火嚴重,甚至是一輪又一輪的上火表現。隨著艾灸的深入,艾灸會幫助你改善陰虛的狀態,從而使你的陰陽平衡。

上火的狀態是短暫的,隨著正氣的增加,逐漸上火的狀態會完全消失的。我們治療疾病,不能墨守成規。我們不能綳著老祖宗的書本而不思進取。

補腎陰的艾灸穴位:中脘、肚臍、三陰交、湧泉、太溪、太沖。

身體就像一個警報器,如果是腎虛問題,身體會以什麼形式告訴我們?

1.怕冷

「陽虛則外寒」,正如上面所說,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煦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人就特別容易怕冷。手腳總是冰涼,多與腎有關。

2.無緣無故感覺口鹹

鹹味和腎的關係十分密切的,中醫理論有「鹹味入腎」的說法。無緣無故感覺口鹹,多為腎虛所致。口鹹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除了口鹹外,往往還伴有咽乾口燥、頭昏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等癥狀。

3.無緣無故地出現恐懼的感覺

心理學家曾對不同情緒時的身體反應做過系統研究,發現羞恥感主要調動的是面部肌肉,討厭情緒的產生主要集中在胃部和喉部,而恐懼感所涉及的部位很多,最主要集中在外陰的位置。中醫的觀點,「腎主恐」,恐懼是腎虛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地有恐懼的感覺,往往說明有腎虛的問題。

4.牙齒鬆動

腎主骨,骨靠腎精滋養,腎好骨才好。齒為骨之餘,骨頭的好壞直接影響牙齒的好壞。所以腎虛則骨失所養,牙齒就會不堅固,容易鬆動。

中醫上講: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如果你總是無緣無故感到恐懼,沒有原因就心驚膽戰,那麼,問題可能就出在腎虛上。

養腎護腎多做8件事

01

護好腳

腎經起始於足底,因此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此外,足底有許多穴位,睡覺前按揉腳心,可起到養腎固精的功效。


02

通大便

便秘會傷及腎臟,平時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多做運動。大便難解時,可用雙手背貼住雙腎區,用力按揉,激發腎氣,加速排便。

03

喝夠水

飲水過少不利於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容易加重腎臟負擔,所以要養成多喝水的習慣。每天應至少喝8大杯白開水,以沖淡尿液,預防結石等腎臟疾病。


04

睡好覺

臨床發現,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長期熬夜的習慣,容易出現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現象。因此,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不縱慾,以利於腎精的養護。

05

不憋尿

長時間憋尿會導致膀胱壓力升高、膀胱壓力反射紊亂和逼尿肌功能下降,或者影響輸尿管—膀胱抗反流機制,導致尿液反流,容易誘發腎盂腎炎,甚至造成腎功能損害。

06

吞津液

口腔中的唾液,清稀的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為唾,由腎所主。人的唾液含有多種有益物質,具有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增強免疫等功能。平時可以多用舌尖舔動上顎,或者含個棗核都能生津。

07

按摩腰

腰部有很多穴位,經常按揉或叩擊腰骶部,摩擦腰部兩側,活動腰臀部,能溫腎陽、利腰脊、通經絡,建議每天早晚各一次。


08

多吃黑

中醫學認為,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補益腎精、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但千萬別過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反而影響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