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腸息肉拉響腸癌警報

圖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逐年增加。腸息肉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國內外大量研究認為,80%以上的大腸癌與腸息肉有直接關聯。因此,一旦檢查患有腸息肉,切不要掉以輕心,特別是年輕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電子結腸鏡是目前診斷大腸內病變最有效的方法,同時也是治療大腸息肉的最佳手段。

腸息肉與大腸癌關係不一般

大腸息肉屬癌前病變,大量的證據提示,大腸癌的形成與大腸息肉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根據息肉的特徵可分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其中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cm,不發生惡變。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cm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臨床意義最大的是家族性息肉病,惡變率為100%;二是腺瘤樣息肉,該息肉很容易惡變。結腸腺瘤是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是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cm以下,癌變率在1%-20%左右;大於2cm,其癌變率達30%-50%左右。

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cm以上,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如果不早期治療處理,往往會癌變。

混合型腺瘤: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之間。

腸鏡電灼摘除大腸息肉

腸鏡是一根長140cm,直徑只有1.0cm的軟管,沿著腸腔可以自由彎曲。「精明的電子腸鏡」可以放大6倍,從而清晰地觀察到大腸黏膜的微小變化,包括:大腸內潰瘍病灶,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大腸炎症,大腸息肉和腫瘤等,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結腸癌的發現,是大腸息肉和大腸癌最重要的診治手段。

現在,我們可用腸鏡電灼摘除大腸任何部位的息肉。術前病人需吃一天流質飲食,然後服用磷酸鈉鹽等以清潔腸道。手術時先做腸鏡檢查,當發現息肉時,醫生常用的方法有:熱活檢鉗咬除、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氬離子血漿凝固術等,活組織送病理科進行病理檢查。

對於扁平樣或絨毛狀息肉有局部癌變者,可採用腸鏡黏膜切除術(EMR)或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方法進行治療。

切除息肉可解除癌前警報

早期發現腸息肉立即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大腸息肉有30%左右多為原發,再加上結腸息肉容易複發,我們主張對患有結腸息肉的病人,進行術後定期隨訪。一般單發性息肉每兩年隨訪一次,多發性息肉每年隨訪一次。若未發現新生息肉可改為2-3年隨訪一次;若1-2年內又發現大便帶血,應懷疑腸息肉複發,儘早再次腸鏡下電切手術。老年人術後更應密切觀察,警惕腸息肉轉化為大腸癌。

改變生活方式預防腸息肉

大腸息肉具有多發惡變的傾向,從而成為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廣大市民應重視大腸癌的篩查,一旦發現腸息肉立即切除,相信未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可以大大下降。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年輕人。首先,人們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纖維的含量,例如魔芋、大豆及其製品,減少有毒有害物質與腸壁接觸的機會和時間,盡量少吃油炸、煙熏和醃製的食品。其次,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每天解大便減少便秘和腹瀉。年輕的便秘患者最好能定期洗腸,同時增加體育鍛煉,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最後,大腸癌術後患者及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腸鏡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息肉並及時處理。

專家介紹

作者:姚禮慶(教授) 李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