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尿病「前期」需要吃藥嗎?

專家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尤其是改變生活方式較為困難者,最好接受藥物治療,不要認為沒什麼癥狀就聽之任之。早期乾預對避免糖尿病的發生,預防併發症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

王大爺年近七旬,身體一向很好,然而不久前的一次體檢卻讓他「很受傷」:體檢診斷為「糖耐量低減」。醫生告訴他,這種情況屬於「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乾預,很有可能「轉正」為2型糖尿病。像王大爺這種情況,什麼癥狀也沒有,只是血糖稍高一點,採取什麼方式乾預效果好?需不需要吃藥呢?

前期並非沒有危害

正常健康人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

所謂「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或餐後血糖介於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異常(IGT,餐後血糖偏高,而空腹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患者屬於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此類患者如果放任自流,不進行乾預,早晚會進展為糖尿病。根據最新統計,目前我國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15.5%。

國內外研究顯示,在糖尿病前期,儘管患者的血糖水準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其中不少患者已經出現大血管(主要指心血管)病變,提示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可能在糖尿病診斷之前就已經出現。因此,對糖尿病的乾預也應提前——從糖尿病前期開始,以減少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對糖尿病前期的乾預包括生活方式乾預和藥物乾預兩種。

生活方式乾預

以往,人們對糖尿病前期患者主要以生活方式乾預為主,即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減輕體重等等。有研究表明,體重減輕1公斤,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就能減少16%。

生活方式乾預對糖耐量異常的防治效果非常顯著,然而,但具體實施過程往往困難重重,真正能夠一以貫之地長期堅持下去並非易事,故藥物乾預也應受到重視。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證實,在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基礎上,儘早採用藥物乾預能更有效對付糖尿病前期。特別是對於那些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還不能有效改善糖耐量低減者,或者一時難以改變多年的生活方式,不能長期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以及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肥胖、吸煙、50歲以上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藥物乾預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藥物乾預

藥物乾預「糖尿病前期」的好處主要有三點:一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二是,能夠顯著降低「糖尿病前期」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三是,大大減少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這一點恰恰也是最重要的。

  • 用作糖尿病前期乾預治療的藥物應符合以下條件:

  • 能改善糖耐量,不引起低血糖;

  • 最好能減低血漿胰島素水準,至少不升高;

  • 不刺激胰島β細胞,不增加其負擔,避免其功能提早衰退;

  • 能改善血脂異常;不增加體重;

  • 安全,無嚴重不良反應。

吉源生物提示您,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無法利用生活方式的把控來控制血糖,那麼一定要選擇以上符合條件的乾預藥物進行治療,方可延緩糖尿病進展及併發症發生。目前乾細胞治療糖尿病這一前沿科技項目,成為最受矚目且最有希望治癒糖尿病的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