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所親歷的小米10年

文 | 周曉奇 王琳 Tech星球

“我承認今天的小米不如蘋果、三星、華為,但這些年小米其實做得還挺不錯的。”在8月11日小米十周年演講上,雷軍公開表示。

2010年,從一碗小米粥開始,小米公司開啟了跌宕起伏的十年。這十年來,小米從13人的中關村小公司,發展到如今擁有八棟樓、年營收超過2000億,也實現了雷軍在500強公司“上班”的願望。

如今,站在前後10年的交叉點,小米無疑更加成熟了,但面臨的競爭也更加嚴峻。

根據第三方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華為出貨量達到2840萬台,佔據42.6%的市場份額,其次是vivo、OPPO,各自佔據國內市場18.1%和17.8%的市場份額。

小米沒有擠進前三排名,2020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包括紅米手機)出貨量僅有700萬台,佔有國內市場10.6%的市場份額。

“自從華為海外市場受阻,轉向國內市場後,搶走了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不少份額,小米其實挺難的”,一位小米員工向Tech星球表示。

小米的海外市場,進展也沒有那麽順利。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市場貢獻了小米1/3的出貨量,當季度印度市場銷量為1030萬部,佔據當地市場30.6%的份額。

印度可謂是小米第二大手機市場,但今年6月印度掀起了抵製中國製造的狂潮,為此小米不得不把印度零售門市招牌,打上“印度製造”的標簽,以期減少影響。

“小米海外市場策略本來就是穩扎穩打,自從國內出海公司遭到抵製後,小米更是堅定了這一策略”,小米海外員工說。

不過,當下的小米也不僅僅是手機廠商,其早已將自己的業務拓展到了IoT、互聯網服務等板塊。

今年初,雷軍更是在全員信中表示,在“5G+AIoT”戰場上,未來5年小米將至少投入500 億元。在昨天的小米十周年演講中,雷軍也透露今年小米研發預算已經超過了100億人民幣。

“小米遠沒有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再過三四年後,生態鏈與海外市場都穩固後,那才是小米最輝煌的時刻。”小米研發部員工王陽說。

在小米十年的節點,Tech星球採訪了多位小米員工,他們有加入小米不久的新人,也有陪伴小米走過艱難時期的老人,從親歷者和局中人的視角,還原小米十年的進擊之路。

從“米粉”到“小米人”,擔憂下個十年發展

顧非 | 在職時間:2年,崗位:海外市場

2013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買了小米手機3,這是我擁有的第一台小米手機。

當年,相比其他國產手機,小米手機的系統確實做得非常好,而且只賣1999元,價格上有絕對優勢,從此我也成為了一名“米粉”,現在買過的小米產品(包括小米生態鏈產品)有50多款。

2018年,我大學畢業,出於對小米公司的好感,我就向小米投了簡歷。因為有海外留學經歷,所有面試過程還挺順利的,我也就由此成為了小米海外市場的一名員工,身份也從“米粉”成為了“小米人”。

順利成為一名“小米人”後,我被分配到了一個歐洲國家,負責市場方面的工作。

2018年夏天,當時小米剛進入這個國家沒多久,知名度在上升,銷量也不錯。但好景不長,後來小米在當地市場份額逐步下降,一路從原本20%的市場佔有率跌到了10%左右。

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差別很大,我工作所在的國家沒有中國這麽發達的電商、移動支付體系,大部分銷售還需要依靠當地運營商。但剛開始小米還採用和國內一樣的線上銷售模式,這在海外市場根本行不通。

而且剛開始小米還維持很低的價格,導致線下渠道商無利可圖,也就不會銷售小米手機。

到了當年底,總部把負責這個國家的業務大領導換掉了,調來了其他人重新調整銷售模式,重視線下渠道,也拿出了一部分利益給渠道商。這樣調整過後,整體銷售額才逐漸扭轉了過來。

在我工作所在的國家,小米生態鏈產品的競爭力非常強,原本當地市場充斥著各種雜牌產品,國際品牌價格很貴,普通消費者買不起。小米生態鏈產品進入市場後,馬上靠性價比和設計,搶佔了大部分市場,也獲得了當地非常好的評價。

當然,小米也存在一些問題。去年,小米電視進入我工作所在的國家,當時因為前期宣傳不錯,所以銷量一下子就起來了,但小米在供應鏈上的掌控能力還是太弱了,導致產能一直跟不上銷量

小米在海外的擴張策略一直穩扎穩打,沒有特別大張旗鼓地進行擴張,而在美國封禁華為後,小米也更加堅定了穩扎穩打的策略。

但其實小米面臨與華為一樣的問題,如果美國封禁小米,可能比華為更慘,因為技術比不過人家,而且華為在國內市場份額很不錯,小米搶不過華為。

其實我還挺擔心公司下一個十年,國內其他手機廠商都在盯著小米,現在國內企業出海也受到地緣限制,競爭真的很激烈。

不過,我還是很欽佩雷總的,十年可以帶領小米成為世界五百強,而且我在小米也獲得了很多成長,未來希望小米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艱難時期沒當逃兵,加班常到凌晨兩三點,還睡過辦公室

王陽 | 在職時間:7年,崗位:手機研發

我從2014年就加入了小米,經歷了小米一大半的發展歷程,如果用一個詞總結公司這些年的發展,我覺得跌宕起伏再合適不過了。

我加入小米的時候,小米已經聲名在外了,但是進去後發現小米處境其實挺艱難的。當時我們研發部門人很少,公司整個研發體系也不夠完善,感覺還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

當時,在2015年之前,小米靠著行銷火起來了,確實老闆們也挺會做行銷的,但之後就遇到了供應鏈問題,直接導致2016年小米銷量驟然下降。

當年,我們和供應商對接的時候,發現公司有些人覺得小米很牛,有很多供應商可以選擇,態度的確會比較傲慢。

後來,雷總親自上手抓供應鏈,慢慢也改變了一些東西,比如驗收標準更嚴格,審核也更加公正、透明,也改變了對供貨商居高臨下的態度,現在更把供應商看作是合作夥伴。

那段時間,我們也是開各種動員會,鼓勵士氣,也在一直反思自己,同時對產品的測試標準也更加嚴格了,當然加班次數也更為頻繁了,那一年經常凌晨一兩點回家,我還睡在辦公室好多回。

不過,雖然當時公司情況不好,但我們部門沒有一個人離職,要是這個時候撤退,感覺像是逃兵一樣,大家都憋著一股勁想把手機做好。

當時,我們還在研發全面屏手機小米MIX,為了讓小米MIX達到量產標準,我們經常熬夜加班泡在公司,凌晨兩三點下班是常事。

不過,我可能是技術出身,當初研發MIX的時候,對這款手機其實沒有特別大的感知,也沒想過這款手機會這麽火熱,受到那麽多人的喜歡。等發布後,發現同事都開始天天用這個手機。

現在想起來,還是挺驕傲可以深度參與這款手機的研發。也就是從這款手機開始,我對用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認識到工程師可能太關注參數和技術,但事實上應該多考慮用戶的行為習慣,以及他們對科技感的追求。

現在我們經常和用戶打交道,有時候我也會假裝自己是客服,向用戶了解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還原使用場景,這樣在後面產品設計中可以規避這些問題,哪怕有些使用場景非常小眾。

比如有次我回訪到一個用戶,他在列印室上班,因為列印室有很多印表機、複印機,他在列印東西的時候手上就會附著一些靜電,這樣他在觸碰手機的時候,會發現手機可能會稍微卡一下,但過一會他手上靜電放完後,手機又恢復了。

這種情況的確非常少見,但他向我們反饋這個問題後,我們後續就提高了小米手機防護標準的設計。

儘管現在小米度過了十年,而且也成為了全球五百強公司,但我覺得小米還沒有到最輝煌的時刻,可能再過三四年,等生態鏈企業更加成熟穩固,海外市場也跑起來,才算是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

上市後我部門一半老員工套現離職,去了字節快手

劉彥 | 在職時間:2年,崗位:研發

我是小米上市後才加入公司的,所以對期權、股票都沒有什麽感覺。

這兩年來有兩個比較大的感觸吧,一個是小米真的窮,像我們新員工入職的話,只有一個1000元的優惠券,買手機也沒有內部價,小米迎來十周年了,我們每人發了一個T恤,去年上市一周年,每人一瓶米酒和一件T恤。

也是因為這個,去年我所在的部門迎來了離職潮,大約有一半老員工套現後都離開了,他們中的很多人去了字節跳動和快手,畢竟錢多,而那個時間點,剛好是公司上市半年,股票和期權可以解禁的時候。

但小米的股票表現確實不好,到現在我們已經回購40次了。小米股價一直跌也是正常的,因為大量股票是個人持有,而不是機構持有,個人總會套現的嘛。剛上市的那年,雖然小米的股價表現不是很好,但我們年會的時候,還是包下了一個大型體育館,看維密天使,那年的大獎是小鵬汽車。

另一個是小米的調整真的很多。可能雷總也很焦慮吧,害怕自己被淘汰,他也知道小米的護城河可能不是那麽深,就沒有辦法躺在功勞簿上賺錢,小米沒有這樣的資本。他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四處出擊(IOT、金融、小貸什麽的都在做),這也沒有辦法,現在大家也賭未來的方向,你看百度賭AI,但這個太飄忽不定了,誰知道最後到底能不能成功。

去年,商業化那邊一個月要實現毛利10個億,那個月天天加班,9點上班,12點下班,周六也要上班,後來我們完成了KPI,結束之後,雷總專門過來開過一次會鼓勵我們,那個讓我印象深刻,他已經有小肚子了,看上去還挺憔悴的。

雖然錢少,但小米的氛圍還是很好的。相比而言,小米有很多微軟的員工,管理體系上比較easy,沒有PUA,沒有強製加班。這也是我當初來小米的原因,雖然我同時拿到了華為和阿里的offer,他們的待遇都比小米高很多。

每年米粉節,我們都會給米粉寫名片,一開始每人寫2張,後來每人寫20張。去年,我們每個人都收到了1000股股票,大概三個月後,我們簽署了協議。

現在這個情況,印度事件,高通的情況,注定了小米未來的路不會很好走。但我覺得現在的經濟形勢對小米來說也是好事兒,因為小米便宜呀,只要你足夠便宜,總有人去買單。

小米盛產行銷人員,缺乏內部成長起來的技術人才

徐猛 | 在職時間:4年,崗位:小米生態鏈

我是2014年加入小米生態鏈部門,當時就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因為我原來是傳統的行業,跟朋友們吃飯,他們總吐槽我思維太落後,談到什麽是共享經濟、什麽是小米模式,什麽是互聯網+,我一頭霧水,於是,我就降薪加入了小米。

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雷總真的很勤奮。當時,很多打米標的產品,雷總都是要親自過的,包括牛仔,包括手環等等,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有一次很晚的時候,我跟雷軍在電梯裡偶遇,我問他,什麽是小米模式。雷總回答我:你是在生態鏈部門嗎?其實就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他一個CEO,還記得我是哪個部門的,也挺榮幸的。

雷總所說的小米模式其實滲入到小米的每一個細胞裡。

小米並不像外界說得那樣是一個代工廠,它養了大量工業設計師,我們推一個產品,有一整套規劃。從用戶需求收集到立項到最後銷售,是一個體系。

小米客服剛成立的時候,雷總非常重視客服,因為客服是最接近用戶的地方,雷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和客服、用戶組匯報。小米客服有很大權限,他們的待遇很好,這個就變成了一個收集用戶需求的渠道。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列出一個用戶需求TOP 10,然後我們根據排名再去研究產品定位,之後商務部門會介入這個產品,研究要不要去做。

我們當時有一個定價邏輯叫成本定價,後來改名叫誠意定價,誠實評價。比如,一個空氣淨水器的價格市面上普遍是3000元一台,我就賣3000元,因為我的成本只有1000元,那我們的定價就加10%左右。

價格低並不意味著產品質量不行,比如小米淨水器。這個行業有個行規,就是通過售後換部件賺錢,一個淨水器裡面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部件。但其實明明只有10個或者20個部件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做到這個程度,就可以解決成本。最終,我們技術提到到什麽程度呢?我們通過注塑一體成型技術,用戶在去買了淨水器之後,我只需要換到三四個濾芯就可以了。

2016年,整個小米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由於快速擴張,生態鏈部門也會出現產品標準放低,用戶需求把控不到位等很多問題。那個時候所有的生態鏈公司都在集中思考一個事情:如何有一天我脫離小米之後,如何生存?所以後來才會出現小米有品這個品牌,就是我可以賣一些非小米牌的東西

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反思,小米一直盛產行銷人員,行銷的同事也帶有一定的優越感,但小米缺乏持續創新力,那個時候很多技術人員都是從外面挖過來的,沒有自己內部成長起來的人才。這是小米需要長期克服的問題。

坦白來說,小米現在要進入3C新零售領域,要突破的東西還是挺多的,首先就是用戶群體的變化。比如一條那邊過半以上的用戶都是知識女性,付費意願很強,但小米過半以上都是男性用戶。

2018年因為職業發展問題我離開了小米,雖然直到我離開我的收入都沒有在傳統行業高,但我還是很感謝小米的。其實,在小米內部,我們很少去強調我是一個什麽模式的公司,小米本質就是對效率的追求。

昨天晚上,我也看一下了雷總的小米十周年演講,算是對過去的一個告別吧。

小米巔峰時“遇劫”,我們補課重構了供應鏈

林浩 | 在職時間:7年,崗位:信息部

我是從傳統行業跳去小米的,當時朋友推薦說小米有個機會,要不要去聊一下,過來聊的時候發現小米在搭建企業級信息化框架,我正好是做這方面業務的,就這樣加入了小米。

昨天雷總演講中提到的黑燈工廠,其實除了生產高端手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黑燈工廠試驗成功的模式,向全球幾十家代工廠輸出設備、標準和系統,讓代工廠可以快速滿足生產小米手機的各種要求條件。

比如,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工廠中,提前測試出各種設備的最佳狀態,然後形成一套標準化體系,這樣就可以快速複製推廣到下面的代工廠中,提高生產效率。這套系統誕生的原因,還是因為小米10年中經歷的那次重要挫折。

現在回頭來看,2016年一定是小米特別關鍵的時刻。當時小米供應鏈遇到問題,老闆們意識到只有互聯網基因做不好手機,還是要深耕製造業。

就像雷總在演講中說的,做手機就像賣海鮮,一旦遇到問題,很容易死掉。在電子行業,原先100元的東西,一年後保守估計折價率在30%到50%,如果手機賣不出去,整個小米產業都會出現問題。

當時小米手機就賣不出去,背後一大堆供應商還在要債,工廠還有一大堆原材料在不斷貶值,整個處境真的很驚險。想想樂視手機倒掉,也就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小米在巔峰時期遭遇波折後,公司開始各種“補課”。我們部門把供應鏈相關的方方面面,整個做了非常全面的梳理,找出哪裡有問題,還有哪些改進空間,一步一步去調節改善,相當於重構了整個供應鏈的流程。

別看現在大家都在談數字化,但當時想要落地其實還挺難的,我們需要把業務、物流、財務等所有內容,全部標準化,也就是說要做出一套管理全球代工廠的標準。

因為關係到公司生死存亡,所以當時大家都憋足了一口氣,都在想各種辦法,想讓公司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挽救公司

基本上2016年,我們都是在晚上十一二點下班,周末幾乎也沒有休息過,當然老闆們比我們更晚,常常在凌晨一兩點下班。最終趟出一條數字化供應鏈的路,對小米往後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現在,小米還充滿各種挑戰,我們也在嘗試做一些可以改變行業的事情,還是相信小米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顧非、王陽、劉彥、徐猛、林浩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