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新規來了:五個金融行業的影響、應對在這裡

  上證報記者:李丹丹、金嘉捷、張瓊斯、

  陳婷婷、徐蔚、金蘋蘋、陳玥

  又是一個“周五見”!千呼萬喚的資管新規終於頒布了。

  資管新規全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或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於去年11月發布,彼時引起廣泛關注、熱烈討論,中午飯點隨便去北京金融街找一家飯館,鄰桌可能就在討論這事兒。

  正是因為:

  巨集觀層面關係到國家金融穩定、防範金融風險;

  中觀層面關係到百億元規模的資管行業;

  微觀層面關係到萬千家機構未來生存轉型之道,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終獎能拿多少。

  所以,市場對資管新規的關注熱度,這半年內就沒有減退過。資管新規上過今年兩會提問,上過央行行長的公開講話稿,甚至還上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審議內容。

  如今,正式稿頒布,在幾個“焦灼點”上,到底與征求意見稿有何差別?對於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五大行業的資管業務有什麽影響?這五個行業機構如何見招拆招來應對?上證報小編第一時間給你最全最準的解讀。

  期限規定並沒有改!

  過渡期倒是延長到2020年底了!

  最重要的改變,可以先看這個圖

  央行相關負責人梳理了正式稿與征求意見稿的區別:

  1、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方面,《意見》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額管理等監管措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

  2、在產品淨值化管理方面,《意見》要求資產管理(以下簡稱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同時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兼顧市場訴求,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

  3、在消除多層嵌套方面,《意見》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促進資管產品獲得平等主體地位,從根源上消除多層嵌套的動機。同時,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

  4、在統一杠杆水準方面,《意見》充分考慮了市場需求和承受力,根據不同產品的風險等級設定了不同的負債杠杆,參照行業監管標準,對允許分級的產品設定了不同的分級比例。

  5、在合理設定過渡期方面,經過深入的測算評估,相比征求意見稿,《意見》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後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導金融機構轉回資產負債表內,確保市場穩定。

  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過渡期設定相比征求意見稿而言,延長了一年半的時間,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

  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應當符合《意見》的規定;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金融機構還需制定過渡期內的整改計劃,明確時間進度安排,並報送相關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由其認可並監督實施,同時報備中國人民銀行,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

  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按照《意見》進行全面規範,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或存續違反《意見》規定的資管產品。

  監督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細則

  正式稿共31條,比征求意見稿多2條。具體內容有所調整,但是遵循的原則和監管思路沒有改變。

  多層嵌套?剛性兌付?期限錯配?杠杆畸高?監管套利?這些現象,隨著資管新規頒布,要向大家正式Say Goodbye了。

  《意見》明確了下一步工作的分工:

  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對資管業務實施巨集觀審慎管理,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標準規製,同類產品適用同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消除套利太空。

  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建立資管產品統一報告制度和資訊系統,對產品的發售、投資、兌付等各個環節進行實時、全面、動態監測,為穿透監管奠定堅實基礎。

  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資管業務的市場準入和日常監管中,要強化功能監管。

  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意見》框架內,研究制定配套細則,配套細則之間要相互銜接,避免產生新的監管套利和不公平競爭。

  銀行:受影響最大 一套“組合拳”應對

  百億資管產品裡,銀行表外理財規模達到22.2兆元,是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此次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剛兌 實現淨值化管理:

  新規要求,對於非保本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淨值化管理。而對於保本理財,目前已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保本理財在法律關係、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理財產品“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兩者將清晰劃分。

  淨值化轉型或將改變當前的銀行理財市場。銀行面臨的壓力是,變成浮動收益後,如何留住原有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客戶。

  一家國有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銀行理財以低風險客戶居多,我們先要保證淨值穩定,所以現在產品形態先慢慢轉成貨幣類產品,這樣客戶也更容易接受。”

  年初至今,各家銀行已經先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產品投資標的也多以固定收益類為主。

  2、規範資金池 降低期限錯配風險:

  新規要求,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账、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這意味著: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的周期會被拉長,因為不能再期限錯配了。未來銀行會更傾向於發行久期較長的產品。

  其次,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結構也要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端的投資會受到限制。

  目前銀行理財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內,而非標資產往往周期較長,短的期限為3-5年,長的可以達10年。因此預計,未來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的規模也會大幅下降。

  截至2017年底,銀行理財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配置比例為16.22%,規模在4.79兆左右,僅次於債權的配置比例(42.19%)。

  3、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

  在加強公司治理與風險隔離的要求下,銀行將成立資管子公司進行專門運作資管產品,分離業務,隔離風險。

  目前已有3家銀行公布成立資管子公司計劃。北京銀行26日公告稱,董事會已通過相關議案,同意投資不超過50億元設立資產管理公司。

  此前,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先後公布成立全資資管子公司計劃。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銀行資管子公司會加速落地。

  其實幾年前,監管部門和銀行界人士就有過子公司改革的討論和探索。彼時就有三家上市銀行公告擬成立資管子公司,然而由於市場條件和監管環境尚未成熟,一直未有下文。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次是監管政策的硬性要求,獲批可能性極大,對銀行來說也非常迫切。未來,新成立的資管子公司能夠豐富理財業務功能,推動產品創新,利於風險隔離等。

  信託:迎來剛性轉型期 主動管理成大方向

  信託業內人士及專家認為,其對資管行業的影響深遠,對信託機構尤為突出。在降杠杆、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託業難免經歷轉型的“陣痛”,但就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認為,資管新規對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監管環境下,信託轉型不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託業實際已經全面進入剛性轉型期,這意味著信託公司業務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不可逆轉。“今年注定會成為信託公司剛性轉型元年,任何衝規模、做通道的動作都可能是踩紅線的動作,靠通道業務為支撐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將成為過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6.25兆,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的信託業面臨著行業收入增長放緩、信託報酬率下滑的挑戰。

  多位信託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信託資產規模、增速下滑或成現實。中短期來看,多位分析人士預計今年二季度信託業規模和增速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反轉回落,甚至不排除出現斷崖式的下滑。

  而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平安信託董事長任匯川看來,資管新規對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是利好。對於行業而言,應該及時回歸本源,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平安信託將專注主業,回歸信託本源,去杠杆、去嵌套,積極開展創新型主動管理業務。”

  某信託公司研究員表示,轉型路上,信託的戰略規劃、專業結構、人才梯隊、風控流程等都面臨新的問題,亟待信託公司解決。具體就轉型方向與模式而言,邢成認為今後信託公司一定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的路線。其中,標準化、基金化、淨值化產品,以及以債市、股市、ABS等金融產品和衍生品作為基礎資產的業務將成重點方向之一。此外,家族信託等本源業務也被多位業內人士提及,成為信託業當前最熱衷的重點轉型方向。

  公募:回歸本源  利好淨值型產品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資管新規對金融去杠杆和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具有積極意義,此次“靴子落地”有助於打破剛性兌付,引導資產管理業務回歸本源,對淨值型產品構成長期利好。

  多家基金公司認為新規將長期利好基金行業。資管新規的落地使得銀行資管“躺著賺錢”時代過去,進入優勝劣汰的市場化競爭時代,而公募基金因其積累的專業主動管理能力和嚴格的風險控制能力,將是最有可能承接原銀行理財投資者資金的機構。

  基金公司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銀行理財投資者的投資習慣還是停留在類保本、收益率穩定的資管產品上,貨幣基金更接近這類需求,同時在高流動性、類保本的安全性和免稅的優勢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無風險收益率”。但在基金流動性管理新規和風險準備金的要求下,貨幣基金規模仍會保持勻速發展。

  華夏基金表示,資管新規鼓勵理財產品形式逐步從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化轉變。隨著近兩年中國金融市場產品不斷豐富,資產配置理念和方法不斷成熟,投資人對收益特徵的認知逐步理性,資產管理機構有能力為客戶設計不同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的風險收益偏好。這些淨值型產品將逐步替代傳統理財產品,在未來金融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資管新規發布進一步規範與優化了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首先,新規對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做了不同安排;其次,公募基金產品定義面臨規範與優化;第三,貨幣基金是否由攤余成本計價改為淨值型計價目前還未明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分級基金與保本基金產品需要轉型或者終止。

  券商資管:去通道趨勢明顯 發力主動型管理

  根據資管新規,去通道是最為明確的一個信號。而券商資管作為去通道的首要對象,過去依靠牌照優勢衝規模、獲得收入的時代難以為繼,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多位券商資管人士向記者表示,新規落地前,大部分內容已經執行,行業已經開始減少或停止增量通道業務,適應新的監管導向。

  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17年末,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6.88兆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18.77兆元減少1.89兆元。其中定向資管計劃產品規模為14.39兆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16.06兆元下滑1.67兆元。去年定向資管縮水規模佔券商資管規模整體縮水規模的八成左右,其中減少的主要是通道業務。

  海通資管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適應新規,最主要的調整就是積極提升主動管理能力來適應新規。2017年,海通資管主動降低了通道業務和杠杆類業務的規模,逐步提高主動管理規模及產品業績,在公司轉型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述人士稱,新規為資管產品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投資經理必須要注重發現優質價值的資產機會,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生態,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在打破剛兌的要求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創造資產配置價值。

  保險資管:走進“春天裡”?需鑄就內功把牢機遇

  從落地檔案來看,資管新規能否帶著保險資管機構走進“春天裡”?保險資管機構又該怎麽把握難得的機遇?

  首先,新規明確了保險資管機構的市場地位,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某大型國有保險資管人士點評,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險資管列入資管行業,使保險資管機構可以在同一起點上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公平競爭,改善了保險資管機構的市場地位。

  其次,由於銀行理財受資管業務新規影響較大,預計銀行理財規模增速或將大幅下滑,並且打破剛兌淨值化管理後由於無法進行期限錯配投資或使銀行理財投資收益有所下滑,導致保險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的規模下降。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資管新規下,雖然保險資管公司可能會流失部分來自銀行的委外業務,但卻迎來直接面對企業客戶的翻身機會。

  滬上一家保險資管公司第三方業務的負責人談及此事便難掩興奮,“企業客戶會被動地開始嘗試接受非保本保險資管產品,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跳過銀行、直接賺取利差收益,甚至未來還可能取代銀行,成為資管行業的‘領頭羊’。”

  那麽,應該如何把握資管業務新規帶來的機遇?

  多位保險資管人士表示,鑒於防控風險主基調,未來,要繼續加強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加大組合類資產管理產品的創新力度,同時,更加注重風險防控能力的建設。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