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本彙集了魏晉南北朝主要藥學成就的著作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49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

古時中藥種類繁多,名稱複雜,各家學說不一,給學習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本詳細介紹中藥的古代藥學著作——《本草經集注》。

他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道教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博物學家和書法家陶弘景。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出現「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臨床運用頗為不便,於是給予整理、作注。

陶弘景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這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裡程碑。

《本草經集注》,共七卷,載葯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同時他又把藥性酸、鹹、甘、苦、辛五味,更細緻地區分為寒、微寒、大寒、平、溫、微溫、大溫、大熱八種。他的這一舉措被譽為「對五世紀以前藥物學的一次全面綜合和總結」。還創造了「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已、秦艽、芎勞等,治黃疽通用藥有茵陳、櫃子、紫草等,對臨床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

該書對後世的影響十分重大。它總結了南北朝之前的藥學書籍,把前人認識錯誤的藥物加以勘正,增加被遺漏的藥物365味,是我國第一本綜合類草本。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對藥物的形態、行為、產地、採製、劑量、真偽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由於種種原因,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是幸好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以致我們還能學習這本經典著作。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有沒有被以上中醫故事吸引到?小編告訴你,想了解更多中醫藥傳統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進行參觀了解!

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造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中醫文化展覽館佔地12畝,建築面積3,600㎡。包括「歧黃之術館」、「滇南本草館」、「中華醫史館」、「中華葯史館」「少數民族醫藥館」五個展館和一條60平米的「歷代中藥經典處方長廊」。以繪畫、雕塑、文物等多種模擬手法,由淺入深、有血有肉,系統重現了五千年中醫理論、中醫診療方法及中藥加工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杏林大觀園)

參觀地址:石林縣台灣農民創業園黑龍潭路一號杏林大觀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