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指南變遷看克羅恩病診療模式的發展:美國胃腸病學會臨床指南解讀

觀察不同時期克羅恩病診治指南的變遷,可以了解其診療模式的發展趨勢,從而指導醫生的臨床實踐,不斷改善患者的治療結局。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特發性炎症性疾病,受遺傳、免疫功能和環境影響。在過去幾十年裡,雖然CD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但它的治療選擇也在迅速增加。

200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ACG)首次發布了CD的臨床診治指南(以下簡稱「舊版指南」)。其後近10年裡,隨著多種創新藥物的出現,CD的誘導治療、優化治療和疾病監測模式經歷了相當大的發展,同時也越來越關注患者的需求和意願。

2018年3月,ACG時隔9年發布了新版「CD臨床診治指南」(以下簡稱「新版指南」),與舊版指南相比出現了較大變化,更新了很多內容。本文總結了新版指南的變化和更新之處,供廣大臨床醫生參考。

1 CD的自然病史

CD的自然病程具有慢性、進展性和破壞性的特點。多達50%的患者,會在診斷後20年之內出現腸道併發症(狹窄、膿腫、瘺管或蜂窩織炎)。

舊版指南分為腸道CD和瘺管型CD兩個部分進行闡述;新版指南未分別闡述。

簡要說明

1.迴腸、回結腸或近端消化道受累的患者,比結腸孤立病變的患者更容易發展出現腸道併發症。病變區域廣泛和深度潰瘍,是發生腸道併發症的風險因素。

新增內容:強調了迴腸、回結腸或近端消化道受累患者更容易發展出現腸道併發症

2.經過長時間觀察,只有20%至30%的CD患者病程表現為不進展或進展緩慢。因此,大多數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充分控制腸道炎症。

明確了疾病進展緩慢的患者比例。

3. 疾病快速進展的高風險因素,包括:診斷時年齡小、初始腸道受累廣泛、迴腸/回結腸受累、嚴重肛周/直腸病變、存在穿透或狹窄性病變。內臟脂肪肥厚可能是增加穿透性病變的風險標誌。

新增了疾病快速進展的高風險因素。

4.CD的癥狀與活動性炎症並無直接關聯,因此癥狀不應該是唯一的治療參考依據。應定期進行內鏡或影像學客觀評估,以避免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

突出了內鏡和影像學客觀評估的重要性。

5.在沒有使用免疫抑製劑或生物製劑的情況下,多達50%的患者會發生激素依賴和/或耐葯。

新增內容反映出免疫抑製劑或生物製劑治療的重要性。

6. CD大型腹部手術10年累積風險高達40%至55%。生物製劑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將手術率降至30%。首次手術切除後10年內需要第2次手術的風險是35%。

新增了手術風險的數據。

2 CD與腸道惡性腫瘤

新增內容:過去關於CD的腫瘤風險關注度遠不及潰瘍性結腸炎。但是隨著數據積累,研究發現,CD患者出現癌症的相對風險顯著升高。

簡要說明

1. 結腸受累的CD患者,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

2. 風險因素包括:疾病持續時間、結腸受累程度、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結腸直腸癌家族史、持續結腸炎症的嚴重程度。

3. 小腸受累的CD患者,發生小腸腺癌的風險增加,這可能難以在術前診斷。

3 CD的診斷

CD的診斷,應基於臨床表現、內鏡、影像學、組織病理學的特徵,進行綜合判斷。該病的特徵表現為消化道某種程度的局灶性、不對稱性、透壁性、肉芽腫性炎症。

在評估疾病嚴重程度和疾病併發症方面,不同種類的實驗室檢查是互補的。其中內鏡檢查是一個重要的緩解。新版指南推薦了CD內鏡嚴重程度指數(CDEIS)和CD簡單內鏡評分(SES-CD)評分系統。

一. 內鏡檢查

簡要說明

1.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應僅在有上消化道癥狀和體征的CD患者中進行。

新增內容:建議減少不必要的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2.小腸鏡檢查,不是疑似CD患者的常規診斷檢查手段,但可能對需要小腸組織活檢取樣的患者,提供額外診斷信息。

新增內容:提出了小腸鏡檢查雖不是常規診斷手段,但能進行小腸活檢取樣,提供更多診斷信息。

臨床建議

1.結直腸腫瘤風險特別高的患者(異型增生病史,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在結腸鏡檢查期間應使用染色內鏡檢查。

2.與傳統的標準清晰度白光內鏡相比,染色內鏡可以提高結直腸異型增生的診斷率(有條件的推薦,證據水準低)。

有研究發現,與標準的白光結腸鏡檢查相比,染色內鏡對異型增生的檢出率增加。因此新版指南增加了染色內鏡的推薦。

3.對於接受結腸鏡癌變監測的患者,如果內鏡醫師能夠進行高清晰度的白光內鏡檢查,那麼目前的證據不足以推薦使用染色內鏡進行監測(有條件推薦,中等水準的證據)

新版指南指出,如果內鏡醫師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白光內鏡,尚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染色內鏡檢查替代白光內鏡,用於炎症性腸病(IBD)結直腸腫瘤的監測。

4.經過充分訓練可自如操作色素內鏡檢查的內鏡醫師,在IBD癌變監測的過程中,可以不進行隨機活檢,隻進行靶向活檢(有條件的推薦,非常低水準的證據)。

新增內容:多項研究發現,隨機活檢發現異常增生的概率極低,為0.1%至0.2%,而靶向活檢對異型增生的檢出率非常高,甚至高達為80%至90%。因此,接受過染色內鏡充分訓練的內鏡醫師,可以單獨依靠靶向活檢進行癌變監測。

二. 影像學研究

簡要說明

1.計算機斷層掃描腸造影(CTE),對於檢測CD患者的小腸病變是敏感的,與磁共振腸造影(MRE)相當。

新增關於CTE和MRE敏感性的比較。

2.盆腔MRI和/或超聲內鏡技術,可用於進一步評估CD患者肛周病變和直腸周圍膿腫。

新增內容:關於評估CD患者肛周病變和直腸周圍膿腫的推薦。

3.如果懷疑腹腔內膿腫,應進行腹部和盆腔的橫斷面成像。

新版指南推薦使用橫斷面成像診斷腹腔內膿腫。

三.CD疾病活動的監測

CD 「達標治療」的概念,是使用臨床和客觀炎症指標的變化,來確定疾病緩解。隨著CD相關藥物治療不斷發展,「達標治療」的概念變得更加可以實現。

簡要說明

1. 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準並不特異性地反映CD的炎癥狀態,但連續檢測CRP水準可以監測疾病活動,可用於評估對治療是否應答。

舊版指南認為CRP是評估疾病活動有效的試驗實驗室指標。但新版指南否定了CRP水準可以準確反映CD的炎癥狀態。

2. 在監測某些小腸CD患者的治療反應時,可考慮定期進行橫斷面成像檢查(CTE、MRE)。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MRI炎症評分,利用連續MRI檢查評估對治療的反應。因此新版指南推薦了使用CTE或MRE監測小腸CD的治療反應。

3. 通過內鏡檢查確定黏膜癒合,是CD的治療目標。

4

CD的疾病管理1. 疾病管理的一般原則

CD治療方案的制定,建議綜合考慮病變部位、疾病嚴重程度、相關併發症和疾病預後。根據患者疾病表現和對藥物耐受性,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法。

在治療過程中,可評估炎症生物標誌物(如CRP、糞鈣衛蛋白),但不應該僅根據炎症標誌物調整治療,因為在黏膜炎症或潰瘍的情況下,生物標誌物也可能正常。

目前,治療藥物監測在克羅恩的治療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尤其是針對最初生物製劑治療有效,但後來藥物失效的患者。

生物製劑治療失敗,存在三種不同的機制:藥物作用機制問題、免疫介導的藥物失效,非免疫介導的藥物失效。

  • 當患者藥物濃度合適且不存在抗藥抗體,屬於藥物作用機制問題,應該考慮使用其它類別的藥物。(例如, 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抗-TNF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抗-整合素藥物治療)

  • 當患者藥物濃度偏低,且不存在抗藥物抗體,屬於非免疫介導的藥物失敗。這種情況是由藥物快速清除所導致,通常患者處於高炎症負擔。

  • 當患者藥物濃度偏低,且抗藥物抗體水準偏高,屬於免疫介導的藥物失敗。

2. 判斷CD的疾病活動和預後

自舊版指南制定至今,CD的疾病活動定義已發生了變化和演變。

疾病活動包括臨床癥狀和內鏡下病變,而對CD患者預後的判斷,是綜合評估疾病平穩或快速進展的相關因素。

激素不推薦用於維持緩解,激素誘導緩解後,可使用硫嘌呤藥物維持。使用抗-TNF藥物、維多珠單抗或托法替尼誘導緩解後,推薦繼續使用相同藥物進行維持緩解。

5 藥物治療

1. CD藥物治療概述

CD的藥物治療,通常分為誘導緩解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

誘導緩解階段是指相對快速地(<3個月或更短)實現對炎症的控制;維持治療階段是指長時間(超過3個月)維持緩解。

目前,可用於治療CD的藥物治療包括:5-氨基水楊酸(5-ASA)、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和生物製劑。

2. 輕度至中度CD/低風險CD的治療

新版指南提到,治療低風險/疾病進展溫和的CD患者,在臨床上是一個難題。

一方面,對中-重度CD患者有效的藥物,被證明對輕度CD患者也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對於低風險CD患者,承擔抗-TNF等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和高昂的治療費用,可能也是不合理的。

飲食療法可能對某些CD患者有效,然而,這些益處並不持久,在恢復正常飲食後CD癥狀和活動性炎症會再次發生,因此只能視為誘導治療的輔助手段。

臨床建議

1.對於活動性CD患者,與安慰劑相比,口服美沙拉嗪不能用於誘導緩解和實現黏膜癒合。因此,不應使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療活動性CD患者(強烈推薦,中等證據水準)。

明確了不推薦美沙拉嗪用於活動性CD的治療

2.甲硝唑治療腸腔炎症型CD的治療效果與安慰劑類似,不應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有條件推薦,證據水準低)。

明確了甲硝唑無效,而舊版指南推薦對於柳氮磺胺吡啶無效的患者,可以選擇甲硝唑10-20 mg/kg/天。

3.環丙沙星治療活動性腸腔CD的療效與美沙拉嗪相似,但在誘導CD緩解方面並不優於安慰劑,不應用於治療腸道炎症性CD(有條件推薦,證據水準非常低)。

明確了不推薦環丙沙星用於CD治療。

4.對於疾病進展風險低的輕中度CD患者,可以使用止瀉藥、非特異性藥物和飲食乾預以緩解癥狀,同時仔細觀察炎症惡化或疾病進展(強烈建議,證據水準低)。

新增了特殊情況下的治療建議。

3. 中度至重度CD/高度風險CD的治療

1)糖皮質激素

口服糖皮質激素可短期使用,以緩解癥狀。但全身性糖皮質激素無法用於CD患者的維持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提出糖皮質激素會促進CD穿透性併發症(膿腫和瘺管)的發展,在這種類型的患者中屬於相對禁忌。

(2)免疫抑製劑

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是治療CD的有效藥物,應考慮用於患者的維持緩解。在初次使用硫唑嘌呤或6-巰基嘌呤之前,應考慮進行巰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檢測。

(3)抗-TNF藥物

抗-TNF藥物(英夫利西單抗,阿達木單抗,賽妥珠單抗)應該用於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不佳的CD患者。

(4)抗-整合素藥物(特異性控制淋巴細胞向消化道遷移)

臨床建議

1.對於中度至重度活動性CD患者,不論是否聯合免疫抑製劑,抗-整合素藥物(維多珠單抗,)均是有效的治療藥物,可用於誘導CD癥狀緩解(強烈推薦,高水準的證據)。

新版指南增加了抗-整合素藥物,與傳統抗-TNF藥物一樣,共同作為中度-重度CD患者誘導緩解的一線生物製劑治療。

(5)其他藥物

環孢菌素、霉酚酸酯和他克莫司,不應該用於CD的治療(強烈推薦,中等水準的證據)。

6 CD的維持治療

由於無法維持緩解和明顯的不良反應,糖皮質激素不適和用於CD的長期治療。應該考慮使用巰基嘌呤、甲氨蝶呤、抗-TNF藥物、維多珠單抗等進行維持治療。

簡要說明

1.對於一些輕度無癥狀(靜默型)的CD患者,可以選擇不進行維持治療。

新增內容,明確了對於一些無癥狀且無疾病進展的患者,可以不進行維持治療。

2. 抗-TNF單葯治療可有效維持緩解,但由於藥物免疫原性和潛在的失效風險,維持治療應考慮聯合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或甲氨蝶呤(強烈推薦,證據水準中等)。

新版指南提到抗-TNF藥物免疫原性和潛在的失效風險的問題,明確推薦抗-TNF藥物維持治療時聯合免疫抑製劑。

3.對於維多珠單抗誘導緩解的CD患者,應使用維多珠單抗維持治療(有條件推薦,證據水準中等)。

新增的內容,明確維多珠單抗可以用於CD患者維持緩解。

7 CD手術後維持治療,複發的預防和處理

美沙拉嗪在預防CD術後複發方面的作用有限,可以使用1-2 g/天劑量的咪唑類抗生素(甲硝唑和奧硝唑)、巰嘌呤、抗-TNF類藥物預防複發。

簡要說明

1. 對於存在複發風險因素的CD患者,小腸切除術後建議進行預防性治療。

2. 在開始CD治療時,就應考慮其術後複發的危險因素。

臨床建議

1. 巰基嘌呤可用於預防CD術後臨床和內鏡複發,療效優於美沙拉嗪或安慰劑。但巰基嘌呤不能有效預防重度內鏡複發(強烈推薦,證據水準中等)。

新版指南明確了巰嘌呤預防CD複發的療效優於美沙拉嗪或安慰劑。而舊版指南提到硫唑嘌呤的療效和美沙拉嗪沒有顯著差異。

8 未來的方向

目前,IBD的治療和疾病管理正進入「精準治療」時代,並開始探索預測治療應答的因素。

在未來,IBD 患者生物製劑的選擇,可以基於患者個體的特定獲益/風險,基於特定組織特徵和可靠的生物標記物,選擇更合適的生物製劑,並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進行調整。

未來醫生治療IBD的藥物選擇一定會增加,並識別更有效的生物製劑,以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來治療IBD。如果最初的生物製劑治療失敗,患者可以更合理地轉換到另一種藥物,甚至不同機制生物製劑的聯合治療也可能成為現實。

此內容,是舊版指南沒有的新增部分。

9
重磅新葯抗-整合素生物製劑 (維多珠單抗) 在指南中的推薦和證據

維多珠單抗(選擇性地抑製α4β7整合蛋白與黏膜地址素細胞粘附分子-1的相互作用。由於α4β7整合蛋白特異性在消化道表達,因此維多珠單抗特異性地阻止淋巴細胞遷移至腸道,從而抑製腸道炎症。

1. 用於中度至重度CD/高度風險CD的治療

抗-整合素藥物可用於治療中度至重度活動性的成年CD患者。

對於具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CD患者,維多珠單抗(無論是否聯用免疫抑製劑)均比安慰劑更有效地誘導臨床應答、臨床緩解和實現黏膜癒合。

中重度CD患者通常對抗-TNF藥物或免疫抑製劑療效不佳、失效、不耐受,或者表現出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接受維多珠單抗治療的活動性CD患者,儘管已經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巰基嘌呤、甲氨蝶呤或抗-TNF藥物治療,但仍表現出顯著的療效,達到臨床應答,臨床緩解和激素緩解。

需要強調的是,維多珠單抗可以作為中重度CD的一線治療藥物,而沒有建議在上述藥物治療失敗後再使用。

對於先前抗-TNF藥物治療失敗的CD患者,達到緩解可能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

維多珠單抗治療之前抗-TNF藥物失敗的患者,治療第10周的有效率,與之前未使用抗-TNF藥物患者治療6周的有效率相當。

2. 維多珠單抗用於CD維持治療

維多珠單抗誘導治療有效或緩解的患者,繼續維多珠單抗單葯治療可有效維持緩解。

研究顯示,對患者進行每8周一次300 mg 維多珠單抗維持治療,第54周臨床應答率和緩解率顯著優於安慰劑。由於維多珠單抗選擇性作用於腸道,不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因此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維多珠單抗導致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PML)的報導。

註:維多珠單抗尚未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

參考文獻:

[1]Lichtenstein GR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8 Apr;113(4):481-517.

[2]Lichtenstein GR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9 Feb;104(2):465-83.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