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音樂家》胡軍文藝氣息十足,還原冼星海傳奇一生讓人落淚

音樂沒有國度,音樂家是國家的力量。由西部暖流派導演西爾扎提·亞合浦執導的電影《音樂家》再現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傳奇經歷,而出道以來一直以硬漢形象徵服觀眾的胡軍,此次變身文藝音樂家,氣質演繹帶給觀眾別樣感動。

《音樂家》講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因戰爭原因滯留在哈薩克的冼星海身處異鄉,卻依舊心系祖國的傳奇經歷。身負祖國重任、在戰爭中與祖國失去聯繫,幾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得到作曲家拜卡達莫夫的救助,並與哈薩克人建立深厚友誼,他創作的《阿曼蓋爾達》為哈薩克人帶去了力量,在冼星海最後的時光裡,一首《黃河大合唱》更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鼓舞著祖國戰爭中的人們。

說起胡軍,我們想到的更多的是熱血硬漢形象,《天龍八部》裡頂天立地的大俠蕭峰,《開羅宣言》裡的情報專家石劍鋒,《影》裡生性驕傲的戰神楊倉……這一次的新身份賦予胡軍更多的文藝氣息,小提琴、鋼琴、指揮棒,配合一身文藝裝扮,無處不在的音樂更是烘托著胡軍的文藝范,這樣的胡軍,真的很令人期待!而胡軍也在首映中表示,“拉小提琴”這件事具有挑戰性,重拾小提琴,也希望用更專業的表演帶給觀眾好的體驗。

說起電影情節,胡軍在首映中表示,有兩個地方讓自己印象深刻:一個是當冼星海離開達娜什家,小女孩卡利亞在霧蒙蒙的街道上傷心的唱著自己教的歌謠,這種心靈上的衝擊令自己感動;另一個是冼星海在生命最後的時刻為祖國演奏歌曲,相信不論多麽遙遠,祖國一定會聽到。

我們熟知《黃河大合唱》,也更應該熟知這樣振奮人心的歌曲背後的人和故事,在慌亂的戰爭年代裡,在冼星海先生滯留國外的五年裡,那種擁抱祖國的渴望,是最為熱情的愛國之心,電影帶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時代,也讓我們重新感受音樂家的情感。在與現場觀眾的交流中,大家表示很多鏡頭給人強烈的衝擊,瞬間的總是會有瞬間的情感噴湧而來,忍不住落淚。

《音樂家》是中國與哈薩克首次合作拍攝的影片,其背後的真實故事源於哈薩克的卡利亞與中國冼星海女兒冼妮娜時隔二十年的萬裡重逢,那段基於父輩們的友誼,需要下一輩的接力,這也見證了中哈之間深厚的友誼,戰爭帶來了苦難,可是我們依舊勇敢,音樂沒有國界,音樂家有祖國。

《音樂家》用了五年的時間拍攝,參與人員達2萬人,其製作規模打破多項電影製作記錄,導演、製片人用自己的堅持表達著對音樂家冼星海的敬意,演員胡軍用專業的演技傳遞著音樂家的情感,悲歌當泣,遠望當歸。有人說國產片沒市場沒救了,其實並不然,在小編看來,那都是因為沒給優秀的國產片一個機會,即使拍得再好,一個排片就可以抹殺,而這部《音樂家》值得更多的電影院去支持,多給這樣優秀的國產片一些機會,因為我們需要記住這樣的故事,也需要重溫這樣的記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