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劫”:每逢佳節倍相親?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最近一款綜藝火了,幾位女藝人和父親同處一室,卸下明星光環、親子真誠互動,平凡的點滴打動了不少人。人氣也伴隨著爭議,有媒體統計,播出的三期節目裡,一共出現23次催婚,莫不以父母沉默、子女憨笑尷尬收場。有人戲稱,這不是一檔觀察親情的綜藝,而是春節親戚問話的演習現場。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讓不少人頭疼的春節“催婚”。

每逢過年,“催婚”總能登上熱搜。拉開春節序幕的臘八當天,“催婚”一詞的微信指數熱度急速躥升4倍。當然,一些真真假假的故事開始湧現:比如,有人為求耳根清淨,主動申請春節加班,試圖避免家人問起婚否的尷尬;比如有人一想到催婚就心中惴惴、壓力山大,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的寬慰與治療……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因此,不少自媒體將“應對催婚”和“智鬥熊孩子”並列,稱之為年輕人要度過的“春劫”。

美劇《老友記》裡,莫妮卡的媽媽也催著她找個對象,盡快擺脫“母胎 solo”。可見催婚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但中國兩代人之間的差距更大,所以圍繞婚姻的分歧似乎也就更大,也讓“催婚”成為一個年年有熱度、月月有人議的話題。瓜熟蒂落、娶妻生子,“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多數父母催婚的動機其實很樸素。事業為先、平等為要,“婚姻不是用來將就的”,反對催婚的子女想法其實也並不複雜。

各有想法的兩代人,共同面對著年輕人越來越晚婚的現實。我們身邊或許都有幾個大學一畢業就喜結良緣的朋友,但總體看,這些年來社會的初婚年齡正在變得越來越晚。一份統計顯示,2017年江蘇人第一次踏入婚姻殿堂的平均年齡為34.2歲。在一些20歲出頭就抱上孩子的父母看來,這個婚,就得催啊!

預期壽命越來越長、受教育時間越來越久,今天的年輕人比父輩擁有更長的“青春期”,以致很多二三十歲的人也習慣了說“我還是個寶寶”。相比於上一輩人,我們擁有更加多元的價值觀、更加豐富的娛樂方式和更加開放的生活態度。“到底是美劇不好看,還是遊戲不好玩,讓你一定要去戀愛結婚呢?”,類似的調侃,點出了不少“單身貴族”珍視的生活價值。

還有一些人的單身和未婚,實則有著自己的苦衷。狹窄的社交圈、不同的擇偶觀,讓人難以輕啟心扉;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讓人無暇暢享風花雪月;有限的收入、月光的消費,讓不少人在婚姻與麵包之間只能先照顧後者……為什麽還未婚?一千個單身男女或許有一千個理由。

面對很高的離婚率,我們一度以為這是一個對婚姻隨便的時代,但同時更能看到更多人選擇“不湊活”、“對得起自己”,我們或許是有史以來對待婚戀最審慎的一代人。或者說,一種家庭的審慎,變成個體的審慎。一樁婚姻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程式正義“瓦解了,傳宗接代、階層流動和重構家族勢力等“實質正義”也在消減。婚姻從傳遞集體意志、承載社群價值,變成了崇尚個體自由。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在被社會學家鮑曼稱為“液態流動”的當代社會中,戀愛與否、結婚與否、和誰結婚、何時結婚,每個人對親密關係都值得擁有自己的回答。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能夠理解父母期盼愛不等待、鮮花早開的心態,但依然相信愛不將就、清風自來的信念值得堅守。只要過得真誠、幸福、正直,任何生活方式都可以成為最好的選擇。

這個春節,如果談論婚戀會為團圓打上一層陰影,那不如大大方方向父母表明態度,或者有策略地換個輕鬆話題。團聚嘛,本來就不應總是爭吵,婚姻的起點也不該是強迫,如果還不行,那麻煩把此文出示給你的雙親。

這正是:每逢佳節倍相親,不妨真心易真心,生活本應參差態,兒孫幸福兒孫尋。

(文|楊翹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