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老朝邑話中細說「關中方言」

從老朝邑話中細說關中方言

文/祁浩

說起關中方言,我有許多話要講; 關中方言屬中原官話,屬於北方官話一個重要分支,它與國語在語法結構和絕大多數字音上基本相同,它的發音較國語咬字重,聲短促,調低沉,關中方言中沒有上聲,發音不需要拐彎,所以講起來酣暢淋漓,同時有拖長音的現象,聽起來十分耳順和痛快。

國語一般用口腔和喉部發音,發音時,嘴中如同含者一顆棗,關中方言多用腹腔和胸腔發聲,發音時底氣很足,聲音像是吼出來的。尤其是用關中方言演唱的秦腔,聽起來慷慨激越,吼秦腔的說法最能說明問題。關中方言有分為東府方言和西府方言兩種。

關中方言是一種被多地群眾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講關中話的地方,不僅僅局限於關中平原,延安地區的黃龍,黃陵,洛川,宜川四縣全境以及富縣茶坊鎮李家坪村以南的地區,說的全是關中話,銅川全境,陝南的洛南,丹鳳,山陽,商州說的也是關中話,另外,河南的靈寶縣,盧氏縣也使用關中方言,山西省的運城和臨汾地區,甘肅省的天水市,慶陽,寧縣,正寧,平涼等地也使用這種方言,另外,還有寧夏的固原等地。總之,以關中平原為中心,東到河南靈寶,西至甘肅天水,北接延安,南到秦嶺北麓,大約有五千萬餘人使用這種方言。這就能解釋秦腔為什麼在甘肅和寧夏有許多戲迷和粉絲的原因。

關中方言的分布區大致與古關中範圍一致[北蕭關,南武關,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另外,這些地區,從西漢到北魏800多年中,同屬司州管轄,南北朝時期,屬後秦政權勢力範圍,北宋同為永興路所轄,元朝屬陝西行省管理。這種千百年來的地理行政的一體化和文化不斷融合,在這些地區沉澱出獨特的關中方言。

許多人認為關中方言很土氣,聽起來生冷硬倔,其實這樣的看法大錯特錯。

關中方言是一種雅言,在周秦漢唐時,曾是官方語言。今天,當我們用國語讀詩經和唐詩的時候,會覺得有的地方不押韻,但如果用關中話去讀唐詩和詩經,這些問題變會得到解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這裡斜,讀作xia,關中話常說,斜到一岸,叉斜。再舉個例子,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在這裡,色和黑分別讀做sei和hei。詩仙李白的《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著,冠蓋何輝赫。」其中陌、宅、赫須按陝西方言分別讀作mei、zei、hei,才押韻。

關中話為雅言,西周的官方語言就是關中話。文聖孔子教書授課的時候,講的就是關中話,《論語·述而第七》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車同軌,書同文,關中話自然為國語。漢唐沿襲使用。

關中方言為漢語的源頭,它是研究古漢語的寶典, 許多關中話,都可在古籍或古詩詞中找到蹤跡;今舉二十個例子進行說明;

1、去年,關中話為"年時",在唐詩中能找到同樣的意思和發音,《江神子》:「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

2、倭也,這個關中話中常用詞,在宋朝文字記載中也能找到。

3、「僚得很!」「僚」在古漢語中最早就有「好、美麗」的意思,如《詩經.陳風.月出》:「佼人僚兮」中「僚」就是「美麗」的意思。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僚,好兒也。」

4、「拿東西」叫作「撼東西」,「撼」在古漢語中就是「拿」的意思《廣雅》中解釋:「撼,動也。」後又引申為搖動、拿動等意思,如韓愈《調張籍》中「蚍蜉(pífú)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關中話至今還在用這個古詞語,把「螞蟻」叫「蚍螞蟲」.

5、關中話把「吃」和打叫「咥(dié)」,如「把那慫咥一頓」「走,咥飯走!」「咥」在古漢語中本來就是「咬、吃」意思,《易經.履》中有「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6、關中話把滾開叫僻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相如常稱疾避事」;唐 李端 《長安書事寄盧綸》詩:「趨途非要路,避事樂空林。」;《宋書·蔡興宗傳》:「時義恭 録尚書事,受遺輔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歸進習。」

7、 奘(音zàng):關中人說誰脾氣大常常說:「那個人脾氣奘得很」,這個「奘」字雅得不得了,公元前的《揚子·方言》載:「秦晉間人大謂之奘」,「奘」字後來延伸出態度不好、暴躁的意思,譬如說「你奘啥哩?你嫑奘嘛」。現在許多人把這個字寫成「藏」甚至「臟」,其實是不懂得本意的。

8、蕞(sui):關中話把「小」稱為「蕞」。蕞個子、蕞娃.... 王充《論衡》:「蕞殘滿車,不成為道。」「蕞殘」指小而殘缺的文章,《左傳》:「抑語曰:「蕞爾國」,現在一些人把這個字寫成「碎」

9、讁撧(sh ju) 音失絕。關中方言中把訓斥人叫讁撧人,如「領導把他美美讁撧了一頓」。先說這個「讁」字,《方言》:「讁(音sh) ,過也」,《小爾雅》註:(讁),責也。《詩·邶風》:「室人交徧讁我」,這句詩的意思是:家裡人都來譴責我;再看這個「撧」字:《增匯》(出書約曰:「撧(音jue),謂當面使人為難或難堪」。這樣看來,「讁撧」就是不留情面地訓斥、譴責。這樣看來,在關中話中,即使訓斥人也文雅如斯!這兩個字太古雅,今大多數人寫成「日絕」,文雅不再,粗俗劇增。

10、瞀亂(讀如mu luan):瞀,一音 mào,指眼睛昏花;另音木mù,關中方言瞀亂中讀mù。見《埤雅》:「瞀,莫卜切,音木。雀目夕昏,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之雀瞀」。瞀亂一詞關中人表示心緒煩亂,如:「你嫑嘮叨咧,我這一會心裡瞀亂得很」。這個詞原本也很文雅,《文選·宋玉》:「忼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張銑註:「嘆與相絕而不見,使中昏亂迷惑也。瞀,昏也。」;王維《宋進馬哀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亂兮重昏。」。可能是這個「瞀」字難認難寫吧,現在大多數人把這個詞寫成「目亂」或「木亂」,除音同外,毫無意境,粗俗,不妥。

11、「蓍(sh)龜」、「蓍龜陶誕(shitotn)」、「胡蓍龜」「蓍龜倒棒槌」,這幾個詞語是關中人口頭上的常用語。蓍龜(shigui):精心推測,揣摩、研究、實施等繁雜的事務的代名詞,《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史記·龜策傳》:「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關中人常說:「那是個能人,三蓍龜兩蓍龜把這給弄對了。」;蓍龜前加一個「胡」字,意思就變了,成了辦事不認真、不誠實,敷衍塞責甚至胡編亂造了,「蓍龜倒棒槌」和「胡蓍龜」意思差不多。蓍指蓍草,龜指龜甲,二者都是占卜用物。蓍草又細又長,占卜時拿在手中,倒來倒去,幾經分組,最後得出結果。而棒錘又粗又短,怎能代替蓍草,因此比喻胡來;現在許多人寫成了「日鬼倒棒槌」,文雅氣質頓無。

12、關中人把從事紅白事的樂人稱為鬼子,其實就是龜茲【音,qiuci】的俗稱。唐時,西域龜茲人善長音樂和吹拉彈唱,那是,從事紅白喜事的樂人多為龜茲人。

13、先後(xianhou):妯娌。《辭海·漢書·郊祀志上》:「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顏師古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也。

14、 脖項(bohang):脖子。《說文》:「項,頭後也。」、《史記·張丞相列傳》:「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15、叵煩(pofan):不耐煩,糾結。《說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16、垢圿(goujia):身上的汙垢(圿字同解過去都以g為聲母圿讀ga0解讀gai4)。《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垢圿塵滓也。」、集韻》標明:「垢,音苟。圿,音嘎,積垢也。」、《新修增補大藏經》:「一者頭髮長。二者爪長。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廣雅·釋言》:「圿,垢也。

17、僨(fen):指丟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響、詛咒而產生的失敗。孔子《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禮記·射義》:「賁軍之將。」鄭玄註:「賁,讀為僨,猶覆敗也。」丟人現眼叫「僨人」;不嫌羞叫「不嫌僨」;羞不羞說成「僨不僨」;太丟人了說成「僨地狠」。

18、訐人(jiuo):罵人,同觖人。《論語·陽貨》:「惡(不喜歡)徼以為知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以訐為直者。」徼,即抄襲;「不遜」即傲氣;「訐」即揭短罵人。《漢書·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訐。」顏師古註:「面相斥曰訐。音居乂反,又音居謁反。」、《現代漢語詞典》裡寫作「撅人」是缺乏依據的。

19、關中話說某人性格剛愎,倔強固執,聽不進別人意見,常說這人駤(音zhi)得很

20、表示一個人不明事理,做事不靈活,思維較愚笨,常說,這人做事很騃(音ai),乃是個騃騃。

關中方言中有許多古漢語的倒裝句,例如,甚不熱,甚不疼。鹹陽人常把不知道說成知不道,又如肉夾饃,蒜蘸面等等,許多關中話,保存著一些古漢語的句法。例如賓語前置,狀語前置等。在關中一些歷史文化悠久地方,當地的關中話有8個音調,例如在陝西老朝邑,許多發音和南方的客家語有相同之處。由此可見關中話的歷史悠久。

關中方言中有許多方言代表著中華民族先祖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例如陝西鹹陽涇陽等地,把太陽叫爺;關中東部韓城,朝邑,合陽等地,把水叫父,把井叫姐……

關中方言中至今沿用許多隋唐時期的發音,尤其是許多聲母為x的字,多用聲母h代替。例如鞋(xie),讀做hai;下(xia)雨,讀作ha雨;巷(xiang)道,讀作hang道,瞎(xia)讀作ha,例詞如ha慫,ha指揮,又如閑(xian)人讀han人……

關中話常常用,叫......把......表示被動句,例如,被狗咬了,被批評了。關中話常常這麼說,一大早,好好的叫狗把我咬了。叫那貨把我讁撧(sh ju)了一頓。

關中話中有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成分,例如天蒼蒼,野茫茫、野地裡、野男人中的""野「[音ya],為鮮卑族語言,額大額媽中的」大」為羌族語言,「噶達馬希「就是維吾爾族語。倒糟為匈奴語。撲西來海,黑嘛古洞,信嘛古洞,克裡馬查,瓷嘛二楞等等都是蒙古語。蒙古人建立元朝後,把蒙古語作為國語,作為雅言的關中話被廢除,同時,關中話中融入大量蒙古語,漢人作為三等四等人,地位底下,常被訓斥和恐嚇,於是,那些關中話的蒙古語多是貶義詞。兀達,這達,橛子(頭上髮辮)等有也是元代語言遺留。

關中話中喜歡用重疊字表意,例如;水水(汁液),管管(管子),繩繩(繩子),布布(布片),床床(小凳子)等等……

關中方言中,母音和半母音的字,前面加聲母ng(音額),例如安(ngan),我(ngo),愛(ngai)……

關中方言中,許多地方,的d和t,t和q,j和z,d和j,y和n不分,例如,豆腐讀作tou腐,毒氣讀作tu氣,河堤讀作河ti……

關中方言中舌齒音一般讀作唇音……

西安話不是標準的關中話,正如北京話不是最標準國語一樣,國語之鄉為河北灤平縣,關中話之鄉有東府和西府之分,東府以大荔【古稱同州】為主,西府以扶風為中心,唐代時,以京畿為中心,分為左馮翊[ping yi],右扶風。西安話其實是一種融合了河南話和關中話的混合體,過去,西安老閑人常愛說。俺哇怎麼了,娃們怎了怎了......而「俺"這個詞語,關中話中無。

禮失,則尋於野,近現代,由於戰亂移民等諸多因素,關中方言融入許多外來因素,在中國,有幾個地方,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傳承,至今仍保持使用著較正宗的關中話,它們為甘肅天水、慶陽地區,關中平原最東的老朝邑和韓城,鹹陽西北的旬邑,永壽等地。例如,旬邑把豬叫彘(zhi,古漢話),生火,生爐子叫救火,救爐子,喜歡使用壯語前置的古語,例,甚不熱等等。在陝西韓城,下車稱為「落」,上稱為「搠」,狼稱為「鑼」,車稱為cha……等等,下面,以老朝邑方言為例,說明關中方言是古漢語的的活化石。

在陝西老朝邑方言中,至今仍在使用大量入聲(發音短促,一發音即收,例如「爸爸」一詞的第一個爸,在朝邑方言中發言為入聲,現代漢語及多地方言中己無入聲)。

朝邑方言中,還有許多文白異讀的現象(讀書和平時說話兩種發音),這些都是傳統關中方言的傳承。

在老朝邑,許多方言為古代語言的化石,例如;迿(xun,他倆鬧迿了),僚(好),奘(脾氣大)為春秋戰國詞語,爺咧【贏了】、配【土炕】(男女交配之地,炕繁衍後代的稱頌直截了當)、牙【爺爺】、活【河,古代河專指黃河,其河道活動變化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岸(邊,例北岸,南岸為北邊,北面)為秦代語言;僻事(滾開),阿公阿家(公公婆婆),挏(dong)亂子,挏髒了的「挏」為漢代語言,年哈(過年期間),年時(去年),叉斜(chaxia),白雨(暴雨)為唐代語言;交床【小交椅】,床床【小凳子】為宋代語言;兀達【那兒】,這達【這兒】,掘子【頭上的髮辮】韃靼【表示吃驚的嘆詞】為元代古語,趿(sa)鞋,記(痣),頭勾(牲口)為明清語言……

關中話中喜歡用數字和器官表意,例如半吊子,二球,流氓。麻眼。走眼,桑眼,日眼,害紅眼,勢利眼,失手,老手,脫手,三隻手,有一手等等……

關中話中有許多約定成俗的方言,例如洋氣,洋火,洋鹼,出洋相,洋蔥,洋柿子等等。

關中話,最為一種語言的活化石,很值得我們研究。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方言和地名,塵封著歷史的記憶和民族的烙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人不再說地方方言,許多方言可能會隨著一代人的凋零而消失。

作者簡介:祁浩,原名祁宏濤,陝西朝邑人。70後,文學愛好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