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馮侖:“後開發時代”的活路與出路

馮 侖

萬通控股董事長

過去一年,房地產行業發生了很多變化。前一陣,我看到一組數據,全國的房地產公司,在 A 股和港股上市的,總共將近 500 家,在 2018 年,有 135 家上市房地產公司的大股東把股份賣掉,不做了。另外還有一大批房地產公司改名,甚至在主營業務當中把房地產拿掉了。

就是說,在過去一年,房地產行業的確發生了變化

房地產進入“後開發時代”

我們認為這個轉向在兩年以前就開始了。3 年前,我們就認為,從 2017 年開始,房地產要進入到「後開發時代」。

2017 年以前,叫「開發時代」。「開發時代」的房地產有三個標誌:第一,產品單一,就是住宅產品;第二,開發模式是快速拿地、建設、銷售;第三,大規模、外延式地擴張。所以「開發時代」的房地產產品單一,模式單一,競爭力主要聚焦在成本、規模、速度上,凡是在成本、規模、速度上有優勢的,基本上都能活到今天。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從 2017 年開始,因為多種因素發生變化,行業也跟著發生改變。

第一個因素,中國人均 GDP 超過了 8000 美金。根據國際經驗,人均 GDP 超過 8000 美金的時候,住房,特別是新房的供應量和需求量都開始減少,新房在房屋總供應量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大體上會降低到 20% 以下,也就是市場上賣一套新房的同時,大概要賣五到六套二手房。

第二個因素,中國人均住宅面積超過 33 平米,超過日本的人均住宅面積。這是什麽概念呢?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人均住宅面積是 1.8 平米,改革開放四十年後,雖然人口增加了一倍,但人均住宅面積增長到了 33 平米,從總量上來說,人均住房也已經滿足了需要。

第三個因素,城市的空間結構大體固定。一般來說,住宅需求量很大的時候,城市規劃不斷更新,城市交通、空間結構會不斷地變化,會隨之出現很多新的城區、新的人口聚集地。但是 2017 年以後,大部分城市的空間結構都已經固定了,外延式增長就停了。

第四個因素,制度環境發生了變化。「房住不炒」,住宅產品被定性為「以住為主,以投資和經營為輔助」,這樣一來,各地的存量住宅在增加,有的建了以後都不賣,改出租了。

第五個因素,人們的預期發生了變化。比如稅收政策的預期、遺產稅的預期、房產稅的預期、人民幣貶值和升值的預期,等等。這些預期,大部分都讓人們在買新房時變得更加慎重。

第六個因素,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 50%,按常住人口來算的城鎮化率,現在將近 60%。城鎮人口聚集的速度也在降低。去年,北京市淨減少 70 萬人,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淨增量是負的,住宅的需求當然就會減少。

因為這些因素都發生了改變,導致房地產行業進入到「後開發時代」。

大趨勢變了,房地產行業也變了

“後開發時代”的危與機

所謂「後開發時代」的房地產,有三個特點。

第一,產品多樣化,我們叫全產品線。住宅以外,我們開始進入全產品線的競爭,包括五大類: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倉儲物流、教育研發、醫療健康。五大類產品又分了若乾細節的產品。五大類產品全部都開始競爭,我們叫進入全產品線,後開發時代是全產品線競爭。而在全產品線當中,開發商要做的,是找其中具體某一類產品去做,很難再有一個公司,能把所有五大類產品做全。

第二,全價值鏈。進入「後開發時代」,不是掙開發的錢,「開發時代」,買地、開發、再賣掉,掙的是加工費。「後開發時代」,買地、經營、資產證券化、不動產金融……全價值鏈都是要價值創造的重點。

第三,全商業模式。進入「後開發時代」以後,商業模式非常豐富。「開發時代」就一種模式:買地、建房、賣房。「後開發時代」可以是建了賣,也可以是出租,也可以用金融方式來做,也可以小股開發商操盤來做,各種商業模式同時存在。

進入「後開發時代」,巨型住宅公司和中等甚至小一點的地產公司,其實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都得面臨全產品線、全價值鏈、全商業模式的競爭

「後開發時代」,大家都有機會

在「後開發時代」,我們將如何競爭,該怎樣去發展?

先看住宅。「後開發時代」住宅也是有機會的,但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中小公司的生存方法,叫「細分再細分」,中小公司在細分市場上,仍然有可能把有限的增量做得很好。在市場飽和以後細分市場的競爭中,還能存在的公司,我們做過一些研究。

舉個例子,台灣有一個老闆,我和王石第一次去見她的時候,她做女性公寓。那個時候台灣市場已經很萎縮了,台灣的人均 GDP 將近 3 萬美金,所以新房很少。我們去她的公司,問她做了多少套女性公寓?她說 40 套。這個量級,在大陸都不叫地產商。後來我們又去,她說,「我又做了一個產品,這次做的跟上次不一樣」。我們問,「多少套?」她說,「24 套」。她說,「上次做的公寓是賣給單身不獨居女性的,現在這 24 套是單身公寓,一個人住的,單身獨居公寓。單身不獨居的公寓,面積大,這個面積小一些。」她能把產品細分到這個程度。

另外一種可能,是工業化住宅,大規模地用工業化方式來做住宅,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加快速度,加快周期。萬科就是如此,它現在有三分之一的住宅用工業化住宅的方法,它能在保證速度的同時保證品質。大公司的做法,一定是工業化住宅。

工業化生產是未來可行的路

再看住宅以外的產品形態。住宅以外的產品,其未來的發展,跟我們的經驗和直覺是一樣的。隨著消費的豐富多樣,社區商業會先發展起來。圍繞社區發展起來的商業比辦公大樓更早發展,社區商業是「後開發時代」其中一個時期的重點。同時,人要創業,創業產業園區就會增長。城市住宅發達,城市CBD投資級的物業需求量也會增加,圍繞城市核心區、商務區,大型的商業設施、酒店、公寓需求也會增長。大概在人均 GDP 到兩至三萬美金的時候,這個需求的增長很快。而伴隨著互聯網經濟增長,人和人的交往模式在變化,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會更頻繁,公共空間的需求就會增加,一些社交性的公共空間,比如咖啡館、電影院,還有一些大型活動場所,都在增加。

當然,隨著收入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在增加,於是醫療健康不動產的需求量也在增加。進入「後開發時代」的這兩年,我們在房地產隻做一件事:專注於圍繞大健康,做不動產的產品。在海棠河灣邊上,我們就剛剛做完一個養老健康社區。包括健康公寓、月子中心、醫療 MALL、療愈系酒店……全都是療養大健康的。我們做了一些特定的空間產品,也就是房地產租給空間的需要者。我們的不動產產品最好的租戶之一是醫療健康,他們租期長,租金高,而且收入穩定。

此外,隨著社會進步,大學教育、公共服務的需求增加。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空間,所以對於「後開發時代」的房地產來說,經濟增長全面創造了市場機遇。各種形態的物業需求都在增長,問題只在於開發商選哪些來做。比如我們就選大健康和不動產結合,雖然我們以前做大型辦公大樓,現在我們都不做了,就做這一類,在這一類做深做透,就會在這個類別變成「後開發時代」裡領先的地產公司。

「後開發時代」,精於一途,勝過搏二兔

一切都在悄悄發生變化

「後開發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大概有這樣幾點。

第一,在全產品線、全價值鏈、全商業模式中選定自己的領域、細分市場、產品、價值創造的價值鏈重點部分,選定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要在這麽多裡頭先聚焦這件事情。我們自己也經過這樣一個篩選,我們隻做大健康相關的不動產,我們就做價值創造的存量資產和新增資產,商業模式我們拿過來,把它提升,專業化處理,租出去,最後金融化。這是第一件事情,在後開發時代要選對自己的具體領域和商業模式。

第二,算账方式要發生變化。在「開發時代」,是以每平米的銷售額來算账。在「後開發時代」的算账,一切圍繞租金回報,預算以資產的管理和資產運營為核心。算账方法有很大改變。怎麽算租金回報?就要研究行為、研究行業規律。

總體來講,怎麽樣的租金回報才算高?概括而言,「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活人不如死人」。比如去一個購物中心,大家都站著溜達不付錢,即使他不買東西,購物中心也得給他開冷氣機,偶爾還得提供飲水。如果這個人坐下,不管是吃飯、理發,還是看電影,都得給錢,所以說「站著不如坐著」,只要這個人一坐下,就可以收錢。「坐著不如躺著」如果能讓人躺下,收錢會更多,醫院、SPA、瘦身這收錢更高。「活人不如死人」,躺下是活人,但你到太平間、殯儀館告別廳去看看,一小時收多少錢?一年 365 天每天都需要,全國一年火化 400 萬具屍體,那一個小房間得收多少錢。

所以,要以租金回報為核心,就得了解產生租金的規律,然後找到對的租客,匹配合理的周期。這樣的話,租客、租金、租期、出租率都對,資金回報就不會差。

投資模式要更新

第三,投資模式要改變。傳統的開發,從買地一直到物業管理都是自己的錢,自己負債,自己去扛著,最後賺自己的錢。「後開發時代」的整個模式改變了,叫「三分開,一統一」,開發、投資、運營三個角色是分開的,統一於開發商。開發商逐步變成小股操盤,在美國這叫收費開發商,川普就是收費開發商。就像電影張藝謀導演拍電影,全盤都是他操控的,打到海報上,都是寫「張藝謀導演作品」,其實他也沒出錢。川普就是這樣,川普大廈他也沒出錢。也就是說,模式發生改變了,能力取代了資本。

「後開發時代」的核心是能力取代資本,你有能力你就能帶來錢,而不是有錢你就能帶來錢。在紐約,最有能力的都是收費開發商,最厲害的收費開發商通常出 5% 的錢,能分走 30% 的利潤,還有人不斷地給它錢。為什麽呢?資本要是自己做一個項目最多掙 30% 的回報,但是即使把錢多給收費開發商 20%,還能掙 50%,所以為什麽要自己做?收費開發商不光掙這個錢,還掙工程管理的錢,物業管理的錢,融資的錢,出租傭金的錢,以及證券化的錢。

21 世紀什麽最貴?人才!

最後,「後開發時代」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人才。之前所有的房地產,人才都非常單一,但進入「後開發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比如一個開發商花了二十年專門做酒店,放眼全國度假酒店,都是做得非常棒的,但他要做辦公大樓,就成了門外漢。另外,房地產還有大量的交易,怎麽對房地產物業做盡職調查,基建怎麽做,怎麽樣估值,都要很專業的知識。所以,「後開發時代」的人才專業化要求特別高。

科技的發展,又使得空間使用的效率發生改變。互聯網對空間使用的方法和效果發生了改變,物業的邊界打破了。原來,我的物業產權只是我們家人住,現在是我的產權別人也可以來住,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了變化,可以很多人共享但不是共有。互聯網使物業共享成為可能,但共有暫時還不行。

建高樓越來越容易,未來科技對城市空間物業的改變非常大,所以房地產科技也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新興的門類,就像 Airbnb 這樣冒出來的新的對空間的使用方法。我們公司最近集中投資的領域也是房地產科技。而這些領域,對人才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Airbnb

如果能夠對這些領域進行專業的訓練、提升,我相信,我們從「開發時代」進入到「後開發時代」將是一個快樂的轉型,而且是一個前景光明的轉型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