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東漢到南朝:魏晉南北朝簡史

中國的全部領土,在很遠的古代,都是曾經有人住過的。至少我們不能證明全中國中的某一區域,在古代未曾有人到過。但是中國的華夏文化,卻應當以黃河流域為一個重要的據點。

從殷虛的大龜和大量的海貝看來,當時黃河下遊和南部的海岸既然有物資的交流,當然也有文化的傳播,到了西周以後,南方的開發更有顯著的痕跡。經過了立國南方的楚,再經過了西漢和東漢,南北的關係,越來越深,到了三國以後,長江流域更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堡壘了。

凡是一個文化高的民族,比較文化低的民族,更易於滋生傳播。華夏民族文化高,自然也就滋生快,人口密度大,因此不論東西南北,任一方向,都是華夏民族擴張的目的地。

然而中國的西北邊境,是一個世界性的大草原,永遠在不平衡、不安靜的局面下過日子。東南邊境,卻是易於扼守的丘陵地帶,並且又不處於民族遷徙激流的對衝之點。所以西北邊境總是建設了又破壞,而東南邊境則是建設一步即增進一步;因此東南邊境的文化遺產一天一天的豐富,最後便超過了黃河流域的“中原”了。

西北邊境的動亂已經成為西北開發程度落後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西北雨量的不足,農作物不能給養大量的人口,使得西北文化更為落後。

天時和人事已經使西北邊境趕不上東南,再加上東漢初年及東漢晚年兩次內部變亂,使得西北一帶,更為荒廢。在這個時候,漢族雖然自相殘害,但塞內和塞外的胡人(匈奴、東胡等蠻族),是有組織的,他們並未受到太嚴重的影響,因此胡人分布的地盤,便乘機增加起來。到了晉代初年,所謂五胡已布滿了三輔、太原、上黨、河東、北地、西河及新興郡(河套區域)諸地。原來這些蠻族和漢人雜居之時,因為他們一般文化程度較低,往往被漢族輕視,到中原不安靜之時,蠻族便起而據地稱雄,組織政權了。

北方的情形既然是這樣的,我們再看一看南方。南方的原野,本來應當只是森林和沼澤,但是在周初已經有漢南諸姬的開發,經過了楚國的開發,再經過了吳國的開發,使得長江流域,變成了繁盛之區。但漢代初年,巫峽以下,夠上一萬戶以上的都市,還只有長沙、南昌和吳縣(這些地名,為容易了解起見,用現代地名)。並且許多地方,還是利用原始的耕種方法,“火耕水耨”。再經過了西漢一朝,到了東漢時代,許多循吏勵精圖治的成績,南方的經營,便漸漸的有了頭緒了。最顯著的證據,是拿《漢書·地理志》和《續漢書·郡國志》比較一下,便可顯然的看出來。西漢西北諸郡人口比東漢密,東漢東南各郡人口比西漢密。到了東漢晚期,劉表的招納流亡,使得荊州繁榮起來,後來曹操攻擊荊州,這一部分財富又到了三吳。

《漢書》(二十四史·繁體豎排),中華書局出版

三國的變亂,已經使中原人士紛紛逃向江南,再加上了一個東晉南渡,更成了中國中古文化在南方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晉的開國,在司馬氏皇家說來,是一個政治性陰謀的成功,但就這件事的社會意義來說,卻是東漢的世家豪族,對當時壓迫者曹家政權的一個總攻擊。世族的地位雖然重行增加,東漢遺留下世族中高尚而廉潔的風氣卻被破壞無余。所以司馬氏時複興的世族,其內容和其意義並不等於東漢的世族,而是另外的一種政治形態。這種執政的世族,使得中央的政治及地方的政治同時腐敗下去,最後世族自相爭奪,在諸王長官之下起了內戰,以致人民的困苦增加了,國家的實力消耗了,士氣和人心瓦解了。邊疆以外的蠻族侵入中原,終於在中原建立了蠻族的政權。

當著這個時候,中原逃難的人民,像洪流一樣的逃到淮泗流域,更轉而逃到江南,還有的是從淮泗一帶轉入荊梁。這些流徙的人口,使得不僅江南和太湖區域得到更深的開發,並且閩粵等區域也在這個時期開始繁榮起來。

人口的流亡影響到相關的土地問題和經濟問題。在北方因為人口流亡,過去已經墾辟的土地變成荒廢。政府方面因為站在財政的觀點,開始對土地加以經營,形成了屯田制度,而皇室佔田、均田制度等,也在這個情況中發生。同時因為人口流移,戶口平均都減少了,南北兩方因為爭取稅源,又引起了大規模的兩方政府掠奪對方人口的舉動。

在人口流移的時候,從淮泗而下,集中到荊州和揚州,因此這兩股流移的人口,便成了兩種政治勢力的基本。東晉以後,許多政治上的競爭,大都脫離不了荊揚兩州的地域性的爭持。此外,流移的人建立政權之後,有了武力及經濟上的勢力,壓倒了原有的住民(其實也只是些更早的移民),因此就發生了“僑”“舊”的問題。因為“僑姓”(僑姓指東晉南渡時從北方遷到南方的世家大族)往往成為特殊的階級,他們要保持原有的籍貫,不肯歸入南方戶籍,以便享受特權,因此“僑郡”“土斷”的問題,也就隨著發生了。

南朝的政治,集中在荊揚二州,因之荊揚二州的若乾都市繁榮了,隨著這些都市而發生了貴族莊園,也都漸次的擴張起來。這許多莊園兼並了附近的土地,隨即發生了“封山佔澤”的現象。其在北方,因為蠻族國家掠奪的人口,尤其是軍人和技工,往往集中於首都,因之商業及水利也集中於首都,並且因為宗教信仰的發展,北朝的寺院經濟也特別的發達,而首都的寺院就更為加多,更為壯麗,自然影響於首都繁榮的進展也就更為迅速。

這些隨著區域的不同而發生的地方性差別,都是便於割據地方勢力的,尤其各地有各地特殊的賦稅制度及貨幣制度,使得割據的形式,更為普遍。因此,若乾的州郡及莊園成為自給自足的原始狀態。

幾個大都市,因為附近的區域較為廣大而趨向繁榮,沿海以及西北區域,因為得到國際貿易,也得到了繁榮。但長期封建狀態之下,卻使許多偏僻的地方,因孤立而荒廢,以致中央和地方,起了若乾不必要的隔閡。尤其是北魏末期的六鎮與洛陽,生活狀況、物質享受完全不同,變成了北魏覆亡的重要因素。在南朝因封建領主和皇朝之間利益始終不能一致,不論在哪一個段落之中,都未曾集中有效的力量,也就是注定了南朝限制在長江流域,而無法統一中原,光複華夏。最後統一的還是繼承北朝的隋文帝。

(本文節選自《魏晉南北朝簡史》,中華書局出版)

《魏晉南北朝簡史》

勞榦 著

裝幀:32開精裝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原稿為勞榦先生在台灣大學所講魏晉南北朝史的課堂筆記,經作者整理後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台灣地區出版,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歷史概況和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問題、兵製、文學與學術情形,做了扼要的講解。此次整理出版,還搜集增補作者的相關論文,內容更加充實。

作者簡介

勞榦先生(1907—2003),字貞一,湖南長沙人,中國兩漢史研究的開創者,為享譽海內外的歷史學家。一九五八年當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著有《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漢代政治論文集》《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等。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三國之興亡

第三章 西晉時代

第四章 東晉時代

第五章 北魏之成立與分裂

第六章 南朝之興亡

第七章 南北朝的經濟問題

第八章 南北朝之兵製

第九章 南北朝的文學與學術

附 錄

一 世系表

二 大事年表

三 論魏孝文之遷都與華化

編後記

更多推薦

點擊書影進入京東購買

《秦漢簡史》

勞榦 著

裝幀:32開精裝

定價:58.00元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