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垃圾分類支配的恐懼,日本人50年前就感受到了

文 | 庚沅

最近,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被垃圾分類支配的恐懼?

7月1日起,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上海居民扔垃圾時要嚴格分類,分別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乾垃圾”“濕垃圾”,而且扔垃圾還得定時定點。

垃圾分類真的不簡單,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還好分辨一些,乾垃圾和濕垃圾就讓人有些一頭霧水。恨不得見到一個垃圾就問它:你是什麽垃圾?

這可讓習慣了“自由式扔垃圾”的網友坐不住啦,為了處理好垃圾分類問題,方法想了一個又一個。其中一曲改編自《上海灘》的分垃圾神曲近期引發了垃圾分類全民狂歡:

紙巾,乾垃圾,不管多濕都是乾垃圾;

瓜子皮,濕垃圾,不管多乾都是濕垃圾。

豬能吃的是濕垃圾,易腐爛的,能夠粉碎的;

豬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無害,統統乾垃圾……

此曲融合了“豬分類法”和“不選A,不選B,不選C,所以選D”的排除法,真是功德無量。

笑歸笑,笑完了還得辦正事。垃圾分類首先在上海試點,隨後還將在46個重點城市推進垃圾分類的實施。所以別急著幸災樂禍,還是抓緊時間學學垃圾分類吧。

鄰國日本一直以“細致到嚴苛”的垃圾分類聞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日本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

垃圾分類的史前時代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運動,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也逐步凸顯。

1900年,日本制定了《汙物掃除法》,規定了城市行政部門應當負責垃圾處理工作,這一法案為後來的一系列垃圾處理法案開下先河。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當年的《汙物掃除法》,面對的是一個尚未完全工業化、發展程度有限的日本,只是勉力支撐。二戰後,日本致力於經濟復甦,“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現象也隨之出現,垃圾產量與經濟增量同步爆發,《汙物掃除法》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為環境惡化埋下了諸多隱患,從50年代到70年代,由於環境汙染,日本曾發生“四大公害病”——水俁病,第二水俁病,四日市哮喘和痛痛病。環境汙染與人類生活之間的矛盾於20世紀70年代達到高峰。

當時的東京是日本垃圾問題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垃圾圍城”,街頭到處飄散著工廠廢氣和汽車尾氣,“大白天裡連富士山的樣子都看不清”。

當時日本教育家高橋敷教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撰寫了《醜陋的日本人》一書,歷數了日本人亂丟垃圾、隨地小便、從不排隊等不文明行為,大肆批判日本的民族性。

這段日子,日本飽受垃圾困擾,是黑暗的史前時代。這個時代將由一把火來終結。

火焰時代

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的聖火,點燃了日本人對經濟、環境以及自身之間關係的思考,成為了日本乾淨起來的起點。

為了給外國人留下良好印象,當時的日本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衛生推廣活動。東京各個家庭都收到一本宣傳手冊,各自治團體紛紛上街進行清掃。也是在這個時候,日本街頭第一次設置了垃圾箱。

同時,日本人重新構思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針對下一代。從1962年12月開始,每個月的10號變成了“首都美化日”。1970年,認識到問題嚴重的日本國會通過了《廢棄物處理法》,明確規定生活垃圾由政府處理,工業垃圾由企業自行負責的原則。

然而這還遠遠不夠。曾經日本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只是簡單的回收填埋,對於國土面積狹小而多山的日本來說,垃圾處理能力無法跟上垃圾產量。所以,日本消滅垃圾又多了一把火——焚燒。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燒廠的數量佔到了全球的70%,全國超過1/3的城市固體廢棄物通過焚燒處理,到了1996年,全國有垃圾焚燒廠1854座。可以說垃圾焚燒為日本垃圾處理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垃圾的大量焚燒又帶來新的敵人——二噁英。

二噁英是多氯甲苯、多氯乙苯等有毒化學品的俗稱,是一級致癌物,被稱為“毒中之毒”。戴奧辛是工業化社會產生的惡果之一,曾被認為主要來源於化學藥品和殺蟲劑。

直到1976年,人們在荷蘭的焚燒爐裡發現這一物質,垃圾焚燒與二噁英汙染之間的關係才開始為人所知。7年之後,日本人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從那時開始,人們意識到二噁英不僅僅是個化學物品問題,還是個垃圾處理問題。

20世紀90年代,日本大氣中測得的二噁英水準是其他工業國家的10倍,日本被稱為“二噁英大國”。

火焰時代解決了問題,同樣也留下了問題,日本人再一次尋求改變。

循環時代

1999年,為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日本明確提出了3R原則: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生循環(Recycle)。

日本作為資源匱乏的國家,對“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深有體會。將垃圾分類,最大化地回收利用資源,既可以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同時還改善了環境,可謂一舉兩得。但是,塑料在垃圾中一直是塊難啃的骨頭,它不易降解,焚燒又容易產生有害物質,各國都想了不少辦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在日本確立了3R原則以後,塑料垃圾有了去處。廢棄塑料瓶,罐頭等,都可以作為再生資源來生產新的產品。

2010年,日本全國共收集PET塑料瓶62.8萬噸,其中接近半數在國內得到回收利用。所回收的PET廢瓶,在國內有17.2萬噸經過破碎和清洗,得到高品質再生原料,用於生產塑料膜,化纖等產品。

不僅如此,曾經作為“二噁英工廠”的垃圾焚燒廠也搖身一變,與居民相處融洽。東京23個城區內的近20座垃圾焚燒廠,全部位於東京的核心區域,與周邊的商業中心、居民區融為一體。生活垃圾經焚燒後的余熱用來供暖和發電,發電後產生的次生垃圾爐渣,可以變成建築骨料或環保磚,用來鋪路、建房。

不僅如此,垃圾焚燒廠還是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地點。焚燒廠會安排公眾參觀和學習,並借此普及環保知識。為激發孩子們對環保知識的興趣,垃圾焚燒廠還專門設置了介紹環保知識的大螢幕、科普遊戲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日本大阪的舞州垃圾焚燒工廠,修建得如宮殿一般。

在與垃圾鬥爭的過程中,日本政府推進了一系列立法和宣傳工作:

1991年,日本制定了《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

1995年,制定《容器包裝再利用法》

1998年,制定《建築再利用法》

2000年,制定《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

......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都要被教過垃圾分類的規則。有的學校還會組織去垃圾焚燒廠參觀,令環保深入人心。環保在日本開始變得像系鞋帶一樣自然。就這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愛乾淨的日本人”這個嶄新的形象才確立完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與垃圾戰鬥的歷史上,走過不少彎路,也面臨過諸多問題,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也要面對將垃圾分類從理論變成實際的過程。但相信在一段漫長的轉型期後,垃圾分類會不那麽痛苦。

中國的垃圾分類時代即將到來,走在馬路上,沒事兒我們可以多看看眼前的東西,仔細對著它想想:你是什麽垃圾?

參考資料

1. 今世報趣聞:上海人快被垃圾分類逼瘋了?——日本人是如何走出髒亂差的 ,2019年6月29日

2. 字媒體:日本人的垃圾原來都丟在這裡了,2019年1月4日

3. 張西魯:分類回收or處理技術?日本城市環境變乾淨的背後,2018年8月22日

4. 中國城市與區域實驗室:日本東京:解決垃圾焚燒的鄰避困境,2017年8月30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