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袁紹和公孫瓚,哪一個才是劉備的真愛?

劉備和袁紹淵源極深。劉備從起家、發展,直至轉戰荊州,都離不開袁紹的幫助和支持。可以說,袁紹是劉備前半生最大的貴人。

一、在洛陽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載:“靈帝末,(劉)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在漢靈帝末期的中平五年(188年)至中平六年(189年)左右,劉備是在京師洛陽活動。

劉備在洛陽做什麽呢?劉備這一時期出任的官職,先是下密縣丞,繼而高唐縣尉、高唐縣令。從他的官職在短期內頻繁變動來看,他在洛陽活動的目的是跑官要官。以劉備當時的地位和人脈,他能找到的當權人物,一是他的授業老師——尚書盧植,二是他當兵時所在部隊的長官——騎都尉毌丘毅。毌丘毅史傳無名,生平不詳,他是否願意、是否能夠幫劉備說上話,很有疑問。

因此,劉備走的門路,應該主要是盧植。

兩漢魏晉時期社會極重視師生關係,師生之間往往有緊密而複雜的政治利益關係。東漢末年的黨人集團中就有很多成員是以師生關係為紐帶相互聯繫起來的。在桓帝和靈帝實行的“黨錮”政策中,禁錮的範圍就包括了與被禁錮者具有師生關係的人,可見在當時人們的觀念裡,師生關係一般也被視為政治聯盟關係。

雖然劉備年輕時“不甚樂讀書”,是班級裡的學渣,很難得到儒學大師盧植的青睞,但學生在落魄潦倒之際找上門來,作為老師也不能袖手旁觀。

而且,盧植時任尚書,銓選官員正是尚書台的職權所在。縣尉、縣令雖然只是基層官員,但像高唐縣這樣的大縣,其縣令秩祿也有千石,級別不算低,而且縣尉、縣令都是朝廷命官,需要經過尚書台提名考核任命。以盧植的職位和聲望,要推薦一個縣尉、縣令的人選,應該並非難事。劉備跑官要官找到盧植,可以說是一條既方便又可行的門路。

但是,東漢末年吏治敗壞,賣官鬻爵成風。對同一職位,劉備肯定面臨著眾多競爭對手,而以劉備當時的家庭條件,他能出得起的價錢不多,沒有太大的競爭力。所以,劉備光找盧植一個人,還是不夠保險。他還得多找幾個靠山,才能穩妥地確保取得理想中的職位。劉備順著盧植的人脈關係所能找到的靠山,大概是袁紹。

盧植出自范陽盧氏(這個家族在另一個系列:墓志銘當中多有提及),與同為頂級世家大族的汝南袁氏關係密切,盧植的老師馬融是袁紹的叔叔袁隗的嶽父。盧植為了確保自己的學生能獲得新的職位,找個機會將劉備推薦給袁紹,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時的袁紹正在謀劃誅滅宦官,到處收羅人才,像劉備這樣有宗室背景,又上戰場打過仗,具有一定軍事指揮經驗的人才,正是袁紹積極結納籠絡的對象。並且,劉備的要求不高,他要的不過是個縣令之類的職位,這對袁紹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在劉備如願以償獲任高唐縣令後,他就成了袁紹集團中的一員,聽命於袁紹,為袁紹效力。此時袁紹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鏟除宦官勢力,像劉備這樣的可用之才正是發揮作用的時候。所以袁紹沒有讓劉備立即赴任,而是留在洛陽聽命。後來袁紹發動政變殺蹇碩、董重,又放火燒宮門屠殺宦官,這些行動中很可能都有劉備的身影。

二、討伐董卓

然而,局勢的發展超出了袁紹的計劃。當初袁紹召集董卓、丁原、王匡等州郡兵馬到洛陽,是因為袁紹自信這些部隊都會聽命於他,包括董卓。

《三國志·董卓傳》載:“並州刺史段熲薦(董)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掾。”

按此,董卓曾在袁紹的叔叔袁隗的司徒府裡擔任府掾,算起來也是袁氏的門生故吏,所以,袁紹雖然也知道董卓是個桀驁不馴、難以駕馭的悍將,但在他看來,身為袁隗故吏的董卓尚無膽量公開與袁氏為敵。

沒想到,董卓完全不按牌理出牌,而且他的運氣奇好,因緣際會將皇帝控制在手裡,掌握了主動權。當時袁紹的父親袁逢已經亡故,汝南袁氏的家族領袖是袁隗,袁隗選擇了與董卓合作,支持董卓廢帝,但年輕氣盛的袁紹忍不下這口氣,他決定離開董卓佔據上風的洛陽,到關東組織兵力卷土重來。

袁紹將自己在洛陽的親信分為三股。第一股由他親自帶領,去冀州聯繫冀州牧韓馥。第二股由袁術帶領,去荊州聯繫南陽太守張谘。第三股由曹操帶領,回曹操的老家沛國組織起兵,並聯繫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載,劉備“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

在曹操回沛國起兵時所帶的人員當中,就有劉備。劉備敢於放棄他剛剛到手的高唐縣令一職,跟隨袁紹、曹操走上一條反抗朝廷的險途,這一方面是劉備身上濃厚的江湖豪俠作風使然,另一方面袁紹肯定也許下事成之後的高官厚祿,足以令劉備心動。此時的劉備,雖然政治地位還不太高,在政治舞台上並不顯眼,但他已被袁紹視為可以高度信賴、有資格參與密謀大事的心腹,是袁紹集團的骨乾成員之一了。

劉備跟隨曹操回到沛國譙縣起兵,在討伐董卓時,劉備當然是在曹操的部隊裡。《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一節,描寫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劉備是在公孫瓚的部隊裡,而且袁紹、曹操都不認識劉備,那是搞錯了時間節點,並且沒搞清楚劉備和袁紹、曹操的關係。

《三國志·先主傳》載:“天下大亂,(劉)備亦起軍從討董卓。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由此處記載亦可見,劉備是起兵後跟隨曹操一起討伐董卓,被董卓軍打敗後,才投奔公孫瓚的。而且,公孫瓚不是一開始就參與討伐董卓,他是在後來袁紹、韓馥企圖立劉虞為帝時,為方便出兵攻打冀州,才“以討卓為名”率兵進入冀州。所以,在討伐董卓時,劉備不可能是在公孫瓚的部隊裡。《三國演義》的作者沒有認真考證當時的政治形勢和人物關係,因而出現了諸多明顯的錯誤。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袁紹和曹操產生了分歧。因袁紹等人支持的漢少帝劉辯被董卓鴆殺,袁紹認為當務之急是另立新君,因而汲汲於尋找新的皇帝人選,但他選中的劉虞不願當皇帝,又因此引發與公孫瓚的矛盾,使袁紹無暇西顧。而其他諸侯也是各懷心思,不願與董卓軍正面交戰。只有曹操不甘心無功而返,孤軍追擊董卓,在滎陽被董軍大將徐榮打敗,敗得很慘,曹操自己中箭負傷,馬也死了,全靠曹洪拚死保護著,才撿回一條命。

曹操如此狼狽,劉備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慘敗至此,劉備感覺對不起曹操,更對不起袁紹,他無顏再與袁紹、曹操相見,於是逃回幽州老家,投奔已經發達起來的老同學公孫瓚。

三、公孫瓚

劉備曾與公孫瓚共同拜盧植為師,跟隨盧植學習儒家經傳。公孫瓚學習成績如何,史無記載,但從他早年侍奉賞識自己的涿郡太守忠心耿耿的事跡來看,他也是一個很講江湖義氣的遊俠式人物,和劉備的行事風格十分接近,所以公孫瓚和劉備應該自同學時代起一直關係不錯。

此時的公孫瓚雖然出兵冀州,但是以討伐董卓為名,名義上仍奉袁紹為盟主。劉備離開曹操投奔公孫瓚,雖然是未經袁紹同意的擅自行動,但也沒有背叛袁紹。

然而此時的政局發展瞬息萬變。公孫瓚出兵冀州,造成的結果竟是袁紹取代韓馥掌管冀州。本來袁紹意圖立劉虞為皇帝,就已經讓極力排擠劉虞的公孫瓚非常不滿了,現在袁紹趁火打劫,虎口奪食,在公孫瓚志在必得冀州的時候奪取冀州的統治權,更是進一步激怒公孫瓚。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袁紹初掌冀州,自忖還不能與公孫瓚的幽州突騎兵正面為敵,於是他請出在幽州涿郡老家隱居的盧植為軍師,目的很明顯,就是利用盧植與公孫瓚的師生關係,居中調解他與公孫瓚的衝突。當時社會極重視師生關係,而且從公孫瓚早年侍奉太守的情況來看,公孫瓚確實十分尊師敬長,所以他縱使內心很不情願,也不得不賣給盧植面子,暫時與袁紹和解。

袁紹剛緩過一口氣沒多久,很不幸,盧植病死了。這一下沒有人再能阻止公孫瓚,他屯兵磐河,準備向冀州的政治中心魏郡鄴城發動總攻。這樣一來,劉備的地位就很尷尬了。一邊是老長官,一邊是現任長官、老同學,劉備不論幫哪一邊都很為難。

公孫瓚是很講義氣的人,他知道劉備和袁紹的關係,也理解劉備的難處,因此他沒有安排劉備到前線與袁紹作戰,而是讓劉備擔任別部司馬,率領一支相對獨立的部隊,南下經營青州。不久,劉備在青州的平原國(郡)站穩了腳跟,公孫瓚先是讓他試守(代理)平原縣令,繼而又舉薦他為平原相。相即太守,是二千石的高官。劉備出任平原相,表示他已經走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台,初步具備了雄踞一方的資格與能力。

更重要的是,由於公孫瓚在磐河的界橋與袁紹一戰中失利,勢力範圍收縮回幽州,對原來經營的青州、兗州的控制力大大削弱。這使劉備有更大的實行獨立政策的空間,也加劇了劉備“身在公孫心在袁”的傾向。

平原郡位於青州西南部,是青、兗、冀三州交界之要衝。劉備在奉公孫瓚之命鎮守平原期間,從未與袁紹發生過軍事衝突,袁紹也從未出兵至平原。劉備既幫公孫瓚鎮守邊境,保住勢力範圍,又能夠維持與袁紹的良好關係,介於兩大敵對勢力之間,卻能夠做到讓兩邊都滿意,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劉備遊刃有余斡旋於各大勢力之間的高超政治手腕。

初平三年(192年),北海相孔融被青州黃巾軍打敗,向劉備求救。孔融是董卓控制的朝廷所任命,而劉備是公孫瓚任命的。所以兩人雖然同在青州,但平時素無來往。在被迫無奈的時候,孔融才不得不向劉備求援。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劉備收到孔融的求救信後很興奮,說:“孔北海乃複知天下有劉備邪?”於是出兵相救,打退了黃巾軍。劉備之所以向孔融慷慨伸出援手,一方面是他向來敬重有學問的名士,另一方面也是示好於袁紹。因為袁紹是黨人集團的領袖,而孔融也是黨人,曾因藏匿被追捕的張儉而下獄坐牢過。劉備救孔融,其實更多的是看袁紹的面子。不過,孔融並不怎麽買袁紹的账,後來還和袁譚發生衝突,被袁譚驅逐,但那是後話了,劉備在救孔融的時候不可能預見到幾年後的事情。

接下來,因曹操攻打徐州,公孫瓚派劉備和田楷出兵救援陶謙。這就給了劉備更好的獨立發展的機會。果然,陶謙以表薦劉備為豫州刺史、撥給劉備四千丹陽精兵為籌碼,換取劉備放棄平原,留守在小沛,防禦曹操。

至此,劉備完全脫離了公孫瓚的控制,成為陶謙麾下一支相對獨立的勢力。這個時候的公孫瓚,在與袁紹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已是強弩之末,只能困守易京,坐待覆亡。劉備已經不需要顧及公孫瓚這個老同學會不會有遭到背叛的感覺了。

劉備需要考慮的是袁紹的感覺。在劉備出任豫州刺史不久,就舉薦袁紹長子袁譚為茂才。按照東漢的察舉制度,州牧或刺史推薦的茂才分量很重,因此名額也非常少。袁紹為豫州汝南郡汝陽縣人,袁譚能得到豫州刺史的舉薦,對他未來的仕宦路線十分有利。劉備的這一主動示好的動作,在袁紹心目中當然是非常得分的。可見劉備自始至終都一直重視和袁紹保持良好的關係。

四、徐州

劉備屯兵小沛沒多久,又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一次進階良機。徐州牧陶謙病死,徐州豪族經過商議,決定迎立劉備為新一任徐州牧。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在劉備從小沛來到徐州就任州牧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陳登等人為使者向袁紹報告:“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方今寇難縱橫,不遑釋甲,謹遣下吏奔告於執事。”袁紹答覆稱:“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袁紹如此稱讚劉備,不難看出他早就了解、熟悉劉備,而且對劉備的品格十分欣賞、評價很高,對於劉備出任徐州牧,袁紹是非常放心而且支持的。

陶謙在任的時候,實行的是聯合袁術、公孫瓚,與袁紹、曹操對抗的策略。如今州牧換成劉備,徐州形勢丕變,一夜之間成了袁紹的勢力範圍。這讓袁術非常不滿。因此劉備甫一上任,就遭到袁術大軍的攻擊。劉備出兵抵禦,卻被呂布抄了後路,徐州被奪。呂布謀殺董卓,本來對袁紹來說是有功之臣,呂布也曾一度歸順於袁紹麾下,但呂布沒有處理好和袁紹的關係,雙方失和,呂布遂離開袁紹,投靠張楊、張邈。呂布既為袁紹所不喜,袁紹當然不希望看到呂布佔據徐州。但此時袁紹正在北征公孫瓚,在河北平原上鏖戰,難以抽身南下。因此,袁紹讓劉備投奔曹操,由曹操來負責幫助劉備收復徐州。此時袁紹和曹操仍是親密的同盟關係,再加上曹操也是劉備的老長官,對劉備的才能也很欣賞,因此曹操很樂意執行袁紹的旨意。

五、劉備與曹操

但是,就在劉備借助曹操的兵力收復徐州的過程中,袁紹和曹操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隨著曹操軍事勢力的增長,他漸漸不再對袁紹俯首聽命。特別是曹操迎立漢獻帝的做法,更是觸犯了袁紹的政治大忌,使曹操徹底站到了袁紹的對立面,雙方的關係遂變得不可收拾。袁紹從漢靈帝生前就是支持“史侯”劉辯即位,反對“董侯”劉協的,在劉協被董卓立為皇帝之後,袁紹甚至還宣稱“帝非孝靈子”,意思是劉協不是漢靈帝的兒子,無權繼承皇位。

因此,袁紹絕對不可能去迎立漢獻帝,即使漢獻帝落入袁紹手中,遲早也會被廢黜。而曹操竟然背著袁紹迎立漢獻帝,並試圖以朝廷領袖自居,把自己的官職班位安排在袁紹之上。正如袁紹所說:“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挾天子以令我乎!”袁紹曾在曹操數次遇到危難時出兵相救,而曹操在羽翼豐滿之後竟然試圖反噬,這是袁紹所不能容忍的。其實換成是誰也不能忍下這口氣。

曹操與袁紹的關係變化,劉備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首先最為明顯的一點,按照袁紹的本意,曹操是幫助劉備攻打呂布,在打敗呂布之後,理應把徐州還給劉備。但曹操卻表薦劉備為豫州牧,讓親信車胄出任徐州刺史,把徐州收入囊中。又推舉劉備為左將軍,讓劉備與自己“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表面上是優禮敬重劉備,其實是曹操知道劉備仍然忠於袁紹,他必須采取措施時刻就近監視劉備,使劉備不能輕舉妄動。

劉備也很謹慎,他不惜閉門種菜,以證明自己沒有野心,打消曹操的疑慮。果然,曹操放鬆了警惕,讓劉備帶兵去攔截北上的袁術。結果,沒等到袁術。因為袁術半路上就病死了。劉備趁機讓朱靈、路招等曹軍將領返回許昌,自己則回師徐州,殺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硬生生奪回徐州。

曹操這才知道劉備仍然對袁紹忠心不改,他當然不能坐視忠於袁紹的劉備奪回徐州,乃親自東征劉備。正如名士趙戩所言,劉備雖然擅長搞政治,善於收攬人心,但“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在打仗方面,劉備遠遠不及曹操,面對曹操的大軍碾壓,劉備一戰即潰。

此時劉備所能去的地方,唯有北上青州,去投奔袁紹了。此時袁紹所任命的青州刺史,正是六年前被劉備推薦為豫州茂才的袁譚,說起來,劉備相當於袁譚的老師。像汝南袁氏這樣的世家大族,當然要以尊師重教為門風,因此袁紹、袁譚父子對劉備都十分敬重,給予了超高規格的接待。袁譚親率步騎出城迎接劉備,並派人快馬馳告袁紹,袁紹更是誇張地出鄴城二百裡相迎,仿佛他們是在迎接一位凱旋歸來的大英雄,而不是一個窮途末路的敗軍之將。

這一切都表明,劉備此前多年苦心經營與袁紹的關係,如今取得了極佳的政治效果。

六、轉戰荊州

袁紹也不是沒有識人之明,他對劉備就很了解,知道劉備並不特別擅長在正面戰場上打硬仗,但可以利用他善於經營關係、收攬人心的長處,去開辟第二戰場,牽製曹操的兵力和注意力。

恰好這時候曾被曹操收降的汝南黃巾軍劉辟、龔都等人舉兵反叛曹操,響應袁紹,並請求袁紹派兵支援。這個任務,很自然地交給了劉備,這種縱橫捭闔、折衝樽俎的工作,正是劉備的強項,而且,劉備名義上仍然是豫州牧,由他到豫州的汝南郡開展工作,可以說是名正言順、人地兩宜。

劉備與劉辟、龔都的部隊企圖偷襲許昌,但遇到了曹仁的阻擋,沒有取得什麽成效。這時袁紹展開了更為巨集大的戰略計劃,他要聯合劉表對曹操實施南北夾擊的戰略。這一任務自然又交給了劉備。因為劉備已經有了在曹操後方打遊擊戰的經驗,而且劉備與劉表同為漢朝宗室,便於拉關係、套近乎。

不過,劉表的政治野心不大,而且他不是荊州本地人,他在荊州的統治也受製於荊州的各大士族,這些地方勢力不讚成他把籌碼完全押在袁紹身上,再加上劉表本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對袁、曹之爭,劉表主要是持觀望態度。就算劉備再怎麽善於斡旋、巧舌如簧,也很難改變劉表的戰略方向。所以,袁紹交給劉備的聯絡劉表的工作任務,實際上也沒有什麽成效。儘管如此,袁紹派劉備來到荊州,仍然意義重大。袁紹的這一決策,使劉備得以避免在官渡戰場上成為俘虜或冤死鬼,為劉備提供了一條重新崛起的路線,甚至可以說是為未來的赤壁之戰打下了基礎,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所以說,袁紹才是劉備發展、壯大勢力的支持者和保護者,是劉備前半生最大的貴人。至於劉備的老同學公孫瓚,只是他臨時落腳、暫寄托付的一個借力點而已。劉備在逃命的時候,連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在他的價值觀裡面,老同學又算得了什麽呢?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於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中華書局2006年版。

羅三洋:《袁本初密碼》,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