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波音是時候反思安全成本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與歸/文5月23日,海南航空表示,已就波音737MAX飛機長時間停飛以及訂單無法按時交付所造成的損失,正式向波音公司提出索賠。此前,已有來自中國的東航、國航、南航、廈航、山航、深航等6家航空公司提出索賠。而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僅僅是737MAX的客戶之一。

各種索賠一波接一波,波音的麻煩恐怕剛剛開始。這一切都源於3月10日,埃塞俄比亞航空一架波音737MAX8飛機發生墜機,以及去年10月底印尼獅航一架同機型客機墜毀。時隔不到5個月,接踵而至的空難引發停飛是必然,引發索賠也是必然。

有專家預估,這將是近幾十年最大面積的索賠。可以清晰預見,波音這次遇到的“寒流”有些大,甚至能不能“飛”過去也是個問題。這不是波音第一次焦頭爛額,且殷鑒不遠。2013年年初,被稱為“夢想客機”的波音787在10天內連續發生7起安全事故,遭到禁飛下線的處罰。

此次事故,索賠和處罰,也僅僅是波音面臨損失的一部分。因為安全事故也會直接給企業帶來信譽損失,尤其是在信息傳播發達的當下,影響更大,股市就是最顯見的晴雨表。自墜機事件發生以來,波音股價已從出事前的420.13美元/股,跌落至最低337美元/股,跌幅近20%。

此前,波音737MAX是波音家族掙錢的主力,據波音公司財報顯示,去年波音總計交付256架737MAX機型,是波音賣得最好的機型。737MAX系列每月產量達57架,每年為波音帶來超過300億美元的收入,佔波音商業飛機業務“半壁江山”。

所以,波音此次遭遇的打擊,堪稱空前。波音面臨的不是斷臂救生,很可能是截肢癱瘓。要知道,因為一場安全事故,直接葬送一家企業的案例,並不罕見。遠的不說,因為過期疫苗問題被退市、停產、立案調查、罰款91億元的長春長生,就是余溫未了的鮮明案例。

結合波音的教訓,有必要重提安全成本。安全成本是企業在生產中,為保證一定的安全水準而支付的一切費用,以及因安全事故而產生的一切損失。在這兩大成本中,前者是可控的,後者則不可控。安全經濟學認為,經濟利益的驅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同時也是事故災害發生的重要致因之一。因此,安全同時具有增益和減損的雙重功能。

飛機曾被認為是安全度最高的交通工具,然而近年來,我們時不時會看到空難發生,反而是高鐵、包括普通火車在內的安全事故,很少出現。這或許不是航空公司和飛機製造商做不到,而是在短期收益面前滋生了僥幸心理,尤其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法國空客能與波音掰掰手腕的行業格局中,更是如此。

此次接連發生空難,美國媒體追根溯源就發現,美國聯邦航空局一直授權波音公司承擔自家客機安全性的認證工作,737MAX系列大量安全評估就是波音自己做的,且為了追趕進度,工程師以兩倍速度遞交圖紙。換句話說,這就是在讓波音自己監督自己,出事是早晚的事。

如果737MAX確系在認證環節出了bug,不僅波音,恐怕連美國聯邦航空局都難逃乾系。血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安全效益才是經濟效益中最重要的一環。只看眼前一時的訂單和利潤,往往就是重大風險的開端。近年來,波音業績優異,股價一路高漲。一方面是安全問題頻發,一方面是收益不斷攀升,這種逆向而行的不協調狀態,本身就是暗藏凶險的,只是在等待一次大爆發。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一名法國籍埃航遇難者家屬已對波音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至少2.76億美元,因為2018年波音公司毛利潤為1010億美元,2.76億美元是其一天的毛利潤。這當然是個天文數字,但在生命面前,錢又算什麽呢?此次折翼的波音,最該反思的是:如果可以重來,願不願意把錢花在安全把關上?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