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牛基金賺65%!20多隻基金今年回報超50%,怎麽做到的?

中國基金報 安曼

昨晚,一篇名叫“溜溜”的基金經理寫的《十年投資回顧,兼談我為什麽看4000點》刷爆基金圈。

基金君最新查詢了今年牛市中基金的業績,主投A股的基金今年平均已賺20%以上,儘管比創業板指數漲幅低了很多,但相比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很接近。

其中一批牛基把握住市場熱點,並且保持較高股票倉位,截至3月12日,20多隻公募基金已經大賺50%以上,其中最高漲幅約65%。

這隻基金賺了65%

雖然創業板今天創下5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但是此前卻是一路高歌猛進。截止到3月12日,上證綜指上漲22.71%,深證綜指上漲35.93%,創業板的漲幅最大,上漲41.81%。

以創業板41.81%的漲幅為參考,共有137隻偏股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跑贏該漲幅,其中有25隻漲幅超過50%。

銀華基金和前海開源基金在其中表現非常搶眼。銀華內需精選以64.87%的漲幅暫時領先。

這隻基金是一隻交易所上市產品,年初時最低價格只有1.075元,到了前幾天最高暴漲到1.9元以上,價格階段最高漲幅近80%,比淨值漲幅還高。

銀華內需精選基金經理劉輝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習慣的投資周期是1到3年,一般不參與短期貨易,個股漲幅大小不是我投資決策中的關注點。今年的核心方向是‘農業大年,科技元年’,我們今年會堅持在農業、科技產業鏈中進行投資,當然也會在適當時機增配消費股作為基礎配置。”

這隻基金所重點投資的農業、科技板塊都是春節以來輪番大漲的行業。

今天農業股大跌之後,該基金重倉的還有2隻股票今年以來暴漲200%以上,另有一批賺了100%,或60%到82%的股票。

這些主動偏股基金也賺了50%以上

截止到3月12日,混合型基金的表現最為優異,共有16隻基金漲幅超過50%。

國泰融安多策略、工銀瑞信主題策略、金鷹主題優勢,前海開源國家比較優勢、前海開源恆遠、工銀瑞信中小盤成長這幾隻基金賺了55%到57%之間,業績僅次於銀華內需。

國泰融安多策略、金鷹主題優勢、工銀瑞信主題策略和工銀瑞信中小盤成長都重倉了多隻豬肉或農業股,這些核心重倉股今年以來少則暴漲100%,多則暴漲200%甚至300%左右,帶動基金業績領先。

在賺50%以上的基金中,前海開源旗下的6隻基金進入榜單。

從2018年四季報來看,前海開源旗下的基金中前十大重倉股中以券商股為首。

而在在這一輪估值修複過程中,券商顯然充當了“排頭兵”。

除了重倉券商板塊(非銀金融),從2018年四季報來看,前海開源旗下基金加倉主要集中在非銀金融、黃金、農業、電子、計算機、通信及國防軍工這七大行業(申萬一級行業分類)。

2018年10月18日,上證指數創當年內新低,收盤2486點,跌至2500點下方,據Wind數據,這7大行業自2018年10月19日至2019年3月12日平均漲幅超28%,四季度提前加倉的前海開源旗下基金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主動股票型基金中,今年以來也有一批產品業績增長超過50%,包括了銀華農業產業和前海開源再融資主題精選。

銀華農業產業股票基金重點投資於農業產業中具有長期穩定成長性的上市公司,從2018年四季度披露的報告中可以看出,該隻基金同樣重點布局了農林牧漁、食品飲料兩個板塊。截止3月12日,農林牧漁板塊和食品飲料板塊各上漲57.30%和24.76%。

前海開源再融資主題精選本主要持有符合再融資主題、成長性和估值匹配、業績增長確定性高的個股。2018年10月,市場低迷,前海開源基金率先喊出“棋局明朗,全面加倉”,並在去年四季度頂住市場壓力,成功實現左側建倉。

IT和人工智能指數基金暴漲50%

指數型基金中,被動型基金的表現優於增強指數型基金,共有7隻基金漲幅超過50%。其中,以中證500為基金標的的基金幾乎包攬了指數基金漲幅前十名的榜單。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A股市場的核心中盤指數和金融期貨市場上僅有的中盤標的,中證500覆蓋滬深兩市500家成長藍籌公司,成分股近半數為民營企業,佔指數權重44%;主要覆蓋醫藥生物、化工、計算機和電子等行業,多為新經濟行業,行業分布齊全,覆蓋面廣,權重分散,成長屬性突出。

南方基金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孫偉在南方基金的春季投資策略會上曾表示,開年以來,支持民企的政策空前多樣和密集。隨著多項利好民企發展的政策落地,中證500有望長期受益。在此背景下,複製效果上具有明顯優勢的ETF將會是投資者參與其中的較好選擇。

展望2019年走勢,孫偉認為,雖然受世界經濟周期趨於下行等負面因素影響,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全面降準信號已出,並購重組政策逐漸放鬆,科創板推出在即,中小市值企業或將釋放較大成長彈性,中證500或有望迎來春天。

附:《十年投資回顧,兼談我為什麽看4000點

牛市來了,機構投資者的拜訪也多了。最近總被問:“你的投資風格到底是怎麽樣的?”我想了想,我還真沒啥風格。這也許是我行銷中的一個硬傷吧。於是整理了一下自己投資歷史中的風格變遷,不知不覺,寫了3000多字,可見苦難有多深重。本文是我投資生涯的流水账,隻對4000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不過未必是你想要的答案哦!

到今年三月十八日,我做基金經理就十一年了。

說起來,年頭長也未必就算什麽可炫耀的資本,就像《射雕》裡黃蓉說的,“一把年紀活在了狗身上。”我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投資者,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笨拙而遲鈍的。但是,如同大多數平凡的人一樣,即使生活一再論證了自己傻逼的本質,還不是一樣要繼續傻逼地活下去。今天,我就叨叨自己過去十一年磕磕跘跘的投資經歷吧。

2008年3月,我投資生涯的起點,正是一輪夢幻般牛市的終點。彼時市場已有不小的下跌,但超級牛市遺留下的投資風格依然大行其道,市場上基本是自下而上的選股模式,鮮有自上而下的宏觀配置套路。

而此時入行的我,卻被當時那幾個在金融風暴中大賺特賺的宏觀對衝基金吸引,立志要利用自己的經濟學功底,學習自上而下的宏觀配置模式,走出自己的風格。

所謂宏觀配置,研究的重點主要是經濟周期、產業趨勢與政策、貨幣流動性、經濟政策等。這些東西在書上看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要知道,經濟學是一個研究人的學科,而不同的人在信息深度、學術水準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你認為應當實施的經濟政策,憑什麽官員們就一定會實施?即便政策大方向確立了,不同部委會不會有不同的思路和行為模式?會不會相互掣肘?

所以做政策分析的宏觀策略一貫被打臉。今年年初,某司策略在眾人的嘲笑聲中為自己去年的策略辯白了一句:“這讓大家知道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在年初有怎樣的憧憬,在年底又有怎樣的失落。”這句話說得很漂亮,一下就把鍋甩給了那些手握重權又不懂經濟學的SB。

但是,這段話也充分說明了,首席策略師依然沒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大券商的首席當然不是普通人,但終究不過是一根金融屌絲,打你還用挑日子嗎?如同當年的我一樣,忽略了學術知識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巨大差異,不挨打才見鬼了。

我說到他並不是鄙視他,因為我曾經錯得更多。我只是覺得,他和很多市場上拿著高薪的策略分析師一樣,與現實世界還隔了很遠。當然,有些人也可能永遠都無法成熟,無法理解現實世界的運行方式。順便說一句,這樣的人還挺多。

2008年的我,剛開始因為看空而順風順水。到了4月底,市場臨近3000點,飽受次貸危機肆虐的美國也早開始了政策放鬆,我分析了各種跡象後,覺得國內的政策也必須要轉向了,否則會有經濟失速的風險。恰巧,一位高官視察了市場後,發表了一句著名的喊話,市場應聲暴漲。我更覺得自己頗有遠見。沒想到,僅僅過了三天,央行大幅提高存準1個點,證監會放行大盤股IPO。神仙打架,韭菜遭殃,市場再度暴跌,一路向2000點殺去。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經濟瞬間失速,手忙腳亂中,四兆大殺器祭出,並鑄就了此後經濟政策研究中的一個繞不開的前緣。

政策的對或錯,其實已經沒必要分辨了。反正我是輸了。而我也終於認識到,把握政策其實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廟堂之上也未必真懂經濟,理性人分析不如打聽消息。所以在A股市場裡,你一定要乖,要聽爸爸的話,而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爸爸到底想怎麽做、會怎麽做。

被過於偏激的宏觀配置打臉後,我的操作開始向指數化龜縮。從海外的經驗來看,主動型基金並不會比指數基金表現得更好,那麽我先向指數靠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行業比較、龍頭篩選、配置優化,也許是一種出路吧?

可是,這一次的轉變的效果更糟。因為指數有代表大盤的滬深300指數,也有代表小盤的中證500指數,選擇誰來做對標,差異可大了去了。

2009年,正是小盤股超越大盤股的起點,這一種風格差異延續了整整兩年。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大放異彩,勾兌、抱團、鎖倉、坐莊成了最好的投資模式。而不善於與人交往的我,守在價值股裡,業績一年不如一年。

苦悶之餘,倔強的我並沒有放棄節操去追逐高估值的收據,而是想從宏觀配置轉向重點行業配置。我覺得,宏觀太複雜,微觀太混亂,也許中觀的行業角度能更好的實現專業研究與實際操作的結合。於是在2010年底,我看中了黃金。

2011年,我以極大的行業偏離度配置了黃金股。這一年,黃金如我所願地從1300美元上漲到了1900美元。然而,讓人哭笑不得的是,A股市場裡的黃金股卻始終沒有跑出超額收益,全年跌幅和上證指數相差無幾。但這一年由於小盤股暴跌,我終於尷尬地以下跌21%的業績進入了行業排名前1/4。

這一並不算成功的經歷給了我一個錯誤的指引,2012年底,當我試圖要重新用重倉行業的策略來改變命運時,我選中了風雨飄搖中的白酒。

當時的白酒已經在塑化劑和反腐的雙重打擊下暴跌了一輪。而我卻覺得那些優秀的產品,並不會因為個別劣質產品,或是某個特定群體一時的限制消費,而改變價值。更何況,這種運動式的消費限制終將過去,現在正是長期配置的好時機。

回過頭來看,我的判斷並沒有錯,只是早了整整一年。在這痛苦的一年裡,我職業生涯裡第二次接到基民打來的電話(第一個是交易密碼忘了,叫我給她查密碼),一個憤怒的基民痛罵我:“誰都知道白酒不行,你買這麽多幹嘛?”這一年,心力交瘁的我愁苦生疾,再也沒有勇氣繼續我的投資生涯。

然而,就在我萌生退意的時候,2013年下半年,我司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因故離職。我不想在這個時候給領導再添麻煩,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堅持下去。但是,堅持做下去可以,難道還要走過去的老路嗎?如果轉型自下而上,不擅長勾兌的我又能做好嗎?

絕地之中,我最終選擇了行為金融學(看圖就說看圖,別美化自己!)的助力。漸漸的,我融合出一套結合了量化、技術分析、基本面篩選、分散組合的套路,建立了一種既有趨勢,也有選股的混合型投資策略。2014年到2016年,我終於靠著這一策略連續三年進入了市場的前1/3。

就在我頭腦發熱,自以為終於掌握了從股市ATM裡提款的密碼之時,2017年再度給了我一盆冷水。這一年,累積多年的大小盤風格強勁反轉。全年在指數上漲的同時,近八成的股票下跌。我的分散策略完全沒法對衝風險,而看空大勢又讓我一次次錯失追高大盤股的機會,最終只能黯然敗落,也再次驗證了:沒有一種策略是永遠適合這個市場的。

經歷了這次慘烈的滑鐵盧後,我問自己:“五年前我可以推翻自己的一切模式,重新建立新的方法,現在的我就不可以了嗎?”於是在2018年,我再度轉向宏觀配置思路,這一次,與當年剛剛開始學習投資時,已過去了整整十年。

雖然方法沒有什麽太多改進,但十年歷經的滄桑卻讓我成熟了不少。對於爸爸們想怎樣、會怎樣的哲學問題,似乎也更接近真實世界了些。這一年,我職業生涯中第三次大幅度集中配置於特定行業,這一次,看空大勢的我選擇了高防禦的銀行板塊。上半年,這一選擇嚴重落後於市場,但我依然在一片質疑中扛了下來。三季度,我的判斷終於驗證,銀行股巨大的超額收益一下子扭轉了的業績。

2018年10月,市場跌破2500點。此時的我決定全面轉向多頭。我在各種質疑聲中,把銀行股全部換成了券商、醫藥、基建等幾個板塊(以上操作已在基金年報中披露),雖然醫藥股正巧趕上了醫保集中採購的黑天鵝,為2018年留下了一些遺憾,但操作風格的轉換已經全面展開。

豬年伊始,市場狂奔走牛,我也不斷加速推進操作模式的轉換,又重拾起趨勢加選股的混合策略。但在兩個月瘋狂的搶錢行情後,我卻在賺錢的喜悅中愈發焦慮不安。會不會有調整?到底什麽時候減倉?改變策略的時機對嗎?對坐過山車的恐懼在牛市初期支配著我的神經,忍不住就想要賣票跑路。為了避免犯錯誤,我決定多出去看看,少在公司裡做交易。

前段時間在成都調研,抽空去了文殊院,正好看到一扇牌匾上寫著:“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不生”,頗有些感觸。執著於業績與收益時,常被市場的情緒裹挾,怎麽可能做出智慧的投資決策?跳脫於市場噪音的覺醒才是智慧的來源,而這種覺醒則是產生於不執著於勝負的自在之心啊!

投資十一年,愚鈍如我,從來沒有融入主流、享受高光的時刻。但是,我感謝過去笨拙的自己,孤獨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沒有與人合謀過,也沒有做過昧著良心的事。做對做錯其實有什麽關係?只要能知足常樂、無愧於心,不就足夠了嗎?未來的日子裡,我的投資模式可能還會有不斷的演進,還是會沒有固定的風格,但生生之中,依然希望自己能夠不忘不生。

或許,賈伯斯的那句話,於我而言,應該改成Stay content, stay foolish。

好了,最後來說說我為啥去年底就看4000點。這個嘛,是我多年和賣方小夥伴們打交道的心得:用嘴下注的人,說錯了不用負責任,說對了可以吹一輩子,既然如此,幹嘛不吹得大一點?

基金報讀者都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