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生告訴你手術很成功,但卻白做了!只因差一步……

隨著關節手術技術的提高,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其目的是解除患者影響其膝關節的疼痛和功能障礙,使膝關節恢復正常功能,提高生活品質。然而大多數患者術後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患者的手術雖然很成功,但術後的肢體功能仍有欠缺,有些患者還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後悔當初選擇手術的情況。

文章來源:康復錄

作者:醫路向前大龍

患者劉大爺,70歲,反覆左膝關節疼痛多年,上下樓梯明顯,未予重視,未行系統治療,左膝關節疼痛逐步加重,左膝關節內翻畸形,行走約100米出現疼痛加重需休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自理困難。在醫生的建議及子女勸說下大爺做了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住院觀察3天,傷口無感染癒合良好,拔除引流管後順利出院。

出院醫生宣教:定期換藥,防止感染,回家多活動,防止血栓,定期來醫院複查。出院時大夫發給劉大爺一本康復訓練手冊,裡邊有訓練內容。

然而家屬和劉大爺在出院後卻都沒有重視鍛煉這個事兒,以為手術做完後就沒事了,老百姓還有「傷筋動骨一百天」的傳統觀念,回家後就只是臥床靜養,想著「等傷口長好了,複查沒事了,在下地走路」殊不知靜養的後果就是手術白做了,錢白花了,罪白受了!

劉大爺由於「靜養」時間過長,沒有系統進行術後康復訓練,造成下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膝關節活動度受限,導致不能完成下蹲動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圖為劉大爺家的廁所,看到這一幕,不由得心生酸楚。

術後不主動進行動康復治療可能出現的後果:

肌肉廢用性肌萎縮,當骨骼癒合可以負重時才發現兩側肢體粗細不對稱,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身體,不得不延長恢復時間。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而出現關節活動障礙,甚至不能達到術前的活動角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在這裡我想說:關節置換術後一定要堅持系統的肢體功能鍛煉。由於患者多年的膝關節疼痛,已形成不良的運動習慣,患側下肢肌肉、韌帶功能減弱,與健側肢體功能差異較大。即使換了新的人工關節,也會維持原有的錯誤運動模式,這個時候就需要康復治療師有針對性的提高患側肢體能力,只有雙側下肢功能達到趨於平衡的狀態才能更好的回歸社會,回歸家庭!

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家庭自我訓練如下:

一、術後1—5天目標:消腫,止痛,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關節攣 縮、感覺減退。

1. 踝關節背伸趾屈(勾腳背,踩「油門」)練習

2. 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大腿綳勁兒5秒放鬆)練習

3. 直腿抬高練習

4. 仰臥位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

5. 大腿外展練習

6. 大腿內收肌練習

7. 大腿後側肌群靜力性收縮練習(腿繃緊,膝蓋向下壓軟球5秒放鬆)

8. 術後第二天開始床旁站立練習

註:以上訓練建議(100個/組/天/3組),站立訓練5—15分鐘2次/天,時間不易過長,防止腫脹加重,練習結束後如腫脹疼痛加劇可局部冰敷15分鐘,防止凍傷。

二、術後5-20天目標:增強肌肉力量,擴大關節活動度,恢復行走能力,預防 病發症。

1. 踝關節背伸趾屈抗阻練習

2. 直腿抬高抗阻練習

3. 俯臥位大腿後伸練習

4. 坐位勾小腿抗阻練習

5. 坐位伸膝抗阻練習

6. 大腿外展、內收抗阻練習

7. 膝關節加壓訓練(註:膝關節能主動伸直的不用練,切不可用差不多去衡 量)

8. 俯臥位膝關節屈曲訓練(註:膝關節正常活動度135°-150°,可以完全蹲下為準)

9. 站立位膝關節屈伸練習

10.站立位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11.矯正步態

註:訓練施加阻力由小到大,訓練強度因人而異,參照第一階段,站立位訓練可根據下肢腫脹情況自行控制(建議30分鐘)低強度多次數,循序漸進,兩個月內都屬最佳康復期。

骨科術後康復3月內醫保可報銷

40%手術+60%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

出院不是終點,正確的康復治療才能幫您

回歸健康生活。

關注「醫路向前巍子」和大家分享更多的疾病知識,健康人生從閱讀每一篇有溫度的科普開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