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道教醫學與道醫

中國古代歷來有十道九醫之傳統,學道者習醫既是幫助他人之途徑,亦是修道、識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醫學是在與中醫學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以長生成仙為最終目標,同時兼顧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顯的生命科學內容,又容納了道醫所采入的諸多傳統中醫學知識,與中國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醫」是近代對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義的醫者的概稱。早期如晉葛洪《神仙傳》中壺公、董奉,漢魏以後,如晉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楊上善、唐孫思邈、宋王懷隱、元丘處機、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或學黃老,或為道士,均引道論醫。

1

方術神仙、道教與中醫本草學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是中藥學的奠基之作。後世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本經的成書,大約在戰國至東漢。《神農本草經》載葯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這種三品分類的表述,以及將許多金丹藥類藥物列入上品葯,認為它們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書與秦漢時期方術思想的盛行密切相關。

戰國時期道家的養生學說與方法,至秦漢時期,由於秦皇漢武對於得道成仙的癡迷,神仙、服石、煉丹、房中術一時大行其道,社會上形成了一批被認為持有長生之葯或特殊法術的「方術之士」,同時也出現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於是,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現,與一般醫藥學著作並傳。如《漢書·藝文誌》「方技」部分,包括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4類,其中醫經7家216卷,經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前兩類和後兩類總數大體相埒。「方技略」稱:「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可見漢代無論學者還是官方,都把醫藥、房中、養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術。而醫家有時也直接被稱為「方士」。《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處所言「方士」即醫生。房中養生、神仙服餌與醫經、經方一樣,逐漸成為中醫學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家關於生命、精、氣、神以及養生、煉丹的理論,在歷代醫籍中多有反映。

漢代道家神仙方術的興盛,與帝王對方士的優遇密不可分。《漢書·郊祀志》載漢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詔」官職,《漢書·平帝紀》載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教授者……遣詣京師」,所言「本草」即被詔的本草官。這些人大多兼有方術和醫藥的雙重知識。一方面,他們從長期的煉丹過程中獲得有關化學與金屬冶煉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也使他們孜孜於醫藥、針灸、導引、按摩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而作為性養生的房中術,也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他們從經方中獲得藥物治療知識,從神仙著作中獲得藥物養生的知識。這些內容與當時不斷增加和豐富的醫藥學知識一起,構成了《神農本草經》基本框架。

隨著後世本草與方劑學的發展,《神農本草經》的理論體系早已被突破。但其在道家養生思想與方葯的影響下構築起來的養生保健體系,卻始終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東漢道教興起之後,道教性命雙修與服食對中醫本草學的影響愈加突出和明顯,各代本草著作或方劑著作中,往往單列「養性」、「神仙服餌」、 「辟穀」之類的部類。例如,唐代孫思邈作為道醫的代表,其著作也被後世收入《道藏》。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養性」一卷,列居處、調氣、按摩、服食、房中補益諸篇;在《千金翼方》中,列養性、辟穀、退居、補益諸卷。暫不論其理論成就,單從兩書所收100餘首服食養生方,就可看出其明顯的道家養生方術色彩。

2

道教神仙服食與中醫養生

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煉丹服食成為一時風氣。不僅僅是修道之人,從帝王貴胄,到大夫士人,都追求服食成仙。《古詩十九首》有雲:「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正是當時寫照。大體說來,魏晉隋唐時期,人們以服石為主,最常用的是「五石散」。其主要原料是鐘乳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硫磺之類。因為以礦石為主組成,故名「五石散」。五種礦石均屬溫熱之性,具有溫陽益氣助火作用,常服此葯,會全身發熱,精神狂躁,需要「寒飲、寒衣、寒食、寒臥、極寒益善」,故又名「寒食散」。該方對年邁體虛,陽氣偏衰者,用之得宜,尚有一定的助陽強體作用,但對於體健身壯者,久服此葯,必然會致重疾乃至死亡。歷史上從帝王到文人名士,因此而殞命傷身者絕非鮮見。

唐宋以後,濫用金石類藥物養生求仙的弊端被越來越多的醫家所認識,草本藥物取代金石類藥物而成為養生抗衰方的主要成分。宋元時期廣大醫家對能夠抗衰延年的藥物和方劑的研究,已經達到了很高水準。服食理論與指導思想的變化也體現於當時編纂的各種醫藥著作中,硫磺、丹砂、鍾乳、石英等金石類服食方葯被草本類的養生服食方所代替。宋太宗敕修、道醫王懷隱主持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和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官修的《聖濟總錄》都列有「神仙服食方」。主要的服食藥物有:黃精、地黃、天門冬、杏仁、松子、松葉、茯苓、胡麻、枸杞、白朮、鹿角、菊花、菟絲子、仙茅、芍藥、靈芝、澤瀉等。這些藥物,大多有補益肝腎、益氣養陰、健脾安神或溫陽填精的作用,是迄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抗衰老藥物。雖然仍冠以「神仙服餌」之名,但更多地不是為了成仙,而是著眼於保健延年了。正如《聖濟總錄》神仙服餌門所說:「神仙服餌草木,必取其柯葉堅固、形質不變,若松柏茯苓之類,其意蓋以延年益壽為本。至於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則必備四氣之和」,反映了當時服食選葯的基本思想。雖然仍不免言及烹沙鍊石、吐納清和、斬除三屍之類,但已非主流了。

元代宮廷太醫忽思慧,在撰寫《飲膳正要》時,也專列「神仙服食」一篇,其中列方35首。這些方子大多精選自歷代修鍊養生的專著,如《抱樸子》《神仙傳》《食療方》等。《飲膳正要》中有許多處方可謂歷代養生方的精華。如著名補益方瓊玉膏,最早見於宋代翰林學士洪遵的《洪氏集驗方》,名「鐵甕先生神仙秘法瓊玉膏」,顯然與道家方術有關。元許國楨《禦葯院方》所載,與洪氏書相同,可謂謹遵古法。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更列為「神仙服食」之首方。清代宮廷檔案中也對該方的配製、保存、服法、禁忌等做了詳細規定。據稱常服此方,可有填精補髓,補虛損,除百病之功用,能使發白轉黑,齒落更生。雍正常服此葯,並作為賞賜權臣的珍品。清宮中許多補益長壽方,如慈禧長春益壽丹、保元益壽丹及乾隆固本仙方等,均以瓊玉膏為組方基礎。

總之,服食方不可一概而論,在漫長的歷史探索中總結出來的一些能夠滋補身體、抗衰防老的方葯,值得進一步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