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貧血就需要「補血」嗎?

流言說:貧血是一種病,很多女性都有「經期貧血」病,是由於月經的出血。另外大棗補血,貧血的人以及女性應該多吃。

回答:

假。貧血是症,不是病。沒有經期貧血這種病,經期正常、月經量正常的情況下,不會讓女性貧血。貧血的治療依病因而定,不能一概「補血」。另外,紅棗也沒有什麼補血功效。

論證:

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說自己患上了「貧血」這種病,事實上,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綜合癥狀。類似於發熱、咳嗽或者腹痛一樣,貧血只是多種疾病在人體所表現出得冰山一角。

簡單來說,貧血可以定義為人體紅細胞總量減少,不能對人體組織充分供氧的所造成的人體組織缺氧時表現出的病理狀態。

紅細胞中含有一種叫做血紅蛋白的物質,就是人們常說的血色素。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正因為血紅蛋白的這一特性,使得人體從呼吸道獲得的氧氣順利地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人體「交通路線」的話,那麼紅細胞就是運載氧氣分子的「公車」,血紅蛋白則是公車上的「座位」,在人體組織的供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貧血時人體紅細胞含量減少,公車數量減少了,公車的座位當然也就相應減少了,人體組織就表現出了缺氧的狀態。

貧血不貧血,血紅蛋白說了算

理論上貧血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就是直接測定人體紅細胞總量,可惜,目前尚無合適的臨床檢驗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所以,醫生在診斷有無貧血時,使用的是反映外周血紅細胞濃度的指標,其中以血紅蛋白濃度最為常用和可靠。目前我國成年男性兩次檢查血紅蛋白濃度< 120克/升, 成年女性兩次檢查血紅蛋白濃度< 110克/升就可以診斷貧血。

診斷貧血之後,尚需要進一步分清貧血的程度:低於上述標準,至91克/升之間的為輕度貧血,,61~ 90 克/升為中度貧血, 31~ 60克/升為重度貧血,低於30 克/ 升為極重度貧血。

雖然說長期經血過多(1個月經周期失血超過80毫升)確實是導致女性貧血的一個原因,但對於多數每月經血損失為20-60毫升的健康女性來說,生理上不足引發貧血癥狀,而且醫學上也沒有「經期貧血」這種疾病。

貧血不只表現在化驗單上

無論貧血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貧血造成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減弱,使得人體各個系統缺氧時功能異常,因此貧血的臨床表現都有共性。

皮膚粘膜蒼白是貧血最常見和最顯著的客觀體征,以觀察指甲、手掌皮膚皺紋處以及口唇黏膜和瞼結膜等較為可靠。另外,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等,也都是貧血早期和常見的癥狀。貧血嚴重時還可有低熱、皮膚乾枯和毛髮缺少光澤,甚至可能出現水腫。

心血管系統:輕度貧血時,常見活動後心慌氣短,中度貧血可有心動過速,心輸出量增多,嚴重貧血患者還會出現心絞痛或心力衰竭。

消化系統:貧血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甚至腹瀉等表現,部分患者可有明顯的舌炎。

泌尿生殖系統:患者可有性慾減退等表現,女性患者常會出現月經失調。

一個貧血症,多種致病因

很多人一提到貧血,就想到營養不良、缺鐵。事實並非如此,貧血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紅細胞生成減少:造血原料異常(鐵/維生素B12/葉酸等來源不足、吸收障礙……)、造血細胞異常(白血病、繼發性骨髓抑製……);

紅細胞破壞過多(即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異常所致溶血(海洋性貧血、鉛中毒、G6PD缺乏(蠶豆病)等)、紅細胞外環境異常所致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溶血、血型不符所致輸血相關性溶血等)

失血:外傷、經血過多等

可見,臨床上引起貧血的病因錯綜複雜,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需要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和各種輔助檢查仔細鑒別,其中骨髓穿刺活檢則是貧血病因診斷的法寶。

因此可知,診斷為貧血後,也不能都進行「補血」治療的。如果是體內有鉤蟲寄生,那及早驅蟲才是治療的關鍵。

針對造血原料異常,如果因攝入不足導致,那多吃含有這些物質的食物確實有益。如果是吸收或利用環節出現問題,多吃也是沒用的。另外,有關紅棗補鐵補血的說法大概只是出於「紅」的聯想,沒有醫學、營養學依據。確實,鐵的補充對於製造更多的紅細胞至關重要。只是,每100克乾紅棗的含鐵量平均只有2毫克。而每100克豬肝的含鐵量可以達到25毫克以上,就連油菜的鐵含量也可以達到3毫克/100克。

「貧血症」,短時能緩解甚至消失嗎?

某公務員考生因體檢時血紅蛋白兩次測量值是「70克/升、 88克/升」(中度貧血),低於公務員體檢標準而落榜,但兩周後該考生重新體檢其血紅蛋白均正常,分別為「173克/升」和「181克/升」。短短兩周時間,該考生的血紅蛋白測量值居然如同坐過山車一樣翻了一番,血紅蛋白是否真能像過山車一樣短時間內飆升呢?答案是:不會(針對該考生的情況而言)。

常見的缺鐵性貧血治療相對較為簡單,只需要補鐵治療,患者口服鐵劑之後1周左右癥狀改善,2周之後血紅蛋白開始升高,1-2個月之後才可恢復正常。而其他類型的貧血治療起來更加複雜,需要用到免疫抑製劑或者造血刺激藥物甚至骨髓移植等方法,因此這些貧血的恢復以及血紅蛋白濃度的上升就會更加漫長,絕不會出現短時間內飆升的現象。

當然,貧血也有其對症治療的方法,那就是輸血。但是由於輸血的副作用和併發症較多,需要嚴格掌握輸血適應症。一般情況下,慢性貧血血紅蛋白低於60克/升,急性失血導致血紅蛋白低於70克/升,才是輸血治療指征。

除了傳統的全血輸血之外,目前較多採用的是成分輸血,用於提高血紅蛋白的血液成分有濃縮紅細胞、少白細胞紅細胞、紅細胞懸液、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等品種。一袋成分血200毫升,可升高血紅蛋白約5克/升。如果想讓血紅蛋白從70克/升短時間內升至170g/L左右,大約需輸入4000毫升血液。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目前血液製品監管嚴格,除非患者出現大出血等危及生命情形,否則4000毫升的輸血申請不可能得到批準;

短期內輸入大量的血液,對於非急症貧血患者來說,這種治療方案帶來的副反應和併發症,是得不償失。醫生也不會選擇這樣一種「治療」方案。

由此可見,不論是對因治療貧血還是對症治療貧血,讓血紅蛋白短期內乘坐過山車翻一番是難以實現的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