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的托兒所,為什麽消失了

芥末堆看教育

公眾號ID:jiemoedu

關注

作者|林蔭

來源|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二胎政策實行了兩年多,但廣大人民群眾對造人這件事,還是沒有熱情。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比衛計委預計的2023.2萬出生人口,又少了300萬人。

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原因除了養不起,就是沒人照顧小孩了。無論是即將為人父母,還是已經帶了兩三年小孩,擺在年輕夫妻面前的難題就是:誰來帶孩子。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錢支撐全職媽媽的夢,也不是所有的爺爺奶奶都有時間有意願帶孫子。

而當你願意支付一定價錢,求助市面上專業的托兒機構,偌大一個城市裡托兒所竟然難覓蹤跡。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回到三四十年前,你會發現托兒所曾經在中國遍地開花。有人為此感慨,中國人也曾經普遍享受過托兒所這樣的福利。

為什麽中國的托兒所都消失了?過去中國的托兒所真的有那麽美好嗎?到底是誰讓你為看管小孩多操了這麽多心?

風雨飄搖的托兒所

中國的托兒所,生來就有著別樣的意味。設立托兒所,是為了“解放婦女”。

民國時期,高官夫人們十分熱衷於婦女運動。她們推動成立婦女指導委員會,進而推進托兒所的設立,一方面援助、救濟處於戰時社會的婦女,一方面又從她們那裡征發抗戰所需的人力資源及物資。言下之意,國家設立托兒所幫你帶孩子,婦女們便可以義無反顧地參加生產,支持抗戰。

1938年,宋美齡在機構刊物《婦女新運》上主張,為了讓婦女們有余暇從事抗戰工作,要創辦托兒所、公共食堂來減輕她們的家庭負擔。隨後,國統區各地陸續設立了不少托兒所,收容難民、工人家庭,以及士兵家屬的幼兒。

???

1938年,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由宋美齡任理事長。抗戰期間,戰時兒童保育會搶救和保育了近3萬名難童 / 網絡

與此同時,在中共長官下的蘇區和陝甘寧邊區,也開設了托兒所。在邊區大大小小的托兒所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在延安設立的“洛杉磯托兒所”。這個托兒所因感念洛杉磯友人的饋贈而改名,許多紅二代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歲月。

據統計,在解放前,全國一共有托兒所119個,按類型分勞工托兒所、職業婦女托兒所、工廠托兒所和農村托兒所等,但尚未形成規模。

托兒所的使命在建國後得到了升華。“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動廣大婦女參加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意義”,而照看孩子就是婦女參加社會建設的絆腳石。當時,天津統一橡膠廠一些女工,因為家離工廠路途遙遠,女工們利用午休時間回家哺乳,常常“人在廠裡,心在家裡”。

因此,在建國初期,托兒所的數量得到快速增長。1951年7月,全國各地設在工廠、機構、學校、街道、農村的托兒所已有7681個,收托兒童95748名,較解放前增加了363倍。

大躍進時期,婦女就業又迎來一個運動高潮。“婦女什麽都能乾,什麽都乾得好”,在城市,女職工要參與技術革新;在農村,婦女要參加“奪高產”運動,劈山引水、修築大壩、修建水庫、深翻土地。公社普遍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兒所、幼稚園等集體福利機構。

???

在官方宣傳中,農村人民公社建立了托兒所,既讓幼兒得到很好的撫養和教育,又使婦女勞動力得到解放 /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紀念畫冊

當然,三分鐘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1958年,全國幼稚園、托兒所總數增加了43倍多,但到1962年又收縮到隻比1957年高出30%左右。受波動最大是農村,有人調侃,“幼稚園,三分鐘熱度,先是喜來後是空”。

生活在21世紀的人最好不要懷念過去,當時絕大多數托兒所、幼稚園都很簡陋。河南省魯山縣“紅旗人民公社”,1958年全公社辦了223個托兒所,收托嬰幼兒2000餘名。但這些托兒所條件如何?“平時擠在一些小房間裡,天熱時在樹下,農忙時再搬到田間的樹下”。

???

文革時期,幼兒也要背誦語錄和“老三篇”,參加各種批判活動 / 視覺中國

文革時期,建國十七年來建立的學前教育方針被全盤否定。托兒所的生活制度、體育活動,甚至是飯後用餐巾擦嘴和漱口,都被當作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受到批判。不少托兒所、幼稚園院舍場地被佔用,慘遭解散,園長遭到批鬥,保育員也被迫改行。這些對於一輩子都生活在不確定裡的中國人來說是很常見的。

托兒所,體制內才有的福利

歷經曲折,托兒所在80年代又重新步入正軌。這一時期托兒所的設立,延續了1956年以來對托兒所、幼稚園的規定。收三歲以下幼兒為托兒所,收三至六歲幼兒為幼稚園。在製訂教育計劃、規章制度方面,托兒所歸衛生部長官,幼稚園歸教育部長官。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托兒所、幼稚園沒有嚴格的劃分。尤其是在農村,只有條件好的公社,才專門設定托兒所和幼稚園。而幼稚園,一直以來也有“托班”、“小小班”的存在,招收3歲以下的幼兒,80年代乃至9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應該對此會有印象。

此外,托兒所具體的管理部門複雜程度,也超出了普通人能理解的範疇。在城市,各種類型托嬰機構的經費開支、人事管理、房屋設備等,由教育行政部門、廠礦、機構、部隊、學校、群眾、私人等主辦部門負責管理;而在農村,則提倡由農業合作社舉辦托嬰機構。

???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是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工廠建了兩棟兩層樓的房子,開辦了托兒所 / 《人民畫報》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托兒所都分屬於不同部門管理,譬如廠礦托兒所由廠礦行政指導,街道托兒所屬於街道辦事處管理。

不同的管理部門,意味著舉辦經費上的天差地別。教育行政部門直屬的托兒所,屬公辦性質,直接享受財政撥款。這些“公辦園”、“教辦園”,由於經費充足,往往成為當地的示範托兒所。

1984年,江蘇省江陰華西村一處托兒所 / 視覺中國

而國家機構、部隊、企事業部門附屬的托兒所,經費開支納入部門預算,並不需要自負盈虧。一家老小都在體制內的職工家庭,能享受價格低廉的托兒服務。除了托兒所、幼稚園,一些大型國企還設有食堂、澡堂、電影院、理發店……這些都屬於普惠性的職工福利。

遍地開花的體制內托兒所,當然不是給普通人上的。對於城市裡非體制內的普通家庭來說,他們只能把孩子送到附近的街道托兒所、家庭托兒所,而且還要自掏腰包。據《人民日報》報導,1981年上海有民辦托兒所562所,分布在116個街道,吸納了超過10.5萬名嬰幼兒,佔市區各類托兒所在托孩子總數的一半以上。

??????

1994年5月1日,江蘇,在托兒所用搪瓷碗吃飯的小孩 / 視覺中國

再次提醒,過去的大多數托兒所,都不是優質的代名詞。據記載,1989年一所位於山西的工礦托嬰兒園,四十幾個不同年齡的孩子關在一間大教室裡,“阿姨”坐在門邊織毛衣,一隻腳蹬在對面門框上,以防孩子跑出去,托兒所變成了“看孩所”。

1990年長春市婦幼保健所一項調查也發現,民辦托兒所的條件十分糟糕。在長春市107所個體托嬰機構中,僅有2所設定了保健室。托兒所的衛生狀況也很差,毛巾、水杯不分用的托兒所有43所,餐具不消毒有46所。民辦托兒所的工作人員,大多只有小學、初中學歷,幼師畢業的老師少之又少。

???

2002年10月28日,山東農村,大人們在田間忙農活時,孩子只好孤零零地自己“哄”自己 / 視覺中國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8年中國0-5歲兒童入托率,在城市約為38.9%,農村卻只有6.7%。許多農村兒童連幼稚園都沒得上,更別說托兒所了。

想上個托兒所,真難

自此,我們可以對遍布各機構部門、街道小區的托兒所做一個總結。這些托兒所在數量上取勝,但在品質上堪憂,能夠覆蓋到的人群也很有限。中國有過托兒所遍地的時代,但大多數中國人並沒有享受到過優質的托兒服務。

當這些托兒所都慢慢死亡後,中國也遲遲沒有形成一個正常的托兒市場。這其中既有市場和政策的因素,也受到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

進入90年代國企改製,迫於生存需要,像托兒所這種“企業辦社會”的遺留,是必須卸下來的負擔。據統計,1989 年,國有、集體辦的公共托育機構,還佔到 90%以上。但到 2010 年,國有、集體辦托兒所已基本消失。

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街道、小區這些品質堪憂的民辦托兒所,也隨生源減少而逐漸消失。據教育部統計,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適齡入托嬰兒數量尚處增長狀態。但1996年後近十年時間,適齡入托兒童人口基本都在減少。

???

二十世紀末,北京,幼稚園庭院裡玩吊環的小女孩 / 視覺中國

出生人口的周期性,對托育市場的影響不小。80年代生育高峰的到來,增加了托兒所、幼稚園的需求。但高峰過後,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基本處於下降狀態,緩解了“入托難”的問題。因此,這些托兒所的消失,尚未引起較大的社會問題。

但相較於逐漸減少的托兒所,幼稚園卻很受企業家們的親睞。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民辦幼稚園的數量達到了15.42萬所,佔比63.4%。

???

8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變化 / 國家統計局

為什麽托兒所乏人問津呢?一方面,中國目前0-3歲幼兒的撫育方式,還是以家庭撫養為主。孩子的母親、爺爺奶奶都可以參與照料,土豪還可以請個住家保姆,托兒所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此外,部分幼稚園有直升小學的優勢,小孩要上小學可以免受“擇校”之苦,也受到家長的歡迎。被納入學前教育體系的幼稚園,還有國家規定的毛入園率要求。相較之下,這些優勢托兒所統統沒有。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托兒所就沒市場了。據2015年上海婦兒工委調查,上海市67.5%0-3歲幼兒有入托需求。2016年衛計委的調查亦顯示,即便家裡有老人參與看護兒童,依舊有33.8%的家庭表示有托育需要。

??

???2017年10月29日,一名老人帶小孩在青島市中山公園的秋葉下遊玩 / 視覺中國

既然有托育需求,為什麽托兒所還這麽少呢?鬧出虐童案的攜程親子園,經營初期還因為拿不到辦學資質而停辦,最後靠和有婦聯背景的《現代家庭》雜誌合作,才能正式營業,是誰在阻攔托育市場發展,一目了然。

直到今天,民辦托兒所要找誰申請牌照,還是一個讓人抓狂的問題。托兒所的管理主體一直都很複雜,以上海為例,截至2017年,上海各種形式的托嬰機構,像企業自辦的托兒所、家庭托兒所、各種早教中心,管理主體就有教育、工商、婦聯等不同部門。而近幾十年來,有關三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的條文,只是零星附在學前教育政策檔案中,缺乏明確規定。

???

2014年4月2日,北京一家托兒所內哭泣的小人兒 / 視覺中國

一些以“教育谘詢公司”為名的早教中心,在工商部門注冊後,便辦起了托兒所。但這些早教中心也存在收費過高、服務範圍有限的問題。據調查,目前已入托的0-3歲幼兒,從入托機構性質來看,還是以幼稚園托班為主。

但自從2010年《學前教育三年計劃》在各省市的推行,一些幼稚園為了讓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標,優先滿足3歲以上幼兒的入園需求,不得不取消“托班”和“小小班”。如此一來,三歲以下的幼兒,就更沒有去處了。這個二胎,還是不生為罷。

參考文獻:

[1] 財君尚編著(1952).新中國與托兒所[M].廣協書局.

[2]唐淑,何曉夏主編(2001).學前教育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慶富, & 劉鳴珍. (1990). 個體幼稚園, 托兒所現狀調查. 中國婦幼保健, 5(1), 36-38.

[4]田景正, 馬麗群, & 周端雲. (2010). 我國城鄉二元幼兒教育財政體制的形成與變革. 教育與經濟, (2), 37-41.

[5]翟菁. (2017). 集體化下的童年:“大躍進” 時期農村幼稚園研究. 婦女研究論叢, (2), 36.

[6]韓曉莉. (2013). 從農忙托兒所到模範幼稚園——20 世紀 50 年代山西省農村的幼兒託管組織. 當代中國史研究, (3), 95-102.

[7]全日托MoreCare, 騰訊教育. (2017). 0-3歲兒童托育服務行業白皮書. 騰訊網

[8]熊輝, & 譚彩霞. (2007). 論抗戰時期黨在陝甘寧邊區的兒童保育工作. 社會科學輯刊, (6), 209-211.

[9]上海市總工會.(2017). 關於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亟待解決0-3歲幼兒托育問題的建議. 上海政協

[10]傅崇輝, 張玲華, & 李玉柱. (2013). 從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國人口生育變化的新特點. 統計研究, 1, 68-75.

[11]劉中一. (2017). 全面兩孩政策下我國托育服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湖南社會科學, 5, 009.

[12]吳帆, & 王琳. (2017). 中國學齡前兒童家庭照料安排與政策需求——基於多源數據的分析. 人口研究, 41(6), 71-83.

[13]熊景明. (1990). 從婦女就業與社會觀念看兒童養育. 社會學研究, (6), 73-80.

[14]劉中一. (2017). 全面兩孩政策下我國托育服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湖南社會科學, 5, 009.

[15]李紅婷. (2011). 我國農村幼兒教育政策選擇的回顧與反思 (Doctoral dissertation).

[16]劉維芳. (2008). 中國婦女運動 “大躍進” 始末.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5), 103-108.

[17]程度. (1991). 第三次全國生育高峰的特徵. 經濟評論, (2), 57-63.

[18]深町英夫. (2010). 誰該教養孩子?女性、托兒所、新生活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卷·文化·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