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晉語,為什麽是中國北方唯一的方言?

作者丨郭峰

中國北方人說的話都是“官話”,有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甘肅、寧夏人說的是蘭銀官話,就連大西南的雲貴川說的都是西南官話。

所謂“官話”,可以理解為國語,周朝稱“雅言”, 明清稱“官話”,1909年開始稱“國語”。山東人、四川人說的話雖然與國語有距離,但人家都是“官話”。唯獨以山西為核心的晉語區,是中國北方的唯一方言區,其他六大方言都在南方,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都在南方。

晉語的使用人口約4570萬,其中山西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中原官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陝北約有430萬。

晉語和北京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得多,古老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語言的歷史面貌和演變過程,有學者稱其為“語言的活化石”。

晉語最重要特徵是有入聲。什麽是入聲呢?國語有4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晉語還有第五個聲調——入聲,也叫“爆破音”。有了這個“爆破音”,晉語就與其他話大不相同,於是,人家都說“官話”,唯獨山西人說方言。

晉語可進一步分為八片:並州片(太原古為並州)、呂梁片、上黨片、五台片、大包片(大同—包頭)、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邯新片(邯鄲—新鄉)、志延片(志丹—延川)。

晉語為什麽能保持獨特性,成為中國北方唯一的方言呢?

首先是地型地貌造成的。我們看地圖,晉語區正好與黃土高原大體重合,它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汾渭河谷,這個地理四至圈出的正是最典型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樣的地理條件勢必造成其封閉性,外面的進不去,裡面的出不來,天長日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頭變幻大王旗,但黃土高原地區偏安一隅,濤聲依舊,“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中國北方的其它地區,我們看中國地圖,東北是全國最大的平原,河北、山東地處中國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河南和安徽、江蘇北部是黃河中下遊平原、江淮平原,關中是八百裡秦川,甘肅有連通東西的河西走廊,整個北方的大多數地區都便於信息傳遞,便於人物交通的平原地區,要保留語言的獨特性,當然難。

其次是歷史造成的。春秋戰國以前,“晉語”區生活的是“北狄”,這群人是真正的黃帝的子孫。

晉國建立後,“晉語”理所當然地成為晉國的國語,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和陝北,也都是晉國的領土範圍,這一區域保持統一性。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韓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後遷新鄭,佔有今山西省東南部和河南中部;趙都晉陽(今太原市西南)後遷邯鄲,先後佔有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陝西東北部、河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內蒙古河套地區。可見,韓、趙兩國的疆土正是今晉語區的基礎,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這樣的格局並未發生大的變化。歷代所發生的局部性變化,不僅使這種格局越來越符合今晉語區的劃分,而且使晉語各次方言區的分片,也與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吻合。

第三是文化造成的。長期而統一的行政隸屬,相近的自然環境,使晉語區在語言、文化、民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一致性,形成了比較獨特而穩定的晉文化。

關鍵一點,晉文化在歷史上沒有受到嚴重的摧殘,沒被割裂,保持了一致性。秦漢、唐宋時期,晉語區特別是雁北、陝北地區民族構成複雜,先後有數十個民族在這裡盤聚,這一地區成了民族的大熔爐,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身體裡流淌著幾十個民族的血,比如隋唐的皇族們,他們是什麽民族?他爹是漢族,他娘是鮮卑族,他奶奶又是匈奴族。這樣的人,他們的民族傾向性差,民族意識不強,不管是什麽民族打過來,他們能打就打,打不過就投降,沒有什麽大不了的,都能接受。反過來,不管是哪個民族也都能接受他們。這樣的大雜燴文化,遭到種族清洗的可能就小,人口也就保留了下來。

到了元明清三代,近800年間,晉文化區避開了蒙古人征服中原戰爭、元末農民和民族戰爭、明初成祖朱棣的奪班戰爭、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戰爭、清人入主中原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等一次次導致人口大消亡的戰爭,在中國北方能避開這麽多血腥屠戮戰爭的地方委實不多。大家打開地圖,中國北方哪個地區在近800年間避開了這麽多滅絕人口的戰爭呢?沒有,唯獨山西避開了。山西,“山河表裡”,是塊真正的福地,避開了一次次戰爭,它的文化沒有割裂,人口得以保留,歷史沒有被割斷,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一直延續至今的晉文化。

第四,晉語區的人勇武好戰。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也就是晉語區的人,本身就流淌著匈奴人、鮮卑人、黨項人的血,這些民族凶狠、野蠻、彪悍,再加上生活貧苦,人窮命賤,作戰就勇敢,他們見多了太多的戰爭,在戰爭中成長鍛煉,能征善戰。面對這樣一群人,要征服他,你就得思量思量,盤算盤算,看算得過账來不。就像歐洲的瑞士,地勢險要,全民皆兵,還特別能打仗,於是一戰、二戰中侵略者都覺得攻打瑞士不劃算,瑞士也就免於戰火。面對同樣能征善戰的黃土高原人,征服者大都采取了妥協政策,雙方各讓一步,於是晉語區的人口也就保留下來。這實際上就是“以戰求和”,這也是晉語區文化少受摧殘、沒被消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人口的遷移和流動促進了晉語區的最終形成。晉語區避開了一次次戰爭,明清之際,中國北方其他地方都“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了,唯獨山西人口過剩,於是有了“大槐樹”人口外遷,使晉語區面積不斷擴大。明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槐樹”移民,大家都知道,不需多講。

清初,清康熙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導致著名的“走西口”,大量的山西人、陝北人向內蒙遷徙,直接改變了內蒙地區的人口構成。

在人口遷移和流動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晉商的活動,據有關資料統計,近代,山西商人佔山西總人口的比例在25%以上,許多地方高達40%~50%,這些商人把晉語傳播到所到之處,擴大了晉語範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