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A:Hello,親愛的

B:今天同事去做了腸鏡檢查,發現腸子裡有好多息肉,醫生說以後要當心……她爸爸就是直腸癌,現在她嚇得不輕,怎麼辦~~~

說到腸息肉,

讓我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個案例。

一個23歲的小姑娘,父母都因為腸癌相繼離世,她的結腸段也有密密麻麻的息肉,大的有花生米大小,小的就像芝麻粒。

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每三個月就要進行一次腸息肉的切除。

這是一種屬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果不及時將息肉清除,可能長滿整個結腸,甚至導致腸梗阻,而且經過食物的刺激,息肉癌變的可能性也極高。

腸息肉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何長出來的呢?

有什麼典型表現?

得了息肉一定會變腸癌嗎?

帶著閨蜜的「十萬個為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揭秘~~

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息肉一般都比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遊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像橋一樣。

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你可能會聽到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

√ 機械損傷和大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異物及其他因素,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最終可形成腸息肉狀突起。

√ 飲食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結、直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

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則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

√ 炎性刺激

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腸結核、非特異性直腸炎、晚期血吸蟲性腸炎等,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

√ 基因突變和遺傳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顯的家族史簡單的說,只要父母有一方攜帶突變基因,則其子女中就有一半會發生家族性息肉病。

哪些人是腸息肉高發人群?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長期攝入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年齡>50歲。

建議上述人群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常見癥狀還有便血、便秘,腹痛一般出現在中腹部或者肚臍周圍。大部分呈現為間歇性疼痛,在進食後慢慢緩解。

由於腹痛早期一般不會被重視,會加大之後的治療難度。所以,出現長期腹痛的現象,應引起重視,建議到醫院進行腸鏡檢查。


雖然,80-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

但大腸息肉本身就是大腸的一種良性腫瘤,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大腸癌發病關係不大。

腺瘤性息肉是大腸上皮的異型增生,當這種異型增生在各種危險因素的作用下逐漸發展,就發生了癌變。

而家族性結腸息肉特別危險,癌變率接近100%。

如圖所示,結腸息肉30年左右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症,3-5年後浸潤、轉移。

是否癌變,還與以下因素有關:

? 數量越多,越容易癌變

單發的腺瘤癌變率為20-30%,多發的癌變率就高達30-80%了。

? 位置與大腸癌的好發部位相符合

直腸和乙狀結腸腺瘤發病率和癌變率最高,橫結腸最低。

?年齡越大越危險

60歲以下的癌變率為10-20%;

60-69歲癌變率為15-25%;

70歲以上的癌變率為>30%;

80歲以上為>50%。

?腺瘤越大越容易癌變

≤1cm的腺瘤癌變率為1-2%;

1-2cm癌變率為10-20%;

≥2cm癌變率為30-60%。

?病理類型

管狀腺瘤最多見,癌變率最低;

絨毛腺瘤發生率低,但癌變率最高。

B:腸息肉能預防嗎?

A:戒煙戒酒、忌辛辣食物,保持樂觀情緒!


曾有一項稱為「補鈣預防結腸息肉效果」的試驗研究證明:補充鈣質有利於預防腸息肉發生或惡變。

他們發現:每日補充1200mg鈣劑持續四年,補鈣組患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降低了20%。

還有報導說,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能夠預防腺瘤性息肉,已經被美國寫進了指南。

但是,阿司匹林並不是萬能補藥,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吃的,一定要諮詢醫生。

此外,少吃低脂肪、低蛋白飲食,多吃高纖維食物;遠離燒烤、醃漬、快餐等垃圾食品。

劃重點:

息肉的治療,要聽醫生的喲~

大腸息肉切除很簡單,絕大多數只需要內鏡下切除就可以了,和做個腸鏡差不多,一般不需要開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可不是一切就完事兒了,切除後再檢出率高達86%,術後一定要系統複查!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複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複發,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複查一次。

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複發和癌變,要更加密切的複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