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央頒布金融大政策極大影響炒股理財 很多人不知道

  來源:大貓財經

  這兩天,國家頒布了一項影響重大的政策,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對我們未來的投資理財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政策就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金融業統計意見》),這份意見不長,但很專業,可能很多貓友看不懂,貓哥來“翻譯”下:這個政策就是要推行整個金融業的綜合統計,建立資產管理產品統一報告制度。

  不就是統計嗎,跟我們關係大嗎?很大!今天我們來聊下這個影響。

  01

  你以為買理財,卻是被拿去炒股

  ▌什麽是資產管理?跟老百姓有什麽關係?

  大家去銀行、保險、信託、券商、第三方理財機構購買的各種理財產品,其實都是資產管理產品,按規定絕大部分都不該是保本付息的,人家是“受你所托,代你理財”,共擔風險。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資管產品存在著“發展不規範、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巨集觀調控”等問題。

  ▌什麽意思呢?

  貓哥就舉個例子。比如近期很火爆的財經話題:

  財務專家劉姝威炮轟寶能系的钜盛華通過資管計劃持有的萬科股權,要求監管部門嚴查。

  钜盛華的這個9個資管計劃是怎麽回事呢?

  首先是浙商銀行通過104個理財產品募集132.9億元,作為優先級資金,寶能投資出67.1億元作為劣後級資金,共同成立華福浙商2015-003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以下簡稱“華福浙商3號”),那就是寶能用67.1億元撬動了浙商銀行132.9億元,杠杆2倍。

  華福浙商3號將這200億元全部用於100%控股深圳市浙商寶能產業投資合夥企業(以下簡稱“浙商寶能”)。浙商寶能將82.9億元作為劣後級資金用於9個資產管理計劃購買萬科股份的10.34%;將86.4億元用於受讓四家企業持有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人壽”)的股份。然後,四家企業將86.4億元全部轉入寶能投資。

  看明白了嗎?

  就是浙商銀行發理財產品募集132.9億與寶能合作去收購萬科的股份。

  ▌這合規嗎?

  合規,在浙商銀行這邊,根據《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第四條規定:

  商業銀行應堅持審慎、穩健的原則對理財資金進行投資管理,不得投資於可能造成本金重大損失的高風險金融產品,以及結構過於複雜的金融產品。

  浙商銀行是將理財資金投資認購華福證券資管計劃132.9億元作為優先方,僅用於钜盛華整合收購非上市金融股權。

  但問題是,寶能將其中82.9億元作為劣後級資金用於9個資產管理計劃。這就屬於高明的操作了,沒有違反監管,因為多了一層嵌套,就不屬於銀監會管轄的範圍,而是屬於證監會管轄的,可證監會也不知道你們的資金來源啊,作為保險公司的監管者原保監會又不管這塊。

  缺乏數據、缺乏部門間溝通和全面掌握情況,這種情況在過去屢見不鮮。

  全國還有很多類似的資管計劃和資管產品,投資人在購買各種理財產品時,有沒有、能不能知道他們的血汗錢最終都投到哪裡了?

  只有充分知情,才能真正是“買者自負”風險,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剛性兌付。否則,我以為我買的是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你卻借給別人去炒股,虧了說要我風險自負、打破剛性兌付,我找誰說理去?

  02

  機構套利太空少了

  所以在《金融業統計意見》裡就明文指出:

  (十三)建立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有效統計監測跨行業、跨市場、跨部門金融活動。

  在過去,金融機構們繞開監管很簡單,貓哥就用最簡單的栗子舉例:

  投資人貓哥去某銀行買一份理財產品,也就是A產品,結果A產品卻是投資B產品的,這個B產品最終卻是投房地產啊、二級市場炒股啊之類的最終目的。

  可A產品的發行方跟監管說,A產品是面向小白用戶的低風險產品,投的也是正規機構發行的B產品;

  B產品的發行方跟監管說,B產品是面向機構客戶的專業產品,能承受較高的風險,投的是風險較高的乙資產。

  結果是什麽?

  就是分段監管下,風險都被“隱藏”了,A產品通過B產品對接了較高風險的產品,風險越高收益越大,可賣給普通投資者說說的是低風險的A產品,給普通投資者的利率較低,機構們通過這一手,成功“竊取”了中間的價差,把風險留給了不清楚情況的投資者,以及沒能掌握全局的監管者。

  以後就全都得上報了,資金的最初來源是誰,最終去向是哪,經過幾層包裝?不管你是銀行還是券商還是保險,統統如實上報,一目了然。

  有了這個依據,就能有的放矢,違反了的就罰,金融機構們也就守規矩,不敢再輕輕鬆松就做多層嵌套套利的事情了。

  這樣看,您以後買理財產品是不是更放心了呢?

  03

  如果當年有數據,可能就沒股災

  《金融業統計意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資管類產品的統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民銀行官方解讀表示:金融業綜合統計必須實現“全覆蓋”,強調三全:對象全,業務全,業務全。

  目的就是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如果早有了這個制度,2015年的“股災”或許可以避免。

  高杠杆場外配資是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主要原因。場外配資從信託、銀行、基金、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乃至民間借貸公司等各種管道給炒股的加杠杆。

  2014年股市開始熱起來時,各路機構就轉而給股市放貸,各類傘形信託和配資平台迅速成長。投資者自己出劣後,或者民間借貸借給你,銀行理財資金成為“優先級”資金,通過各類結構化金融產品和創新工具等管道分流,最終製造了一次迅猛上漲。

  當時的銀行理財資金主要通過三個配資管道入市:

  ●第一,通過結構化信託產品進入股市,其規模大約在1.18兆-1.33兆元;

  ●第二,通過基金子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產品進入股市,其規模大約為5500億-6000億元;

  ●第三,通過兩融收益權轉讓、股票質押回購、收益憑證等業務,間接入市,其規模大約有1.3兆元左右。

  ●還有民間的高利貸資金,數以兆高杠杆資金入市。可是,一開始,監管部門並不知道這個配資規模有多大,在不知不覺中,“灰犀牛”越來越大。

  當回過神藥治理時,也沒有充分的數據,結果在不充分了解情況下,快速的去查杠杆,加重了恐慌情緒。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慶平後來解釋說,“因為缺乏集中統一的監測監控機制,使得除融資融券業務以外的其他具有配資性質業務的客戶交易、持倉、平倉、還款等情況都無法準確掌握,難以及時采取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所以,以後股票市場統計標準與金融業綜合統計基礎標準相對標,實現對股票市場與其他市場數據主要關係的關聯監測。

  這個意見不僅僅是說說而已,還是落實到部門:央行牽頭。

  所以,為了防範風險,國家是下了大力氣的,要建設一個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系統,全方位、無死角檢測資金、產品流向,保障老百姓的血汗錢的同時,也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炒作,也決定了未來理財產品市場的格局。

  對前進年奔放的金融機構來說這是一個緊箍咒,至少沒法做的那麽出格了,這對我們的投資來說,還真是個好事。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