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孫瓚實力強勁,劉備為何選擇離開,這個人下了大工夫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一回,發生在劉備救援陶謙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張飛和陶謙。原文如下:

當頭一員大將,乃是於禁,勒馬大叫:“何處狂徒!往那裡去!”張飛見了,更不打話,直取於禁。兩馬相交,戰到數合,玄德掣雙股劍麾兵大進,於禁敗走。張飛當前追殺,直到徐州城下。城上望見紅旗白字,大書“平原劉玄德”,陶謙急令開門。玄德入城,陶謙接著,共到府衙。禮畢,設宴相待,一壁勞軍。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玄德。

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謙曰:“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玄德離席再拜曰:“劉備雖漢朝苗裔,功微德薄,為平原相猶恐不稱職。今為大義,故來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劉備有吞並之心耶?若舉此念,皇天不佑!”謙曰:“此老夫之實情也。”再三相讓,玄德那裡肯受。糜竺進曰:“今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日,再當相讓可也。”玄德曰:“備生遺書於曹操,勸令解和。操若不從,廝殺未遲。”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血洗徐州,陶謙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隨即派劉備趕往徐州救援。在徐州城外,張飛擊敗於禁,劉備率部猛衝,最終突破曹軍的包圍圈來到徐州城內。陶謙對劉備這位漢室宗親非常欣賞,提出將徐州托付給劉備,但遭到劉備的嚴詞拒絕。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兵臨城下”, 意為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齊策二》中的“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劉備援救徐州的情節,從大背景而言是符合歷史記載的,不過諸多情節卻並非是歷史的原貌。在小說中,劉備率軍擊敗了於禁並衝破曹軍的封鎖,這一點就並非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後漢書·陶謙傳》亦載:“興平元年,曹操複擊謙,略定琅邪、東海諸縣,謙懼不免,欲走歸丹陽。”這樣也就意味著在曹操的攻勢面前,劉備根本不是對手,陶謙甚至打算遠走丹陽避禍。如果不是呂布和陳宮在兗州作亂,陶謙和劉備勢必難逃被曹操殲滅的厄運。

不過,雖然劉備未能解陶謙與水火之中,陶謙對於劉備還是非常不錯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等到了戰事結束後,陶謙更是傾盡全力推薦劉備。《三國志·先主傳》說:“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為何陶謙對劉備這位小小的平原相如此青睞呢?這與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不無關係。當時,中原各大諸侯勢力分成了兩大陣營,一方以袁紹、曹操為首,另一方則是袁術、公孫瓚和陶謙。曹操與陶謙之戰,固然與曹操父親被殺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兩大陣營數年來的征戰所致。而當曹操再度進攻徐州時,盟友袁術並沒有出兵援救,而公孫瓚也僅僅是派出了田楷和劉備前來支援。從上面引用的《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來看,這種增援部隊兵力薄弱,並不是曹操的對手,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公孫瓚已經無暇顧及陶謙,並未全力救援。

此時,陶謙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曹操,還是給予田楷和劉備一定的支持,壯大他們的力量,以便在徐州的其他戰場與曹操周旋。從歷史的進程來看,陶謙選擇了後者,確切地說是選擇了劉備,他給了劉備四千名丹陽兵,這支軍隊來自陶謙的故鄉,是陶謙的精銳。作為陶謙而言,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良苦用心能被劉備理解,從而盡心盡力為自己效命。

陶謙的這一招果然奏效。劉備投桃報李,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這也意味著劉備正式脫離同窗公孫瓚,投身於陶謙旗下。而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的目的更為高明,既讓劉備從此成為封疆大吏,同時又不讓他離開徐州,繼續為自己效力。

對於劉備而言,脫離公孫瓚無疑是非常冒險的,因為無論從實力還是地盤,公孫瓚都要遠遠強於陶謙。但巨大的政治野心促使劉備作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劉備的這次冒險顯然是成功的。他不僅因此成為封疆大吏,不久後還得到了徐州,終於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