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長們,請別再對子女“催婚”又“催分”

摘要

中青評論

年輕人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和父母對子女幸福的期盼,都是人之常情,當二者產生衝突時,理應相互理解、促進溝通。

每年的春節,對於在外地學習、工作的青年們來說,總是一個歡樂與煩惱相伴的時節。歡樂的理由是,在一年的異鄉生活後,終於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感受家庭的溫暖;煩惱的原因是,又不免要面對父母們的種種“靈魂拷問”。除了學習成績、工作狀況等問題且不說,婚戀問題更是父母們眼中的重中之重。

筆者今年春節回家,也未能逃過這樣一場“煎熬”。當我帶著苦悶去與朋友交流時,我驚訝地發現:圈子裡同齡人的情況,實在稱得上“同病相憐”。有的人談了戀愛,告訴了父母,父母卻對戀愛對象十分苛責,不支持繼續交往和結婚;有的人還沒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又一回家就被父母親戚“催婚”。令人無語的是,不少人竟然先後經歷了這兩個過程——先是因家裡的態度而放棄戀情,又因家裡的催促安排而草草相親、結婚了事。

雖然從理論上說,我國公民的婚姻自由受到《憲法》、《婚姻法》的保障,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的乾預卻成了眾多青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父母類似行為的抱怨,早已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甚廣,與之相關的段子、表情包在網上屢見不鮮。父母對年輕子女的婚戀問題發表意見時,一旦采取的途徑與態度不恰當,不僅可能使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僵化,更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未來的人生路線。

其實,不論是“催分”還是“催婚”的父母,其行為的本質都是相同的。當代青年多為獨生子女,父母二三十年來隻養育、教育這一個孩子,對孩子的關注和期望自然比上一代人更強。對孩子生活各方面的乾預,也往往是出於對孩子未來幸福的期盼。在這種看似“善良”的心理機制之下,“父母也是為了你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等說法幾乎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共識,似乎只要孩子反對了父母的乾預,就是對父母關懷的否定。但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乾預必須被一分為二地看待:希望子女幸福,固然是絕大多數父母的初衷,但讓子女幸福的方式,卻不是永遠正確。很多父母正是隻認準了前者,而忽略了後者,這才導致了諸多家庭悲劇的發生。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剛剛走上社會,還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心地單純,容易受人欺騙。因此,家長們對孩子的選擇缺乏把握,更傾向於替孩子“把關”。但事實上,哪怕最年輕的“90後”,也早已成年,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青年人必須盡快學會親自做出決定、處理個人事務,才能加快成熟的進程。父母一味替年輕人在私事上做主,甚至對年輕人的終身大事橫加干涉,很容易造成反效果。近年來屢見報端的“媽寶男”“公主病”等現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父母大包大攬造成的惡果。

誠然,婚姻是兩個家庭合而為一的大事件。在婚戀問題上,為人子女者有必要和父母進行溝通,避免因缺乏交流而產生誤會、鬧僵關係。但反過來說,婚姻的行為主體畢竟是子女而非父母。青年的擇偶方向,與父母的要求未必完全吻合。如果父母不能給子女以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強求子女選擇自己看中的“未來兒媳”“未來女婿”,不但不能給子女以幸福的人生,甚至可能使自己與子女的關係留下難以彌合的裂痕。

年輕人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和父母對子女幸福的期盼,都是人之常情,當二者產生衝突時,理應相互理解、促進溝通。但由於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在彼此的關係中處於先天的強勢地位,因此更應適當放下身段,與子女在平等的立場上交流。只有這樣,家長們才能與子女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年輕人回家過年時,也可以多一分歡喜,少一分顧慮。

撰文/梁博宇

微信編輯/楊鑫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