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會教育孩子的爸媽,都是懂得「閉嘴」的人

娃一天天長大,我們對他的愛與日俱增,各種叮嚀、囑託也越來越多。

總是怕自己一個提醒不到,孩子的成長就跑了偏。

經常有家長在後台留言:

為什麼我說了這麼多次,孩子就是不聽呢?

其實,沒完沒了地重複,早就讓這些愛的叮嚀、下意識的提醒變了味兒,成了孩子害怕的嘮叨。

嘮叨為啥沒用?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前幾天和先生去朋友家拜訪,在對方家裡吃個飯,發現女主人的精力,大半都耗在和 4 歲的女兒嘮叨上:

跟你說了多少次,吃東西前要洗手,手這麼臟就拿東西吃?

玩具要收好啊!你看你的同學米米的書架玩具櫃都是整整齊齊的……

又吃零食!告訴你不要吃還吃……

媽媽跟你說這麼多你聽到沒有?你倒是說話呀!

這位媽媽一邊裡裡外外忙著,一邊不停叨叨叨,不管動作還是語言都陷入了機械化的循環裡。

反觀孩子,全程神情漠然,要麼看電視,要麼玩玩具,媽媽的聲音、威脅,她似乎一點都不在乎。

我故意逗她,指了指媽媽,又做出「blablabla」的嘮叨狀,又指指她,臉垮了下來嘆口氣。

小姑娘眼裡放光,盯著我認真地點點頭,又低下了頭,讓我心裡一陣難過。

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

面對無休止的嘮叨,多數都會選擇性失聰,你說歸說,他左耳進右耳出,該乾啥還乾啥,讓媽媽更加抓狂。

唐僧媽媽

是如何養成的?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其實,面對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家長心裡也很清楚。

但家長似乎陷入了家長越嘮叨孩子越不配合,孩子越不配合家長越嘮叨的怪圈。

看她做不好,我忍不住要多說幾句。

我都是為了他好,怎麼就是不懂呢,當了父母就是操心。

說了那麼多,看孩子還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就來氣。

其實也覺得不好,感覺和孩子都不親了,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這些抱怨又無奈的話,是不是聽起來都很耳熟?

「愛嘮叨」表面上是孩子不聽話,卻暗藏著媽媽們的隱性心理困擾。

有時是不信任,不願意放手;

有時是焦慮,擔心孩子落於人後;

有時是控制欲太強,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

有時是自我缺失,過度關注孩子的一切;

……

不管什麼原因,嘮叨都是從糾正孩子,慢慢發展成對孩子狀態不滿意的情緒宣洩,與愛孩子的初心背道而馳。

過度嘮叨

嘮叨作為一種近乎單向的溝通模式,很容易出現超限反應,讓孩子無法承受。

孩子長期處於被抑製的狀態,極容易產生對抗的心理。

這種無效溝通的狀態,會讓父母和孩子陷入雙輸局面。

1. 造成孩子心理惰性

同樣的話說太多次,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父母的教育權威感也會隨著流失。

這讓孩子依賴的心理,也會讓爸媽們感到挫敗;

2. 損傷親子關係

嘮叨是責怪和命令的不停重複,對孩子來說是種精神上的持續疲勞轟炸。

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個上司,我們也會產生厭煩情緒,導致矛盾激化。

3. 導致孩子情緒逆反

長期的反覆的語言,讓孩子主動選擇模糊聽覺,甚至會對其中的有效信息一起屏蔽。

他們看起來明明在聽,卻沒一個字走心,長此以往練就應付的本領。

當孩子對父母建立起防火牆的時候,也很容易把我們要傳遞的愛和關懷一併拒絕。

變嘮叨為恰到好處的叮嚀

從這 3 點開始改變吧

同樣是絮絮叨叨,有的讓孩子厭煩,有的卻能讓孩子感到溫暖的回憶。

話多不等於嘮叨,改正也不等於從此不說,關鍵在於我們跟孩子說的內容和態度而已。

1. 不要比較

焦慮通常來源於比較,同齡孩子帶來的壓力是父母心焦的主要原因。

我們小時候最討厭聽的,不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嗎?

孩子的身體、智力、擅長的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總帶著比較的心態,交流中難免會流露情緒,孩子自然不愛聽。

2. 認真對話,給孩子開口機會

嘮叨其實就是在不停地單向傳遞自己的想法。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嘮叨時,孩子在想著什麼?

我們的想法,如果不能走進孩子心理,根本達不到改正行為的目的。

與其不停地重複命令,不如好好向孩子講述自己的道理,順便也請孩子講講自己的想法。

即便坦誠平靜地溝通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好過用嘮叨建起你們之間圍牆,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互相尊重是良好關係的基石。

換位思考,才能讓孩子更加配合。

3. 互相理解,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生活習慣上的要求,我們可以用雙方共同制定規則來代替嘮叨,這樣更有利於改正一些壞習慣。

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執行起來抵觸情緒也更小。

契約精神也慢慢在制定和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培養了起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溝通成本就會越來越小,父母愛嘮叨的情況自然就會逐漸消失。

孩子們必須成長為獨立個體,而我們的愛是放手,給他更多的自主權、發展空間,讓他自己去做選擇和判斷。

父母的最大作用是陪伴和引導,而不是替代孩子。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但我們能給孩子的,是相同的愛、理解、尊重和平等溝通的態度,然後一起慢慢陪他長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