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腎,艾灸療法當之無愧

當今,補腎是一個十分受關注的話題,由於生活習慣差,工作壓力過大等原因,很多人覺得自己腎虛。而大多數人又不去醫院查看,各種方法補腎,到頭來也不見好轉。補腎需要一個過程,慢慢調理才能起到作用,想要補腎延年保健,艾灸療法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腎陽不足是腎虛的一個主要方面。腎陽又稱為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臟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一身陽氣之根本,如《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嶽所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

人體其他的陽氣如心陽、脾陽、衛陽均以腎陽為根本。衛外之陽氣充足,則肌腠固密,營衛調和,可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心主一身之陽,心陽充足,則如萬物被澤陽光,氣血百脈通暢。

所以腎陽是生命之本,五臟陽氣之根,即「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艾草本身具有溫經散寒之功,艾灸能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

用艾灸療法來補腎,需要對症以下五大穴位:腎俞穴、關元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和太溪穴。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後吸氣,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準線,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2.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四指併攏,從臍中起,以中指橫紋為標準,橫向的距離),腹部的正中線上。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等功效。

3.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脊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足三裡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4.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也就是足內踝上緣四指寬處,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自己的手橫著放,約 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就是三陰交穴位。三陰交穴歸屬足太陰脾經。艾灸此穴有保養子宮和卵巢、緩解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等作用。

5.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足內踝(高點)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腳內踝後緣的凹陷當中)。太溪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治療失眠健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牙痛、陽痿、手腳冰涼,祛斑祛痘、美白肌膚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後可艾灸足部湧泉穴,避免上火。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講究循序漸進,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