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老金壓艙外資跑步入場: A股機構資金定價權增強

  養老金“壓艙”,外資跑步入場: A股機構資金定價權增強

  郭璐慶

  [參考海外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機構投資者(含外資)佔比上升後,股市波動率會明顯下降——在波動率較大的A股市場,外資機構的逐漸進入有望改善這一情況。同時隨著養老金入市節奏加快,A股市場的穩定性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

  外資私募貝萊德首隻A股私募產品甫一亮相,便引來國內資產管理機構的格外關注。參考海外資本市場發展經驗,機構投資者(含外資)佔比上升後,股市波動率會明顯下降——在波動率較大的A股市場,外資機構的逐漸進入有望改善這一情況。

  同時隨著養老金入市節奏加快,A股市場的穩定性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海外經驗也顯示,養老金的逐漸入市有助於促進資本市場完善,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反過來長線資金也將進一步強化A股的機構化趨勢。

  “所以我們認為,機構資金定價權在增強,而且機構資金進入市場後,會對市場上稀缺的績優上市公司給出更合理的價格。”融通通乾研究精選基金經理張延閩表示。

  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3325家A股上市公司中出現了機構的身影,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銀行理財、險資、社保基金、境外基金、融資基金以及分紅資金等。

  根據海通證券荀玉根統計,2018年機構投資者和養老資金等預計將給市場帶來約5100億元的增量資金;外資也有望給A股帶來約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他預計融資餘額將增加900億元,IPO、產業資本減持等因素的資金流出合計約5700億元,2018年全年資金淨流入在3300億元左右。

  機構佔比逐年提升

  在A股投資通常又被稱為“炒股”,因為A股最大的特徵之一是散戶佔比高,過去多年散戶交易額佔比一直高達80%,在以散戶為主要交易者的市場中,炒作氛圍濃厚,機構話語權較低。

  經過多年的發展,A股正在向海外成熟市場靠近。張延閩在回顧2016年和2017年的行情後便發現,A股市場新增的都是機構資金,中小投資者逐步退出市場。

  統計顯示,剔除一般法人,散戶持有自由流通市值佔比從2014年6月的64.2%下降到2017年9月的60.8%,其他機構投資者合計佔比同期從35.8%上升到39.2%。散戶佔比下降,機構佔比上升的長期趨勢較為明顯。

  和聚投資首席策略師黃弢表示,穩定市場方面,機構投資者的作用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由於機構資金基本是以價值投資作為主線,願意以相對中長期投資理念進行投資,因此這種投資理念會更大程度影響市場,使得換手和波動與過往相比都有所下降。

  眾所周知,美國資本市場培育了如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源於其完善的制度設計,以及成熟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從A股過去的發展來看,社保基金等佔比較低,最近幾年來機構資金規模不斷壯大,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國內的養老金、保險資金以及公私募等機構資金佔比在逐漸增加。

  第一財經拿到的深圳一家公募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A股的增量資金中公募增量是942億元,私募是242億元,銀行理財是390億元,保險資金是1295億元,社保基金是240億元,境外資金及融資淨買入分別是1957億和975億元——合計增加資金供給2317億元。

  在流動性緊平衡的市場中,機構持倉比例與資金流向很好地表觀詮釋了板塊與個股的漲跌:2017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持倉的家電板塊倉位排在第四,上半年漲幅排行中,家電以31%位居A股之首。

  構建發達和成熟的資本市場,需要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更需要類似美國401(K)養老金計劃的制度設計引導居民大類資產配置從樓市向證券市場轉移,推動穩定的長線資金入市。

  資本市場的“壓艙石”

  業內普遍認為,社保及養老金是資本市場“壓艙石”的最典型代表。

  過去20年來,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的公募基金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6.18%,相對於基準創造將近1倍的超額收益。但同樣也是基金行業“20年之痛”:沒有多少人拿到16.18%的收益。

  有基金公司人士作出以下測算,如果用1萬元開始投資,假設視角是30年的話,投三年的定期存款,30年是2萬多元;如果用全國社保過去十幾年的平均收益來測算,就變成11萬元;如果用公募基金過去20年的收益來測算的話,就變成將近90萬元。

  “這就是要堅持長期投資,而且堅持在權益類產品長期投資的核心原因。”他說。

  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533家上市公司中,出現了社保基金的身影。其中在浙江交科(002061.SZ)、開潤股份(300577.SZ)、新綸科技(002341.SZ)中社保基金持股比例都超過17%,在浙江交科的比例超過了26%。今年二季度以來,養老金入市步伐明顯加快。截至6月底,地方基本養老金委託投資的資金已有3716.5億元到账並開始投資。理論上,目前基本養老金買入股票的資金規模可以達到1100億元。

  與一季度相比,資金到账速度加快,一季度新增到账資金335億元,二季度新增到账資金650億元。

  同時,隨著機構事業部門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職業年金巨大的發展太空正在展現。職業年金會覆蓋超過3000萬的機構事業部門和超過700萬的行政部門人員,未來三年內職業年金的發展規模有可能會改善企業年金的發展規模。每年交費在1500億到2000億元之間,預計五年以後,會超過1兆元的市場規模。

  業內人士稱,在未來五年之內,中國的養老金事業將迎來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總體的資金規模將會超過10兆元,值得注意的是,個人養老政策落地也會給市場帶來超過1兆元的規模。

  隨著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國內個稅遞延型商業保險的試點,星石投資相信資本市場有望迎來類似美國401(K)計劃的制度紅利,更多的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參與分享中國新經濟和好企業的發展紅利,價值成長股將最為受益。

  外資跑步入場

  今年來,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力度增強,在A股低迷之際,外資跑步入場也在加快。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指出,外資像黑石的投資風格,進來就滿倉,持有周期很長,幾乎不怎麽換手,是比較典型的長期投資者。

  “外資對於短期波動不會像國內投資人那麽關注,而是願意從更長周期、更多維度來評估一個行業和上市公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市場風格變化、政策變化,只要沒有對行業和公司的基本面形成重大衝擊,就不會對其持倉進行調整。”黃弢說。

  北上資金在今年2、3月份流入明顯放緩後,二季度重新強勁流入。儘管二季度A股市場慘淡,但北上資金熱情不減,截至6月20日,二季度流入1199億元,創互聯互通以來單季度最高流入量。

  記者也了解到,A、H股互聯互通之後,兩地股市在行情、風格等方面的相關性大幅提高,投資邏輯在兩地的適用性也顯著改善。比如今年以來,港股漲幅最好的行業是醫療保健、能源與日常消費,而A股漲幅居前的行業是餐飲旅遊、食品飲料、醫藥、家電和石油石化,均偏向消費以及油氣產業鏈。

  同時,考慮到新納入MSCI所帶來的新增主動投資者,以及下半年A股在MSCI的權重還會上升,境外資金大概率能維持流入的態勢,但考慮到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持續的擔憂以及美元總體走強的態勢,流入量大概率會有所放緩。

  “從方向來看,消費醫藥佔比在上升,對某個細分行業可能會更聚焦。除了行業配置,機構資金的配置更多是集中於龍頭。這點是很明確的。”黃弢表示。

  從市值看,截至2018年7月31日,低於20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有234家,低於30億元市值的有859家。統計歷史市值的百分位分布,前後1/4的市值差距保持在較高水準,較2015年之前的差值水準顯著擴張,說明A股市場的龍頭效應並沒有減弱,大市值上市公司在相對意義上正變得更大。

  同外資一樣,另外一個長線機構投資者則是險資。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456家上市公司的機構股東中出現了險資的身影,其中在中國人壽(601628.SH)、平安銀行(000001.SZ)以及民生銀行(600016.SH)的持股數量排在前三。

  某保險資管投資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透露,險資考核方式與公募較為不同,更為長期,不同公司也不一樣,一般而言,險資在低位的時候會布局,在高位的時候賣出,換手率比公募低很多。

  “險資對收益的要求也沒有公募那麽高,大概一年10%的收益率,能夠覆蓋成本基本就可以做。”該保險資管人士稱,險資的考核差不多是3年,主要是資產負債匹配,也不要求像公募那樣排名和競爭,基本是要求一個穩健的收益。可能牛市時不要求像公募那麽高的收益,但是熊市的時候也不要有很大的虧損。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