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垃圾分類從監管到處理,高科技一路“護送”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最新的垃圾分類立法考驗著上海這座國際化城市。垃圾定點分時投放可能會造成小區垃圾隨地亂扔現象,垃圾分類監督耗費的人力物力造成新的社會成本,後續垃圾處理產業化更是關係到這場運動能否進行到底的最後一道關口。如何讓垃圾分類持續實行,後續的監督管理、垃圾處理等環節構成的城市治理體系至關重要。而以精細化管理著稱的上海人更擅長的是用高科技的手段來解決垃圾分類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基本建成全程信息化監管平台

早在今年5月,上海市閔行區普樂路425弄普樂二村小區設立了滬上首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集成了身份識別、信息螢幕、端口掃描、監控攝影、移動網絡等多項功能。這套系統可通過監控裝置,實時監控垃圾投遞現場,有效識別垃圾分類的準確率,還可以紅外端口掃描,支持綠色账戶卡識別。

徐匯區田林十二村從小區的6個垃圾箱房中選了1個垃圾箱房進行改造。新改造的智能垃圾投放口只有在指定的投放時間拿著指定的智能卡刷一下,才會打開。與此同時,每張智能卡都“綁定”了一戶居民,在刷卡投放垃圾時,居民的基本信息會傳輸到居委會的後台,是誰扔的,一目了然。對於把垃圾扔在箱房外面的居民,通過後台數據也能找到。因為這樣做的住戶,其刷卡頻次會不規律,甚至一次都沒刷過,很容易識別出來。

此外,上海市還加強信息化平台建設,初步形成了垃圾分類監督管理系統,基本建成了覆蓋分類運輸、分類轉運站至末端處置的全程信息化監管平台。

減量化 資源化 無害化

“科技的發展以及嚴格執行環保標準確實讓垃圾焚燒成為可靠、安全、高效的垃圾處理方式。”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黎明資源)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華銀鋒說。填埋、堆肥、焚燒是目前垃圾處理的3種主流方式。相對於前兩者,焚燒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

每天一大早,2000噸的垃圾從城市的各個居民樓裡被裝進垃圾車,再轉運到黎明資源的卸料大廳,最後傾倒入垃圾坑。坑內一隻巨大的爪狀機械吊臂對垃圾進行混拌,使垃圾濕度更為均勻,以便能夠充分燃燒。2—3天后,巨大的機械爪將已發酵完成的“舊垃圾”投入溫度達850℃以上的焚燒爐中進行焚燒。

垃圾進入焚燒爐後,還需要經過多層工序。首先通過焚燒爐的高溫燃燒抑製二公式英的產生,燃燒後產生的高溫氣體經過減溫塔的快速冷卻防止有害物質再合成,過濾式集塵器也可進行過濾處理。經過處理的廢氣最終以近乎“無色無味”的狀態通過150米高的煙囪排出。“我們的煙囪看不到煙。”華銀鋒說,“煙氣處理達到歐盟2000的排放標準,部分指標優於歐盟2000標準。可以說一點味道也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焚燒步驟之後,垃圾的體積變成最初體積的約四十分之一,實現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乾垃圾可以焚燒處理,濕垃圾又去了哪兒呢?在位於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的一個農貿市場內,垃圾分類廂房新裝備了一台垃圾處理機。該處理機每天可以處理果蔬類濕垃圾500千克,基本實現了濕垃圾就地處理。通過倉內的微生物分解,濕垃圾會被分解成為水與少量固體殘渣,用於灌溉與施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發稿前記者收到消息,經過數年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台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該裝置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裝置,應用於城鎮、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景。據悉,相比於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濕垃圾厭氧發酵技術,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佔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濕垃圾的處理能力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