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羲之:你們寫我的字,卻不懂我的痛!

風流如魏晉,到了王羲之還未被冠以書聖的年代,早已比現在的“蘋果”都普及:口談玄言,及時行樂,瀟灑混日子。但生活中的王羲之,總有一根刺讓他如鯁在喉,翻開他的作品集看看,記錄的其實滿滿都是辛酸。

他有兩個孫女,小小年紀就去世了。為了寄托思念寫下《期小女帖》和《二孫女帖》。

姨媽去世,一遍又一遍地刺激著他的淚腺。他寫了《姨母帖》。

在“魏晉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先人之墓被毀,王羲之痛徹心扉。有了《先墓帖》和《喪亂帖》。

連年的戰亂,感慨世事的無常。王羲之在表面的風流倜儻下,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如意,他也是豁達不起來。

謝仁祖不久前去世了,提起來就讓人感到悲酸,沒法說;“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都邑帖》裡他說。

《逸民帖》裡他說,“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不能見面聊,讓人歎息。寫信,又如何能夠寫得清楚!

時間真是過的太快了呀,一年的光陰又這樣過去了。《平安帖》裡他寫到“歲忽終,感歎情深,念汝不可往”。

同時,他用《乾嘔帖》和《衰老帖》記錄自己得病時的無助。

或許是種種打擊,讓王羲之身體變差了。身體差胃口也差,在人生最後一個冬天他寫信告訴朋友,他感到了徹骨的“寒冷”(寒切帖)。

兵荒馬亂,戰爭裡沒有好運氣;早年喪父背井離鄉,幾乎沒有機會祭拜祖廟;空懷養民治世的理想,卻只能在災荒之下,頂著壓力向平民借貸糧食。

那個“東床坦腹”的少年,在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貫穿著所求不得的失望,甚至是冤罪殺機。生逢亂世,痛苦幾乎成了王羲之每天的必修課。

連和朋友舉行派對時,面對人生之無常、年光之有限,都發出了‘豈不痛哉”的歎息。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有的放縱無羈,安靜或躁動終將成為過去式。壽命長短,聽憑造化,但最後終將歸於消滅。

不過,現在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在退休前的永和九年,在春光明媚的暮春寫下了《蘭亭序》。所有的失去、失望和不滿,他用書法在後人眼中變成了浪漫。是屈原放逐而作《離騷》的浪漫,是太史公受刑而作《史記》的浪漫——五內俱焚,被這個時代開除的人,他以以一腔悲憤問天問地,問古今。

別忘記在右底角點個好看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