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把孩子丟在泰國幼稚園一個月,順便去旅了個遊

播放GIF

暑期,很多家長都都會選擇帶著孩子出去「遊玩避暑」。

有這個一個媽媽,出去旅遊,讓不會英語的女兒上了一個月的國際幼稚園,深度體驗了當地文化,還學了英語和泰語,這個想法是不是超級大膽?

這是一篇泰國短期遊學可行性指南,讓人眼前一亮,原來還能有這種生活方式,這種可能性。

意想不到的是,去泰國上國際幼稚園,價格比在國內一線、二線城市上國際學校便宜太多,吃住成本也比國內便宜。如果有兩個月的左右的長假,真的可以考慮哦!

Ginger Farm 泰式農家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之前有個朋友帶著四歲的女兒,說走就走,去泰國插班上了一個月幼稚園。

聊起這件事,她在電話裡笑嘻嘻說:

「嗨,北京的氛圍真的太焦慮了。我想趁著小學低年級,帶她到處走走。反正將來也想好了不走高考這條路,現在多些體驗也挺好呀。泰國有很多國際學校,選擇範圍很大的。」

細想一下,泰國對中國護照簽證時間為 59 天(落地簽只有 15 天),還可在境內續簽一次。

媽媽帶孩子持旅遊簽證到泰國,孩子在幼稚園借讀 1~2 個月,完全可行。

瓦洛洛市場的咖喱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泰國有非常多的外國人,國際學校的老師也是歐美裔居多(價格便宜不少的雙語學校師資則相對弱一些),全英文教學。

所以帶孩子出來玩一圈,順便「英語啟蒙」,也是靠譜的想法。

事實上本文寫到的這個四歲去泰國上了一個月幼稚園的小女孩,不僅從只會打招呼做到了在學校和老師交流、交到好朋友,還順帶和當地人學了幾句泰語。

這個朋友的網名叫做「豈有此女」,她女兒被其稱為「小婦人」。

前段時間我被她事無巨細的朋友圈所吸引,乾脆就做了這篇稿子,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去泰國幼稚園遊學的成本和體驗。

以下內容部分來自公眾號「豈有此女親友團」,素材已授權。

報名 + 入學 + 面試

每一年我送女兒的生日禮物都是旅行。1 歲在日本,2 歲在斯裡蘭卡,3 歲在新加坡,4 歲了,我們選擇了泰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此行的目的既是帶女兒「玩」,也打算試試帶她插班讀幼稚園。

我沒有找中介,而是自己在網上搜不同幼稚園和學校官網,覺得還不錯就寫封郵件試試。

雖然這樣效率很低,但可以更直觀地體會學校的風格。

比如有的徹底不回郵件,有的禮貌告知不接收短期插班,還有直接發來報價單並迫切追問我的行程的。

最後我們選擇了一家曾經以建築而出名的學校。

很多年前,我在一本建築雜誌上第一次看到這所學校的照片,它那來自荷蘭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拿了國際大獎。

後來當我第一次走進這所全部用竹子和土坯建造的生態校園時,依然有深深的感動。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入學需要面試,我沒有主動教過女兒任何抽象的文化知識,她的童年只有玩,算術英語都幾乎是空白。

當老師對她說 How are you 的時候,她或許覺得這就是打招呼 Hello 的意思,於是拖著尾音兒回答:How are you~神態自信又甜美,我差點笑出聲。

安靜、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校園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因為我女兒年齡比較小,所以學校對她的英文水準沒有要求,面試主要是和父母聊教育理念。

不過由於最近兩年泰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送孩子在這裡上學的中國父母也越來越多,為了孩子能更好融入英語環境,我們選的這家國際學校規定,每個班除了泰語和英語之外,其它同一母語孩子不能超過 3 個(全班共 15 人)。

我們面試結束從學校出來幾個小時後就接到了錄取電話,關於女兒的英語水準,老師還特別說了一句:

「這個年齡語言能力並不重要,性格和觀察力才是更重要的」。

我深以為然。

就這樣,因為理念一拍即合,我們入學了。

至於費用,這所上過建築學雜誌的著名學校,4 星期學費為 27000 泰銖(大約人民幣 5500 元)。

另外我們在一個配套設施很完備的小區租了一幢小獨棟,每個月的租金 25000 泰銖(大約人民幣 5000 元)。

在清邁租住的獨棟公寓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家長的語言問題怎麼辦

泰國的中國人真的挺多的。我們租住的區域有點像北京順義,很多國際家庭,也有很多國際學校,這裡據說有超過 50 萬人的外國旅居者。

我們小區鄰居除了有外國人,也有家境殷實的清邁本地家庭,他們展現著泰國新精英階層的狀態:

受過良好教育、英文流利、視野開闊,關注歐美、更關注中國。

所以,不會泰語完全沒問題,會英語能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

如果英語也不行,很多國際學校還提供會說中文的招生老師,雖然我們選的這個學校沒有,但很多語言不通的家長也把孩子送了進來。

有意思的是,入學第四周的時候,校長還牽頭做了學校歷史上第一次針對中國家長的工作坊,涉及的內容其實我們在國內也不陌生:《無條件養育》。

針對中國家長的講座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工作坊上我學習到一個佛教用語:

metta,特指父母與子女之間帶著血緣關係的無條件的愛(連夫妻關係都不屬於此)。

Whatever you do, do it with metta.

女兒的幼稚園體驗

有一天在上學路上,我和小婦人討論起北京的幼稚園和清邁的幼稚園。首先我們列舉了兩地幼稚園各自的優點,然後又討論到缺點,女兒說:

我不喜歡北京的幼稚園有「觀察椅」;清邁的學校呢,我都喜歡。

沒有不喜歡的……

就是有時候飯不好吃,義大利面(西餐)我可以吃兩份的,但奇怪的飯(泰餐)我不愛吃……

小婦人的的班主任是一名梳臟辮兒的英國男老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碩士,同時也是持有 SCUBA 潛水執照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在清邁生活了八年的「老清邁人」。

小婦人熱愛畫畫,是個「非著名高產藝術家」,來了邁村兒,她的畫風有些許變化,但幾乎每幅畫都有個碩大的太陽。

清邁的土特產之一,就是陽光。老師每天都把她在學校畫的畫兒仔細裝在書包裡,然而有一天,書包裡是幾本圖畫書。

因為臨時學生沒有系統註冊,無法使用學校圖書館,我覺得這不是啥大問題也從沒跟學校提過。

她的老師,悄悄用自己的帳戶為她借了書,沒多說什麼,隻寫了一封信靜靜地放在書包裡。每天都有小確幸。

女兒的畫,很多獨生子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入學一個星期,每天接送都會跟老師簡短聊幾句。

老師不斷對她優秀的適應力給予肯定,說課堂反饋好,跟同學有交流,很勇敢也很快樂,這個平時就非常熱衷表達、非常愛刷存在感的小姑娘,在英文環境裡語言即刻開始大量輸出。

在這所貼近自然、自由有愛的學校裡,她也早已『樂不思京』。

一切自然而然,如同小鳥展翼。

在校園裡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毫無疑問,學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來到了清邁,除了國際學校裡通用的英文,同樣突飛猛進的還有泰文。

鄰居對我說,小婦人能聽懂一部分泰文了。

我不確定,問她會泰文麽。她一臉傲嬌地說:

「媽媽,我教你吧,老虎怎麼說?Siva!」(她的泰文好像超過我了?)

學校每周一至周四穿校服,而每周五是 Ethnic Day,穿民族服裝。我喜歡這個安排,周五成了比周末更值得期盼的日子。

Ethnic Day 民族日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結果周末又是學校的跳蚤市集(Car Boot Sale),各家二手閑置物品加上好吃好喝好音樂和好陽光。孩子學校是一所踐行環保的學校,物盡其用是這裡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這個沒有淘寶沒有順豐沒有美團外賣的「國際化大農村」,市集依然是一種主流的交易形式,來邁村兒,春風十裡,不如一起趕集。

校園裡的周末市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小婦人還在幼稚園交到了新朋友,是班裡一個泰國小男生。

泰國小男生一家都很友好,每次上學放學都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入學第三周,我們在小區裡偶遇,竟然是鄰居,共同感嘆世界太小了,以及小區太大了。

作為臨時學生的最後一天,恰好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我想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小婦人獲得 Kindergarten 組跑步比賽亞軍,作為一名「體育渣」,我竟然生出了「運動健將」,充分說明 Nothing is impossible ,所以別太迷信啥基因論,後天養育更重要。

當插班學生的最後一天,恰逢運動會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邁村兒生活

小婦人每天 3:35 放學,到家放下書包,第一件事就是趁著太陽沒下山,來小區的露天泳池游泳。清邁的冬天太迷人了,白天是 30 度的艷陽,熱而不燥,隻待太陽落山,18 度的涼風伴君好眠。

女兒上學、放學的路

小區裡的游泳池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偌大的小區裡孩子們走家串戶自由奔跑,就像三十多年前我童年的大雜院。

小婦人舉著一瓶泡泡水,喊一聲「Bubbles」,就自然聚攏了一群夥伴。旅居清邁的日子,驚喜並不僅限藍天碧草,更有那份久違的健康的鄰裡關係。

我可以輕鬆地讓孩子自己步行 100 米去鄰居小夥伴家作客,也可以把孩子放在小區遊樂場然後回家洗衣服,飯做好了就在門口大嗓門喊一聲,然後一群孩子都跟著笑哈哈地跑了進來。

在塔佩門喂鴿子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遠處清邁古城早已被中國遊客攻陷。古城裡中文此起彼伏,從共享單車到支付寶掃碼司空見慣,卻也不覺得惆悵。

清邁的美好在於它的層次感,中國遊客的清邁、西方遊客的清邁、國際旅居者的清邁,以及泰國人的清邁,如同平行時空,各自安之若素,這同樣是這座古老城池的魅力。

周末和同班同學約著去恐龍公園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去了動物園、植物園、大象農場、手工藝村落,以及遊客罕至的寺廟和美食攻略之外的餐廳。

RanTong 大象保護中心

烏蒙寺(Wat Umong)

Bann Kang Wat 清邁藝術家村

製作象糞紙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小婦人插班去國際學校是我們「Local」式旅遊的一部分,而我在安頓好她之後,還給自己報了個廚藝學校。

上課時發現,就飲食文化而言,東西方的溝壑真不小。

當美國人法國人在廚藝課上還在為雞腳、豬血可以入菜震驚不已的時候,我跟香港同學已經可以默契交流泰餐用到的三種薑,哪一種製成粉末就是薑黃。

逛夜市,主動要去買「炸昆蟲」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清邁,初次見面的朋友知道了我是中國人,常會繼續問我從哪座城市來,我一般會說,我們生活在北京,我的家鄉在中國東北部的角上,靠近俄羅斯。

忽然一位泰國鄰居用很清晰的發音說:

是 Harbin 嗎?她還沒去過中國,但哈爾濱在她的心目中是關於中國的旅行心願單 No.1——

她說她是泰國人,所以很想去看雪。我說我是哈爾濱人,所以很喜歡熱帶。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