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甲狀腺癌領域首項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結果公布

9月21日,由武漢協和醫院主辦的「DTCC(中國甲狀腺癌領域首項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乳腺甲狀腺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甲狀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DTCC研究牽頭人黃韜教授表示,積累中國甲狀腺癌數據,完善對甲狀腺癌患者的治療和管理,或許是中國深入展開臨床研究的必由之路。

(圖為DTCC研究牽頭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乳腺甲狀腺中心主任黃韜教授)

研究背景提示:我國甲狀腺癌患者5年相對生存率仍比較低

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與國外一樣迅猛攀升,但是我國甲狀腺癌患者5年相對生存率仍比較低,為84.3%(根據2003-2013年全國17個腫瘤登記處提供的678842例診斷惡性腫瘤的患者資訊,依照性別、年齡、地理區域,分析不同時間段內26種腫瘤5年相對生存率的變化)。

(圖為參加發布會的6位專家)

為探索中國甲狀腺癌患者綜合治療的療效、遠期生存和複發情況,檢驗判斷目前甲狀腺癌治療方式的優勢與不足,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策略提供可參考的臨床依據,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協和醫院牽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甘肅省腫瘤醫院等9家醫院共同參與,由默克公司支持的DTCC研究於2014年啟動。

DTCC研究牽頭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大外科主任黃韜教授表示,從2014年的9月開始,DTCC到目前第一階段的研究已經順利結束,超過了2013例病人進入到有效的分析裡面,完成全部研究的例數是1869例,通過收集甲狀腺癌患者術前及術後1年的診療資訊,對患者特徵、術前檢查、術中記錄、術後病理等方面進行統計研究。研究發現,積累中國甲狀腺癌數據,完善對甲狀腺癌患者的治療和管理,或許是中國深入展開臨床研究家的必由之路。

對於選擇甲狀腺癌作為研究對象,黃韜表示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近10年來,甲狀腺腫瘤是國內發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第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人們對甲狀腺腫瘤的診斷、治療和效果爭論最多;第三,對癌症的診療已經進入循證醫學階段,需要大量的實際數據支撐,而我國恰恰缺乏此類數據資訊。

研究結果發現:中高危分化型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率高

「中高危的甲狀腺癌病人的轉移率相當高,中國甲狀腺癌病人有82%以上的病人有淋巴結轉移。」黃韜說。

他認為,我國中高危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率高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醫患兩方都比較重視淋巴結轉移,雙方都更傾向於採用預防性淋巴結清掃的辦法,所以淋巴結清掃率很高,導致發現更多的病人有淋巴結轉移。第二,歐美國家甲狀腺癌的病人做手術的時候他們不做至少是不常規做術中冰凍病理檢查的,它是沒有辦法確診的。中國有相當一部分醫生在手術中不光是把甲狀腺的結節拿來去做冰凍切片的檢查,甚至連淋巴結都拿去做冰凍切片的檢查,這樣術中又會確認一部分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這樣清掃的比例會比美國醫生更高。第三,疾病本身的原因。我國沒有對甲狀腺癌進行篩查,只是近幾年在體檢項目裡麵包含了甲狀腺檢查,因此大多數人是意外發現的。這些意外發現的人和定期檢查、定期篩查甲狀腺癌的病人相比,他們發現的更晚,這樣癌在體記憶體留的時間更長一些,會導致淋巴結轉移。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李興睿主任表示,DTCC本質的研究之一就是想用臨床的數據,未來可能用基因監測、影像學等找出那些高危的病人,讓這些病人接受必要的治療,讓低危的病人減去不必要的治療,這是我們這個研究的基本出發點之一。對於甲狀腺轉移,任何一個腫瘤的轉移和複發都是民眾所關心的,也是醫生治療中的難點。

術後隨訪管理工作欠缺 治療達標率不理想

黃韜教授表示,中國的病人除了大城市的病人以外,絕大部分病人在初始治療結束以後,隨訪工作做的不夠好,有些病人甚至很長時間才回到醫院複查,基層醫院也缺乏甲狀腺專科醫生,這些都導致我們國家對病人長期隨訪和管理做的不夠好。邵逸夫醫院頭頸外科科室副主任謝磊認為,開展長期的研究隨訪工作對醫生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醫生日常工作比較繁忙,接下去還要做幾年的隨訪工作,涉及到患者的適應性和配合性,需要專門團隊進行隨訪管理。

黃韜教授認為,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甲狀腺癌術後治療達標率不理想的原因有三:首先就是醫患雙方對術後治療的宣教和重視不夠;第二,中國因為地域廣闊,城鄉差別大,交通便利程度也不相同,病人文化素質也不相同,這樣導致病人的複診、隨訪非常困難,這樣也延誤一部分病人達標的時間;第三,我們很多醫院和地方沒有對病人進行全程管理,這個全程管理是保證病人儘可能的達標和保證它隨訪和獲得良好康復指導的很重要的途徑,這一塊顯然是缺乏的。

微小癌不代表低危 甲狀腺癌應早診早治

與其他腫瘤相比,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後較好,生存時間較長,容易使人忽略甲狀腺癌治療的重要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朱精強教授表示,乳頭狀癌的爭議本質是微小癌,即小於10 mm的腫瘤。「體積再小,它的本質依然是癌,微小癌具有所有大於10 mm腫瘤的特徵,例如淋巴結轉移、大腦轉移、肺部浸潤甚至導致死亡。因此,認為微小癌代表低危,對人體沒有傷害,這是錯誤的。」

(圖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朱精強教授)

對於業內產生爭論的原因,朱精強表示,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預測微小癌的發展方向,醫生主要根據經驗進行判斷,由於不同醫生診治過不同的患者,患者的微小癌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醫生之間的經驗存在差異。「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歷,分析微小癌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在2016年,專家達成了對微小癌的共識,若直徑小於5mm,且沒有高危因素,就可以對其保持觀察。」朱精強說道。

甲狀腺癌要進行多學科、全程管理

朱精強教授表示,甲狀腺癌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實際上是經典的多學科聯合診療。在手術中,可能涉及到胸外科、耳鼻喉等等;在隨訪和治療的時候,也是要和多學科合作的,所以甲狀腺癌的診斷、治療、管理都是多學科的管理。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甲狀腺疾病診治中心程若川主任表示,從DTCC研究來看,患者手術後的治療達標率得200多天以後才達到標準,而且是在DTCC研究的九個中心,這說明管理方面有問題,患者配合方面有問題。全程管理,患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對患者進行終身、全程的隨訪,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對病人真正做到終身的維護;第二,對業內來說,獲得了從業務上、從科研上面所需要的全程的數據,最終對甲狀腺外科的進步有很大幫助。

黃韜教授表示,開展DTCC研究主要想法就是,要積累中國自己關於甲狀腺癌臨床診治的數據,因為以前引用最多的都是國外的數據,我們中國的數據特別是有價值、規模比較大的多中心的數據是缺的。他說,在第二階段研究結束,即全部病人隨訪五年以上才能得出對臨床工作更具有指導意義的完整數據。DTCC未來研究計劃是,以DTCC研究平台為依託建立甲狀腺癌術後隨訪平台,建立規範的各種診療記錄,邀請更多的中心參加,邀請個人建立自己的隨訪資料庫。他希望通過DTCC研究積累中國甲狀腺癌數據,促進中國甲狀腺癌臨床研究的發展,促進中國DTC(分化型甲狀腺癌)全程規範化管理進程,讓患者更好地獲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