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片段展現胡軍炸裂演技,幕後團隊動情講述“《音樂家》的誕生”

5月17日上映的音樂史詩《音樂家》,今日曝光 “邊疆回望”催淚片段。胡軍飾演的冼星海輾轉來到中哈邊境線上,冒著被士兵槍擊的風險,他不顧一切奔向鐵絲網,深情凝視著中國的方向……這也成為電影中最令人動容的片段之一。近日,主創團隊與觀眾分享了影片誕生的幕後故事,更是引得無數網友為之深深感動。《音樂家》自開機以來就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與認可,許多觀眾更是淚灑當場。



催淚片段動情曝光 胡軍演技爆表看哭無數觀眾

今日影片曝光的“邊疆回望”片段堪稱是影片中最催人淚下的情節之一。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因思念祖國卻不能回去,只能日複一日地站在中哈邊境線上,遠遠地眺望著祖國。作為實力派演員,胡軍用眼神傳達著思念與深情,他的眼眸中流露出希望與絕望的交織,當他抬起右手指向前方喃喃自語道:“那裡就是中國……我的家就在那邊”,在黃昏落日的映射中,一層金色的光籠罩在他的身上,仿佛是在向祖國做最後的告別……這一幕瞬間擊中萬千觀眾的內心,網友們在影評中多次提及此片段,“一想起就能哭出來”、“胡軍演技簡直炸裂”。


作為音樂史詩大片,《音樂家》並不像傳統商業大片有眾多粉絲基礎,甚至因為被扣上“主旋律”的帽子,在排片方面遭遇難題,但飽滿的故事、動人催淚的情節,使影片自上映後便受到了不少觀眾的支持,有網友評價道:“這是五月最好的國產片,哭得眼睛都腫了”、“第一次這麽深刻地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厚重”、“請一定要帶著紙巾來,不然哭得很難看”。同時也有不少粉絲成為“自來水”,多次在社交平台推薦電影,“要二刷,支持中國人自己的英雄”。



主創團隊敘說難忘時刻 揭秘《音樂家》的幕後故事

攝製組輾轉中哈俄三地拍攝,前後歷時近五年,超過兩萬人參與拍攝……這些數字無不體現出主創團隊拍攝之路的坎坷與艱辛。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曾表示,“冼星海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但這部電影的拍攝對我來說其實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以前我執導的影片比較單一,這部電影完全是國際化的、是多種文化碰撞的電影,比我之前拍過的要複雜很多。”作為首部中哈合拍片,劇組在拍攝過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語言障礙,“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雙方工作人員要想在短時間內達成默契非常不容易,但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大家都為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的友誼所感動,並以這樣的情懷克服所有障礙”,《音樂家》出品人沈健先生如是說。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影片中的社會背景,渲染出更生動的故事情節,幕後團隊絞盡腦汁攻克難題。美術指導蘆月林老師直言,“在爆炸的那場戲中,大型水塔與小的鐵道工人居住的木屋,其實在真實環境中都是不存在的,如果要構成高低錯落的、有穿透性的景別,必須由美術師設計完成然後進行搭建,在拍攝氣氛上多做一些元素,在影片中才能極致地表現出來。”製片主任姚春光先生也坦言,“延安現在都是青山綠水,再不是當年的黃土高坡了,大量的景色都是由後期特效製作完成的。”而影片中出現的特效“其實觀眾不一定能看出來,” 特效指導周戭說道:“因為影片並不是很強敘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冼星海流落阿拉木圖的故事,如何真實體現出當時的客觀環境以及他遇到的困阻,是比較重要的”。


儘管拍攝、製作過程歷經周折,但影片一經上映便收獲無數盛讚,期待這部精心製作的影片,能打動更多觀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