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在“該結婚的年紀”結婚,我不遺憾

焦俊豔在《我家那閨女》的每一場露出,幾乎都會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

大部分年輕人都在感慨,焦俊豔“簡直是活在世上的另一個我”——她被父親催婚的遭遇,她所面對的忠於自我選擇與滿足父母期待之間無法平衡的掙扎,她口中喊出的“不遺憾”,都如此似曾相識。

這種對立的核心,與許多處於所謂“適婚年齡”的年輕人一樣,其實源於一個苦惱:為什麽我們永遠無法說通父母,自己並不想馬上結婚這件事?

有一句話常被人提及: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比這更難以溝通的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以為自己醒著的人。「代溝」常常就是其中之一。

有時候,是我們理解不了父母作為過來人的苦心;也有時候,是父母無法理解下一代作為後來者,隨時代變遷而變遷的新意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雙方都以為自己是清醒的。

這無關乎哪方對或錯,一切判斷總應根據具體情形而裁定。只不過,如果我們站在最通常、最普遍的意義上來看待結婚這件事,會發現時至今日,兩代人最難以苟同的地方不外乎這幾點:

- 趕在應該結婚的年齡/最好的年紀結婚。

- 可,什麽叫“應該結婚的年齡”?

- 不結婚生子,老無所依怎麽辦?

- 可,生孩子的作用就是給自己養老嗎?

- 一直單身,不正常。

- 可,“正常的幸福”是什麽?

這些理由並不是毫無道理,因此大多數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的父母,免不了要努力勸服孩子;而這個時代的年輕子女,對於幸福的定義早已與父母輩不同。所以,孩子也免不了要努力說服父母,結果就是:兩方皆不得。

下面就這三個觀點,簡稱“三觀”,想和你分享《我們心中的怕和愛》一書中的三個案例,來自水木丁與網友在部落格上的信件往來,也許對身為子女的你,也許對為人父母的你,會有一點幫助。

文 | 水木丁

01.

以實用主義要求完美愛情

我今年二十四歲了,一次正式的戀愛都沒談過,同事幫我介紹過,其中也有幾個感覺合適的,但談不到一個月我就跟對方說,散了吧,沒感覺。您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一個月怎會了解透徹一個人?

是的,現在想起來,我確實犯了這樣一個錯誤,這也與我的性格有關。我性格比較內向和含蓄,不知道如何與男人相處,一感到不適應我就想逃避,心想,散了吧。

到目前為止,我相親的男生快有三十個了,我自己想想都不可置信。我已經二十四周歲了,自己也認為確實到了應該結婚的年齡,所以,今年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找對象。

但是,在找對象這件事上,身邊的親戚朋友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找一個經濟條件好的,這樣的話,以後的生活壓力會小一些。我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他們講的那些“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故事也確實嚇住我了,我也有些動搖了。

水木丁:……大多數人,是按照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去一個個做任務、打通關的,而我是個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去生活的人,我們在不同的遊戲界面裡,我的具體經驗未必對你就是適用的。所以你如果說這個遊戲好難,該怎麽打通這一關呢?我可能乾脆告訴你說,那就不要玩這種爛遊戲好啦。

不過我想你可能做不到。所以,我只能簡單地聊聊我對這種困境的看法,不是什麽攻略,你就當參考就好。

文壇上流傳著一段故事,是說作家鐵凝年輕的時候去拜會冰心,冰心問她:“你有男朋友了嗎?”鐵凝說:“還沒找到。”九十歲的冰心就對她說:“你不要找,你要等。”結果鐵凝真的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才等到了她現在的先生。

我身邊的朋友們都開玩笑說,冰心這句話是把鐵凝給害慘了。我也覺得是這樣,但後來仔細一琢磨,老人家這話說得其實也沒錯。

愛情只能等,可以找的,其實是婚姻。無論你是去相親三十次還是四十次,真正遇到那個命中注定的愛人,還是要有緣分。如果命中注定你愛的人是第三十八號相親對象,那麽三十七號都絕對不可能是他,差一個都不行。如果注定你在三十歲的時候遇到那場愛情,那麽差一天你都遇不到他。

有的人先結婚後戀愛,有的人初戀就一輩子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從來不知道愛情是什麽滋味,有的人尋尋覓覓,愛過許多次,經歷過許多男人或女人,最終內心依舊是空蕩蕩的。

但婚姻就不同了,婚姻是一種契約關係,家庭是一個經濟共同體,需要的是一個一起過日子的伴兒,這個伴兒當然可以用很多標準來衡量,有明確標準的人和事都是可以找的。雖然也有難度,但是標準畢竟是可以上下浮動的東西。

感情這種事,不來電就是不來電,死等不來也是沒辦法。不像婚姻,只要你標準定得合理、合適,撒開了歡兒去找,早晚還是找得到的。找不到,還可以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標準定高了,可以調整一下,將就一下,相對還是好處理的。

當然了,有的姑娘認死理兒,說我定的這個標準怎麽就那麽不好找呢?嗯,談判還得互相讓步呢,貿易大戰還要相互妥協呢,誰要是非一口咬死一個標準,那真的就是自己的問題,不能怪命不好,怪隻怪自己求全責備,眼光太高吧。

我身邊也有些朋友就是和老公從相親開始,到最後有了一種過命的交情。雖然沒什麽激情,但平平淡淡、相依為命的日子也還是過得不錯的。至於遺憾嘛,人生本來就是怎麽選擇都會有遺憾的,當事人自己真的能接受就可以了。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你自己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更相信感情的人,就會始終堅信自己應該跟相愛的人結婚,心甘情願地等,沒有也沒關係;如果你是偏重於實用主義的人,就會認為談結婚的對象講究的是一個條件般配。

這兩者其實是很不同的,前者才應該叫作談戀愛,後者其實是在談婚論嫁。感情是藝術,婚姻是契約,我一直覺得,這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只不過,很多人分不清,常常把它們混在一起談。

有趣的是,這兩種人總又喜歡互相批評、互相糾正。實用主義者嘲諷愛情至上者不聰明、任性,愛情至上者說實用主義者現實、勢利、太工於心計。

我倒是覺得這種事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個性各取所需就好,這兩者之間也並沒有哪一種比另外一種更高明,說白了,大家都是在這茫茫紅塵中謀生亦謀愛,想要得到的,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只不過有個前提是,你必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如果你過於偏重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有可能就要有所放棄。雖然每個人都希望魚與熊掌兼得,但那的確要靠太大的造化,和你努力不努力並沒有關係。你一定要兩者都有,就只能等老天給,至於老天給不給,那就真的不好說了。

所以你的問題可能就在於此,以實用主義為前提要求完美的愛情,這本來就是個悖論,因為真正純粹的愛情,本來就是一種不顧一切,不分貧富貴賤都和那個人在一起的感情。

錢、房子、工作這些現實層面的條件,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大時代裡,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麽恆定。假如雙方最初不是因為深愛著彼此才走進一段婚姻的,那麽我覺得,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真有什麽可能保證婚姻穩定的話,其實只有最簡單的兩點:第一是自己做一個好人,第二是嫁一個好人。

如果一段婚姻不是為了愛情而結合,假如有一天,你病魔纏身,還能對你不離不棄的,一定是那個重情重義的男人;出現了第三者的誘惑時,能夠堅守婚姻契約的,一定是那個講信義的男人;你的父母需要你幫助時,能夠陪著你不嫌棄的,一定是那個心懷慈悲的男人;事業不成功,也會努力振作去賺錢養家的,一定是那個有責任心的男人。

所以真要講實用主義的話,我覺得沒有什麽比人品好、性格好更實用的了,那是一個人骨子裡的東西,比什麽都重要。我一直相信,一對夫妻,如果人品好,勤勞肯乾,只要他們不是笨蛋,運氣不是差得沒譜,他們的日子是差不到哪裡去的。

等愛情,還是找婚姻?其實,人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就不會那麽糾結了。等愛情的安心等,找婚姻的積極找。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放寬心,該來的就會來,該找到的就會找得到。

怕隻怕等來了愛情,又嫌棄對方條件不夠;找到了不錯的婚姻,又覺得沒有激情太無聊。怎麽著都不行,那就會像現在的你以及很多姑娘這樣啦。

02.

不是老無所依的問題

是選擇什麽時候享受的問題

我是一名大一學生。因為從小生長在所謂的知識分子家庭裡,也就沾染上了不愛社交、不通世故的毛病,並且仍未打算做出改變。

我父母從小就告誡我,女孩一定要獨立、有主見,不要過早談戀愛,不要成為男人的附庸。再加上我身邊有很多女生為所謂的愛情糾結著、擰巴著、折騰著,尋死覓活的,所以,雖然我並不是所謂的女權主義者,也不以女強人為奮鬥目標,卻一直努力建造自己的個人世界,告訴自己要保持人格獨立、頭腦清醒,並且漸漸不願意與異性有超出友誼的接觸。

我知道,我應該就是頗遭詬病的自我意識太強烈的那類人,所以,我老早就做好了當“剩女”的準備。我一直覺得,只要精神世界足夠強大,擁有能填滿自己生活的愛好和一群氣場相合的朋友,終生獨身,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可是,我跟我媽表達這個想法時,她很現實地問:“那你老了之後怎麽辦?”

所以,我就開始糾結這個問題:年老之後,朋友們早已各自為家、四散天涯,我生病了誰可以來照顧我?還有,那些立足於精神世界的文學藝術哲學,是否能一直填滿現實生活的刻骨孤獨?選擇單身的生活方式,會不會老無所依?

水木丁:前幾年國內有個很有名的婚戀網站,專門為大齡女青年舉辦過一個找老公培訓班。培訓的內容主要是教大家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行銷手段,把自己盡快嫁出去。為了給姑娘們洗腦,培訓班講師會帶領她們參觀老人院,然後指著老人院裡“目光呆滯,神情孤獨”的老人對姑娘們說:“看,你們現在不結婚,這就是你們的下場。”

你媽媽跟你說的話,其實和培訓班講師說的是一個意思,是真的拿這幫姑娘們沒轍了,所以必須嚇唬嚇唬。當然了,婚戀網站的目的是賺姑娘們的錢,你媽媽是真的替你著急,兩者的出發點有本質的區別。

其實不僅僅是你媽媽在焦慮,你自己的內心也是焦慮的。所以在今天的回信裡,我們就不討論如何應對催婚的父母了,隻說說老無所依這件事吧。

你問我選擇單身會不會老無所依,我的回答是,如果養老基本靠個人的話,那當然是非常有可能的啦。但是,我也想反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結婚生子了,就一定老有所依嗎?其實也未必吧。

老人院裡目光呆滯、神情孤獨的老人,很容易被人拿來當作年輕時不結婚生子,最終老無所依的典型來用。可這本來就是扯淡的結論啊。

誰說老人院裡的老人,就是從來沒有結過婚,從來沒有生兒育女呢?如果哪位有心人去問問他們的身世,我相信每個老人都會給你講一個不同的故事。他們可能結過婚,而且不止結一次婚,可能有兒有女,甚至有孫子孫女,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生活在一起。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離婚,有人喪偶,有人的子女遠走他鄉,有人把孩子辛辛苦苦養大而孩子反過來啃老……人生的路是複雜多樣的,你怎麽能看到一個老人的表象,就隨意猜測他的一生,並把這當作說辭嚇唬別人呢?

就算是這些狀況都沒有,我們現在各種福利保障尚不完善,一個人工作了一輩子,養老還要靠自己解決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個問題不會短期內被解決。

所以,當你的孩子成家立業之時,他將要面對的是四位老人和自己的子女,誰要依賴誰,還未可知呢。

所以老無所依並不是一個人的命運,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我想,未出生的孩子若有知,發現自己還沒出生,外面就有這麽多大人,正拿著一堆責任啊、依靠啊在這個世界等著他,等著把他養大了,就要他回過頭來報這養育之恩,也會被這些大人們嚇死吧。人生已是艱難,再加上這些枷鎖,如果他有得選擇,大概會拒絕來到這個世界上吧。

我並不是反對結婚生子,也不是號召大家去奉行單身主義,我只是真的很希望,一個人如果真的下了決心結婚生子的話,那應該是因為愛自己的伴侶,愛自己的孩子,把生兒育女看作是生命的延續、愛的傳承,而不僅僅是為了給自己的未來上一個保險。否則的話,這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你看這世上的父母子女,有很多最後成為冤家,相互之間只有憎恨和冷漠。所以我一直認為,有孩子並不是有福氣,有個好孩子才是有福氣。你要想年老後有個好孩子可以依靠,那年輕的時候必定要實實在在地多付出,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也正因為這一點,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老了,身邊卻沒有子孫繞膝的話,也大可不必去羨慕別人,自怨自艾。別人的幸福,是他們用辛辛苦苦的付出換來的,那是人家應該得到的。

當我們四處遊玩、縱酒歡歌的時候,為人父母要給孩子換尿布;我們安靜讀書,一心只想努力寫作的時候,為人父母要陪著孩子做功課;我們喜歡什麽就給自己買什麽的時候,為人父母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給孩子攢奶粉錢,交學費。所以,別人付出的時候,你已經享受過了。

如果有一天看到別人擁有我們沒有的生活,也要記得,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

如果單身,就請盡情地去享受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人吧,給自己一個完整的自我;如果有家庭,就請好好地愛家人。無論是什麽樣的生活,都不是一無所得的生活。最怕的是,單身時每天抱怨太孤獨,成家了又每天抱怨不自由。這種擰巴的人生,才是一輩子都白活了呢。

03.

沒有標準的幸福

只有孤獨痛苦的底色

相親的第二十二個男人跟我說:“我們還是做朋友吧。當初是想好好處一下的,可是現在發現我還是喜歡一個人的感覺。”我覺得有點可笑。這話傻子都明白,就是沒看上我,乾嗎說得那麽冠冕堂皇,還白白浪費我兩周的時間,吃飯、看電影、聊QQ。當我覺得前方有一絲幸福的光亮的時候,它卻又消失了。

我不是難過,只是失望。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裡,我一次真正的戀愛都沒談過,想想其實有點可笑——一個正常的女孩子,學業成功,工作算穩定,長得起碼對得起觀眾,身材也高挑,周圍朋友不少,大家都很喜歡我,可是偏偏這麽多年,沒有一個能好好戀愛的人。

自己也曾想過,其實只是緣分沒到而已,或者幸福不單單是人生中的愛情,還有親情、友情等等,可是好像得不到的永遠都最珍貴,偏偏我最期盼的就是那種小小的愛情。

可是自己現在害怕了,前面的路不知道該怎麽走了。即使是相親,即使是只見了一面的人,也還是會有情感的付出,這樣一次次地失望,還有多遠才能看見幸福呢?

水木丁:你如果問我幸福與否,我的回答是:還好,雖然生活中有很多的缺憾,但是還好。因為我知道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遺憾和無奈,這不是人生的附屬品,這就是人生本身,所以我就會覺得這樣的人生也還算不錯。

比如昨天晚上,我給自己買了半斤蝦,回來煮了,喝著小酒、看著美劇把它們消滅了;比如我剛才回信這工夫,北京正在下瓢潑大雨,我就在屋子裡躥來躥去,趴在陽台上看下雨,興奮得鬼叫鬼叫的。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很美好,也很幸福。

當然,要說這幸福有多麽巨大,倒也沒有,我本來就不相信幸福是一種很巨大的東西。相反,孤獨和痛苦倒經常是巨大的,可以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長久地包圍著我們,籠罩著我們。相比之下,幸福的感覺卻總是以星星點點的形式存在,任何快樂、高興,都是稍縱即逝,感覺過後都是空虛的,就算是身在幸福之中,習慣了也會變得麻木,無法感知幸福。

所以孤獨痛苦才是人生的底色,幸福只是點綴在上面的小星星。人和人的區別在於,有的人星星多,有的人星星少;有的人學會了在孤獨中解脫,借著幸福的微光取暖,有的人則被孤獨吞沒。

在這個處處講究標準的社會裡,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可以用標準來衡量幸福:你有車有房,得一顆星;家財萬貫,得一顆星;工作順利,得一顆星;有個不錯的老公,得一顆星……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這些星,都是來自他人、外物,沒有一顆星是來自你的內心深處,沒有一顆星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得到它們都很不容易,失去卻都很容易。於是,我們擁有了這樣的“幸福”之後,甚至比擁有之前更焦慮了,開始患得患失。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中國人的愛情觀上。你雖然在來信中沒有羅列出對未來男朋友要求的條件,但是你有羅列自己的條件,於是我大概也知道,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模式。

我想起有個朋友在部落格上寫過的一件事,說她有個朋友逼問她:“你到底要找個什麽條件的?”她想了半天說:“我想找個能讓我笑的。”

然後那朋友恍然大悟地說:“哦,原來你喜歡郭德綱。”

我朋友的答案看上去很莫名其妙,卻最貼近愛情和幸福的本質。就像你相了二十二次親,介紹人肯定會說他的工作是什麽啊,是什麽職稱啊,並且也向他介紹你的家境如何啊,身高相貌如何。但是如果你和介紹人說“我要找個好玩的人,找個懂得愛的人,善良的人”,介紹人可能會覺得你不切實際,把你教育一通。

可是,人品性格,這些難道不才是我們得以愛上一個人的本質嗎?反過來說,不也才是我們能夠被人愛的本質嗎?

人們常常覺得這些都是虛的,有趣啊、能逗你開心啊、有愛的能力啊……這些都不能當飯吃。可是我不這麽認為,一個人的品性、氣質、愛好、生活態度和三觀,這些都不是精神層面上的虛妄之談,它們是除了物質以外,生活中很現實的一面。

在兩個人相濡以沫的漫長歲月裡,當大家變成老夫老妻的時候,不就是靠你哄我開心、我哄你開心一起走下去的嘛;未來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不就是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才能一起扛過去嘛;要知道,人在慢慢長大之後,沒有了救贖情結之後,誰都希望能和一個樂觀幸福的人在一起。

誰都知道和創造幸福的人在一起才有幸福可言,才可能是笑口常開的。兩個人都很無趣,都等著別人逗自己開心,最後只能是兩個人都活得無聊。

我曾經看到有的男人以標準方式來擇偶,二選一地選擇了那個所謂“適合”自己的、條件好的女孩,結婚之後又覺得人生無聊,四處搞婚外情;也曾經聽過女人憤憤不平地說,“我條件這麽好,他憑什麽不愛我”。

可是,就算你有車有房、你前途無量,這些標準都和愛情無關啊,你能讓人家和你待在一起感到幸福嗎?你會讓他笑嗎?你想尋找被愛的感覺,那你自己有愛的能力嗎?

我們時常質問生活為什麽不給我們幸福,卻常常忘記問問我們自己,你有給別人幸福的能力嗎?最重要的是,你能給自己幸福嗎?你有好好享受你的生活,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東奔西跑、向生活要這要那嗎?你能不依靠別人,自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嗎?一個人要是連自己都沒本事哄開心了,你還能指望他把誰哄開心了呢?

你問我幸福到底有多遠,如果你指的是這樣的標準化人生的標準化“幸福”的話,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你。人生無常,沒有人是預言家。不過,我記得賴聲川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人年輕的時候,總是向外看,向外去尋找。但當年紀漸漸大了,就要開始學習向內心看、向內心去尋找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