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新規開啟行業轉型 多家機構期待監管細則頒布

  資管新規開啟行業轉型

  淨值型理財產品顯著增多、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佔比下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頒布兩月來,影響開始顯現。儘管資管新規設定了兩年半的過渡期,但相關機構、特別是被認為受影響最大的銀行,紛紛盡早行動。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到2020年之前的轉型過渡期正式開啟,從資管機構到產品再到投資者,中國資管業務正面臨重塑。

  產品:“推陳出新”進行時

  “市場反應還是很快的。”北京的陳女士一直關注和購買銀行理財,她原本只聽說資管新規頒布,並沒往心裡去。直到5月中旬想選購一款新產品時,“才發現常去的銀行同類產品少了一大半,一打聽,新規對理財產品的規模和種類都有要求。”

  資管新規與普通投資者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提高,中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也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兆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為22.2兆元。此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要求資管業務不得保本保收益,銀行被認為受到的影響最大。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打交道最多的往往也是銀行。

  陳女士記得,當時銀行工作人員推薦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她沒有接受。不過,等到前幾天再去看時,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已經推出了。日前,有銀行宣布遵循資管新規相關要求,正式推出固定收益類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

  市場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加72.15%,佔比為1.12%;同期新發行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類、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均有下降。“看得到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了、期限更長了、淨值型的增加了,看不到的是銀行資產端投資標準化,方向更清晰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本報記者分析,這是未來理財產品的趨勢,也是資管新規明確要求的。

  “全行業的老總都在關心兩件事,一是新產品如何往前走,二是老產品怎麽有序壓降到零。”某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說道。可以預見,在2020年過渡期之前,產品“推陳出新”將會持續。

  機構:業務轉型探索中

  產品之外,各個機構的調整也在積極進行中。例如,根據資管新規,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目前,已有近10家銀行公告將設立資管子公司,擬定注冊資本在10億元到80億元不等。

  這被視為積極的轉型信號。“資管市場是一塊潛力巨大的‘蛋糕’,銀行、證券、保險等都在謀求向資管業務轉型,未來他們也有希望深耕各自的優勢。”一位證券從業者對記者表示。

  本次新規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作出一致性規定,也被認為將開啟中國的大資管時代,讓銀行資管、券商資管、基金資管、保險資管等在統一平台、同一語境之下競爭。

  “這的確是近兩年分量很重的一份規定,將重塑整個金融系統的生態和未來。”董希淼說,去通道、消除多層嵌套、避免杠杆不清,這對信託、保險和基金等行業都有影響,而一個共通點在於呼籲它們回歸主業,脫虛向實。

  不過,目前來看,眾多機構仍在觀察監管風向,期待監管細則頒布,包括資管子公司的監管細則、銀行理財細則、非標認定的細則等。對此,有專家建議,機構應該積極主動探索轉型,不過同時也要處理好過渡期風險問題。以銀行來說,則要及時推出基於低風險策略的資管產品,承接好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可能的資金轉移,防止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投資者:理財新規需掌握

  “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低,新規頒布,以後還買得了安心的好產品嗎?”陳女士擔心,在不保證收益的條件下,以後買理財難度更大了。

  要面對以風險厭惡或風險中性型的普通老百姓為主體的客戶群,這其實也是銀行擔心的問題。“對我們要求更高了,得講清楚產品特點和風險,解釋什麽是淨值。”一位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說。不過,也已經有銀行開始開展集中的新規宣傳活動。

  “做好投資者教育,這是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在董希淼看來,解釋為何要“破剛兌”是其中的關鍵。“剛性兌付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準,扭曲市場資金價格,不僅影響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還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在剛性兌付之下,資管業務偏離本質,一旦發生風險,也會損害普通投資者的利益。”他說。

  專家同時表示,普通投資者不用過分緊張,例如,一般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相對是比較穩健的。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做到“賣者盡責”,在了解客戶、產品設計、盡職調查、資訊披露方面做好工作;另一方面,投資者要掌握了解必備的產品資訊,同時注意投資的多元化配置。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