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三寶哪怕種小小善根, 果報也難以計量!

為何供養了僧人還得感謝僧人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種福田。

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

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

僧眾要是感謝我們,就求不到福了

憨山大師少年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家門口偶然見幾位行腳僧,肩挑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麽人呀?”

“那些是行腳的掛搭僧。”

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後,接著便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

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隻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為何吃了齋飯都沒見說一句感謝的話?”

“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

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裡暗自想:“那看來,僧眾就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那以後,他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

在三寶哪怕種小小善根,

果報也難以計量

《百業經》中記載:

以前有一位施主供養世尊甘美的食物,一個婆羅門童子看到後,飛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給我吧!”

佛陀對他說:“你說一句‘我不要’,我就給你。”婆羅門童子迫不及待地說了後,佛陀就慈悲地將食物給了他。

事後,諸比丘問佛陀:“為什麽世尊初時不給他食物,要他說‘我不要’後再給他?”

佛說:“此婆羅門童子的貪心很重,在過去的百千世中,無論他見到什麽食物都說‘給我吧’,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今天他說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將來他會在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位。”

以前,華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種方便,讓貧窮的人積累資糧。

比如,在舉行極樂法會時,他老人家經常讓參加法會的乞丐們去乞討,並要求將乞討得來的飲食供養他。

華智仁波切並不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為了讓這些乞丐積累資糧才這樣做的。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武帝曾問志公禪師:“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其功德如何?”

志公說:“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

經雲: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複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須發,不離寺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弘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

所以舍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因緣到來時,亦同得此道也。”

又問:“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鍾鼓法器者,其福又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脫人身;舍戒衣者,生生世世飽暖;舍鍾鼓法器者,出世為人,音聲響亮,得好名聲之報也;舍鞋襪,再生不用入廚房,有人奉事;舍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經險隘。”

阿難何來如此大福?齋僧時必有聖者出現

在經典中記錄有阿難的總持因緣:“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

佛陀慈悲開示:“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托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一天,沙彌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又要耽誤功課,於是不禁落下淚來。恰逢一長者經過,見此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如是回答。長者聽後,決定以後每天做供養,以便讓沙彌專心用功。”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

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給誰,誰就能獲益

當我們修持善法,然後對亡人和惡趣眾生作回向,他們一定會得到利益。依靠清淨的信心,依靠三寶的加持力,回向給誰,誰就一定會獲益。

如果對病人回向,有些很快就好了。這就是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這也是如來的加持,以凡夫心無法揣測。而這種加持力,肉眼是見不到的,但它卻真實地利益到了眾生。

對那些想擺脫貧窮的人來講,與其長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尋求財富,不如在遇到殊勝福田時作一次清淨的供養;與其在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飲料來解渴、以空腸作腰帶地辛勤勞作,遠不如在法會期間作頂禮、轉繞、皈依,或者觀佛陀後向空中撒一粒米作供養。

如果這樣緣三寶福田做功德,不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報,更重要的是能得到解脫。

雖然就像《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的那樣,“修善違緣多,造惡順緣多”,行持善法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違逆緣,但既然已明白了善惡因果之理,再困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從布施、持戒開始,以堅強的毅力一步步地精進積累資糧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